白蛇传·情:那些年「戏曲电影」带我看过的美人、美衣与美景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看我的更新频率就知道我这阵子加班快疯了,所以这部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前几天才去看,幸好还有排片,就是影院差点。排的那个厅极小,跟家里客厅似的,全场4个人,门口负责检票的工作人员甚至都搞不清楚这是部什么电影。同场的一个小哥回答了工作人员的疑惑,还说来看的都是支持传统文化(说实话,我有被尬到)。
尽管我也是第一次在影院看戏曲电影,但戏曲电影本身并不让我感到陌生,我对于古装的一部分启蒙是源于武侠片,而剩下的部分则来自于影视戏曲(有戏曲电影也有戏曲电视剧),如1986年张继青版《牡丹亭》不仅屡看屡喜,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我的写文BGM。
△ 1986《牡丹亭》,豆瓣
戏曲电影对于中国电影史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虽然很多年轻人反而会觉得戏曲电影稀奇又文雅。电影传入中国后拍摄的第一部就是1905年的戏曲电影《定军山》,而后不论是戏曲题材改编的电影,还是戏曲电影本身,都始终与中国电影发展缠绕着。
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后,一下子拍摄了许多戏曲电影,各种剧种的都有,并且很受欢迎。在聊非遗的时候其实也提到过,我们这一代视作“濒危”的产物往往在上一代看来只是寻常,如《“绒花”与“绒鸟”:早就在你懵懂的童年里留下过姓名》,戏曲电影也是如此。
就拿这次得以在影院播映的《白蛇传·情》来说吧,大家不会感叹一下,怎么又是《白蛇传》题材啊,似乎每年都能看到至少一部“白蛇”相关的院线影片,而且故事虽老,但影片的话题度却从来不缺。中国民间故事非常多,白蛇传之所以能做到如今的家喻户晓,和它非常早就被搬上大荧幕是有一定关系的。高小健在《中国戏曲电影史》一书里将戏曲电影发展分成了7个阶段,而白蛇故事除了缺席1905-1920的“初始实验阶段”,几乎参与了每个时期。
#初期:从“义妖”到“冤女”
早在1926年和1927年,上海天一电影公司就拍了《义妖白蛇传》和《仕林祭塔》,其中白素贞的扮演者就是胡蝶。仅从名字上就能明显看出这两部电影的续集关系,而故事情节出自冯梦龙《警世通言》里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 《义妖白蛇传》,豆瓣
从这个基本算是最早的白蛇电影名称里的“义妖”就可以看出故事立意,而这几乎也奠定了而后几乎所有白蛇故事的改编方向。
到了1939年上海华新影片公司出品的《荒塔沉冤》,这个故事就在《白蛇传》的基础上做了幅度很大的改编。在这个版本里,白素贞和小青不再是蛇妖,而是杭州总兵的女儿及其婢女,被法海诬陷成妖而囚禁于雷锋塔。许梦蛟(这个版本里白素贞的儿子)长大成人后高中状元,得知母亲冤情后准备解救母亲,但白素贞怕谣言祸及儿子跳塔自尽。
故事看起来还是原来那个故事,但人物身份的改动使得立意全然不同,这个颇有颠覆性的改编也是我目前见过最好的《白蛇传》改编版本。并且这个片子尽管年代久远,但网上有修复版,是非常难得的影像资料。
△ 1939《荒塔沉冤》
△ 《荒塔沉冤》的宣传画
本文的盘点尽管基本是遵照高小健的分期方式,但实际上服饰的发展脉络也可以参照这个划分看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阶段性典型形象。尽管这里说的只是白蛇故事,但服设到当时的其他古装片在服装造型也往往大同小异。
但上面提到的都不是戏曲电影,1926、1927年还是默片时代,而1939年有视频更是看得出这是一个故事片。但从这些图片可以看出服饰妆扮上受到当时的戏曲服饰、尤其是当时设计创制并没有多久的《新古装:仙女本仙的梅兰芳》的影响。不难看出,1939年与1926、1927年版本在服装造型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区别,白娘子的造型看起来并没有“新古装”那样仕女,而是更接近我们看过的早期古装剧样貌。
△ 《义妖白蛇传》,豆瓣
△ 梅兰芳旧照
△ 《荒塔沉冤》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天一电影公司也是“古装片”这一本土电影类型的首创者,而从当时对于“古装片”的选题也可以解答很多人关于古装片为什么直到近些年才开始追求考据的疑惑。因为,从古装片类型诞生开始,它的内容就更倾向于民间传说、通俗小说、戏曲故事等,而这些内容往往在电影进入中国之前就已经流传着不同载体的形象,比如年画、雕刻、舞台戏曲等等,所以古装电影在服装造型上就是一个延续、发展、颠覆的过程。
△ 固有的白蛇故事形象
#繁荣:京剧开锣,黄梅调开唱
上世纪50、60年代,戏曲电影开始更为蓬勃地发展,不同版本的白蛇电影大量涌现。有人统计,1949年到1966年期间中国内陆出品了121部戏曲电影,堪称黄金时代。
1955年出品京剧影片《断桥》,主演是梅兰芳、梅葆玖、俞振飞等人,可惜梅大师当时已是六旬老人,扮相上难以再现全盛时期。
△ 《断桥》,豆瓣
而在中国香港,1962年邵氏出品了黄梅调电影《白蛇传》,主演是林黛与赵雷。
△ 1962年《白蛇传》,豆瓣
黄梅调电影由李翰祥开创,吸收了地方戏曲黄梅戏并加以改造,一经推出就风靡,大有中国民族化歌舞片的趋势,并创立了独有的电影美学。而黄梅调电影助推了邵氏公司的发展,由于故事选题大多来自前面说的早期古装片的一般来源,所以基本可以和内陆戏曲电影对应,白蛇故事当然也在其中,但不算是很突出的一个。
可能会有人很奇怪,为何香港地区会选择发展黄梅调电影,而内陆的戏曲电影基本是各个地方剧种都有,以《白蛇传》为例,京剧版本很有群众基础,为何邵氏不拍京剧呢?邵逸夫对此的解释是,黄梅调的发音更接近自然,对于不通戏曲的人来说也能听懂。从艺术处理方式来说,当时内陆的戏曲电影依然是框定在舞台戏曲的基础上,而黄梅调电影已经和黄梅戏本身分道扬镳了,成为了类似歌舞片里以唱代说的表演形式。
回到本号比较熟悉的服装造型上来说,内陆的戏曲电影依然采用舞台戏曲上的装束,而黄梅调电影则是在“新古装”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主性的古典风格,看起来更接近电影故事片,而不是被立体化的戏曲舞台。
△ 1962年《白蛇传》,豆瓣
黄梅调电影将戏曲电影从某个地区或某个特定人群的喜好中抽离出来,取悦对象不再是某个剧种的爱好者而是更广大的人群。大家还记得童年经典《新白娘子传奇》吗?虽然是一部动不动就开唱的电视剧,但它当年打出的旗号是“新黄梅调”,我们当年看的时候不会觉得自己是在看一部戏曲,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今年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前期宣传中主打4K拍摄和CG,包括扮相上的权衡,都可以看早期戏曲电影奠定下来的风格。《白蛇传·情》是有舞台版本的,但扮相和唱腔都更戏曲,但拍成电影后有做一些通俗化的改动,但整体理念上还是内陆早期戏曲电影的思路,而非邵氏黄梅调电影的路线。
△ 新编粤剧《白蛇传·情》
△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
戏曲和电影本身是看起来很难相融,因为戏曲讲的是“虚”和象征性,比如挥个马鞭就算作骑马了,几个转身就算作跋山涉水了,但电影不能这么做,电影是“实”且立体的。而黄梅调电影在戏曲电影这个类型下显得很独特,就是因为它算是本土电影从戏曲土壤中开出的一朵别致的花。
#新生:发展、叛离和追溯
1978年李翰祥又拍摄了一部《真白蛇传》,主演是林青霞和秦祥林,可惜目前所见的网络视频画质都比较差,但依然难掩林青霞当年惊人的美貌。与前面那两部相比,1978年版进一步摆脱了戏曲风格对扮相的局限性,看起来更像我们熟悉的古早武侠剧,这也是70、80年代古装剧的特点。
△ 1978《真白蛇传》,豆瓣
这一版本看下来,会觉得后来影响深远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有许多人物设定与此十分相似。
差不多同一时期,中国内陆则是在1980年和1983年出品两部京剧电影《白蛇传》,依然采取的是戏曲风格,这是在经历动荡时期后戏曲电影企图重回黄金时代的努力。这个时期的戏曲电影数量也不少,且质量也很高,却是衰落前的最后一个小高峰了。
△ 1980《白蛇传》,豆瓣
△ 1983《白蛇传》,豆瓣
从剧照也可以看出,1980年版虽然还有戏曲味道,但已经有了一些变化,和传统形象有了区别。
△ 年画
△ 1980《白蛇传》,豆瓣
△ 年画
△ 1980《白蛇传》
《和田惠美:来自日本的中国风古装大师?| 剧说有个人》里提到过中国港台地区在80、90年代的古装片上竭力摆脱原有程式,于是在1993年徐克导演的《青蛇》里反而完成了一次溯源致敬。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如果不是“走”出去够远的距离,是不具备“回头”看的意义。《青蛇》的风格完成,也得益于当时港台古装剧对于戏曲程式的完全摆脱。因为白蛇故事里的主要人物就那么几个,所以我们看《青蛇》里的许仙就可以一眼看出他服装造型上延续着戏曲设定,但又不一样。
△ 《青蛇》,豆瓣
女装虽然改动幅度极大,但除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贴片子/贴小弯”做法,还有一个被忽略的便是它梳的是低髻。回忆一下前面的女装,是不是都是跟着《新古装:仙女本仙的梅兰芳》走的是高髻路线。传统京剧旦角的梳妆脑后会有用大发梳出的隆起,并且垂着很长的线帘子。而古装头创制比较晚,满打满算也就一百年出头,它脑后就是扁平的,但脑门上顶着比较高的假髻。
△ 《青蛇》,豆瓣
△ 京剧旦角梳妆
△ 梅兰芳旧照
△ 1992年《白蛇传》,豆瓣
△ 1980《白蛇传》,豆瓣
关于服装造型,我们把前面提到的几部以及民间对于白蛇故事形象的一般设定串联着对比看,就会更明显。
△ 1939《荒塔沉冤》
△ 1962年《白蛇传》,豆瓣
△ 1978《真白蛇传》,豆瓣
△ 1993《青蛇》,豆瓣
△ 1955《断桥》,豆瓣
△ 1980《白蛇传》
#美学:在那似真如幻之间
《青蛇》的取景和美术也受到戏曲电影的影响,有着虚实结合、真幻难辨的效果。要问我为什么一直挺偏爱戏曲电影的,除了拍摄成电影比舞台更利于我观看以外,还因为戏曲电影的美术实在是太漂亮了!
就拿置景来说吧,我还记得张纪中拍金庸的时候主打的实景拍摄,而当时TVB的景都是很假的。而现在的评价风向不太一样的是,当时大家几乎都一边倒地觉得实景没什么,更在意成片。其实受限于以前的资金和拍摄技术,采用实景拍摄的不多,且往往吃力不讨好,《西游记》跑了那么多地方,但我小时候看除了个别镜头总觉得他们是在某个公园里完成的,还是紧握当时镜头收录实景的能力也实在有限。实景和搭景本就没有高下之分,而戏曲电影一直采用的是两者结合的方式,做得好的话这种方式在虚实之中会给人一种有如梦似画的感觉,真的很美。
《青蛇》不仅仅是造型上做了回溯,在美学上也很有戏曲电影虚实结合的风格。
△ 《青蛇》,豆瓣
“水漫金山”那段导致百姓也受到灾殃的部分,与1956年香港邵氏与日本东宝映画合作的《白夫人的妖恋》有诸多相似处。只不过1956年版本看起来是用模型和实拍结合的方式,毕竟当时的拍摄条件十分受限。
△ 1956《白夫人的妖恋》
“水漫金山”作为故事的大高潮,又是经典的斗法场面,各个版本里一旦涉及都会做得很努力。这次《白蛇传·情》里被提到最多的也是“水漫金山”效果不输超级英雄大片。
△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
因为我个人不是很吃特效,这段给我更大震撼的是戏曲演员的表演功底。他们对于这种“无中生有”的场面把握力真的很强,特效并没有让他们身上长出一些光束,但给人很强的法术发射真实感。
而1956年《白夫人的妖恋》之所以放在后面另外提,是因为它的整体风格更超前一点,无法放进前面的梳理中。这版的白娘子扮演者是李香兰,扮相和以往走端庄风不同,李香兰看起来既魅惑又凌厉,而且这个故事走向十分暗黑,结局竟然是许仙因惧生恨杀死了白娘子。
△ 《白夫人的妖恋》,豆瓣
这版的美术也是很符合我喜好的那种,看起来光鲜很足,但又看得出是棚光,一种仿佛梦境的明媚感。
△ 《白夫人的妖恋》,豆瓣
而服装造型上整体是比较超前的,即便是如今再拍一部白蛇故事,照抄这里面的造型都不至于会挨骂的那种。如果说服装上还是有一些戏曲痕迹,甚至是日本式古装复原(不能分辨日本式古装复原的可以忽略这条,或者看《绝密!民间服饰复原组不会告诉你的速成秘笈》),那化妆发型基本是摆在如今的视频网站首页都会当作一部新剧,简洁又大方,还有一丝丝唬人的考据感。
△ 《白夫人的妖恋》,豆瓣
#戏曲电影,东方美学
进入90年代后,戏曲电影迅速衰落,有影响力的作品就很少了。而白蛇故事有过几次比较有影响的影视化作品,比如2011年的《白蛇传说》,但豆瓣评分不足5就已经说明了一切。近年还有一部动画《白蛇:缘起》相对口碑好一些,但评论区里不乏很多人会从那些画面和造型上想起来以往比较有记忆点的白蛇影视。
△ 2011《白蛇传说》
△ 《白蛇:缘起》
△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
这些其实都说明,白蛇题材在美学上走向了疲态。这不是说近年的作品好或者坏,而是似乎失去了某种创新度,无法在这个题材上注入更多令人惊喜的东西。包括今年的《白蛇传·情》,做的也只是尽力让大家重回戏曲电影的黄金年代而已,但这不是某部影片做得如何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大量百花齐放的戏曲电影共同去做才有希望的。
之所以要谈戏曲电影,是因为不论古装类型还是戏曲类型,都是电影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电影人通过自己实践发展出来的特色艺术。现在的国货动不动就是东方美学,电影则是开口闭口东方魔幻,但最终效果又有几个赶得上自己的宣传大家都心里有数。据说中国目前有近8万块荧幕数,而明星们的高收入近段时间又热议,在高速且不失野蛮地生长期后,偶尔也该走走艺术探索的道路,不一定要走向戏曲电影,但至少要走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