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徽州古道最后的记忆
“六十里连岭”号称“上二十,横二十,下二十”,据《歙县志》记载:“三国贺齐出守新都,凿连岭,以通江浙”,为徽州境内开凿年代最早、现存最长的古官道。全文5300字,分三期推出。先阅读《歙县连岭古道4》
古道评价
上行不远,见一处房屋遗址,一奇石横卧路边,似一头跪地休息的牯牛。奇石边一棵古树,高近十米,两股主干并立,直径均不足一米,且树干已枯烂近半。此树其貌不扬,却是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树龄已近千年,在徽州境内恐为绝品。我是去年在网上看到这则消息的,是什么树已记不清了,且如今叶落枝枯,树老皮厚,青苔覆盖,我的“花伴侣”软件也无法准确识别。
这里曾是石门林场护林站驻地,公路修通后站址搬迁,原先两间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平房及周边的坡地现已落荒多年。相传,古时曾有人逃荒至此,见地势平缓,阳光充裕,土地肥沃,便在此安营扎寨,开荒种地,故名逃荒岭。连岭连接徽(州)睦(州)两州,人来客往频繁,少不了客旅食宿、畜禽草料需求,逃荒岭便成了一间客栈,生意颇为兴隆。但久而久之,客栈主人便见义忘利,把当年逃荒果腹的日子忘得一干二净,从起初的坑蒙拐骗演变到后来的谋财害命。我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年那间黑店终将躲不过徽睦两地百姓善良的眼睛,如今只留下这些沉默的砖头瓦片,将那段不光彩的历史钉在六十里连岭的杂草枯叶中。
上到最后一层山脊后,古道进入了“横二十”路段。细长的青石路将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峰串成一段悠远的历史,和那若隐若现的山脊线一起绵延至远方。刚才一路盘旋登高,我连头发都被汗水湿透了,如是晴日,估计我身上都能刮下几十克盐晶。而此刻走在这海拔1300米的山脊线上,飕飕的风和浓浓的雾袭来的却是刺身的寒意。那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和满山涂彩的秋韵,以及我记忆深处那些令人垂涎的猕猴桃、山楂等野果子也一起湮没在这漫无边际的浓雾之中。
行走秋雾中,四周茫茫一片,我们就像被蒙上眼睛拉磨的驴,心无旁骛地蒙着头往前奔走。我知道,很多时候,人活得累是因看得太清晰了,太多的精彩激发了太多的欲望,什么都看不见也就不去想那么多了,也就不需要那么多了,生活还是寡淡一点好。
不觉中路程已过半,我们就地在一处圮塌的建筑遗址上席地休息。遗址名“乌门洞”,俗称“无门洞”,为徽睦界亭,现皖浙省界,古有“一脚跨两省,鸡鸣醒三县”(歙县、淳安、遂安)之称。乌门洞为“穿心”亭结构,拱形门洞,相传始建于唐代。千年来,屡修屡废,屡废屡修,如今这些横七竖八倒落在地的巨大块石,依然有棱有角的,似乎正在叙述着当年的雄姿和繁华。
过乌门洞,为一处平坦开阔地带,相传此为朱元璋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养马放牧之地,古称“百马场”,现名“观音亭尖”。古道在这里绕着山棱转了270度的大弯,其正面是一处路亭遗址,规模不大,约十几平米,亭内柴草丛生,无法涉足,里面是否供奉过观音,也不得而知。路亭前一块铁皮牌子上记载着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国民党军队的一次战役情况。几年前才制作的牌子现已斑驳不清了。
据史料记载,1934年9月24日下午至深夜,为掩护红七团主力部队安全翻越大连岭,红军掩护部队遵循军团长寻淮洲的战术意图,在离连岭脚两公里的送驾岭上迎战围追红军的国民党陆军第四十九师和补充第一旅的五个团。红军巧妙地利用敌补充一旅错把“浪川鲍家当成双源鲍家”而迟到的战机,同步佯攻围追敌军双方,导演了一场敌军互打的好戏,亡敌一百五六十人。五千多红军成功甩掉尾追的一万三千国民党军队,顺利翻越大连岭,红军掩护部队也趁着夜色安全转移,史称“送驾岭之战”。此处原有掩护部队搭建的炮台、战壕等工事,但现在已找不到任何痕迹了。
当年红军冲破敌人围追堵截,从这里走向为民族独立而抗争的新战场。而今天在这里围堵我们的却是那些来无影去无踪的“马小姐”(蚂蟥)。照理说,时至深秋,这千米高山,温度仅十几度,这些小生物早该钻进泥土等待明年春风送暖了。而今年或是持续干旱的缘故,天还没凉下来,这雨后的腐叶却成了它们的掩体,行人一旦经过,便会弹跳而上,为过冬前再汲收一顿丰盛的大餐。我虽出发不久就将裤脚绑在袜子里,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也没能躲过这免费的“脑血栓预防针”。难道这小东西有缩身术,能从袜子缝隙里钻进去不成?所幸没有遭遇那些还未储备足够脂肪而忘了冬眠的毒蛇。
当然,有“追兵”的行军速度是最快的,我们一路疾行约九公里,从冷水洼穿越半个连岭抵达古道最高点“啸天龙”时,竟不到两小时。啸天龙四面临空,无论冬暑,常年寒风呼啸,为大连岭标志,也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当年朱元璋在此留下的传说就足以写满几页纸。啸天龙山脊南下十多米有一处泉水,常年不枯不溢。这千米山脊,一汪清泉,四季喷涌,本身就是奇迹。相传这是当年朱元璋一剑插地而涌出的宝泉,故名“宝剑泉”。据说,老朱同志为防止泉水被敌人利用,还立下“此泉吾开,敌众勿来”的口谕,后人只有轻手蹑脚走进泉眼,才有清水流出,否则泉息流断。遗憾的是我们时间仓促,未能前往接一壶圣水。
以前,离啸天龙不远处还有棵大枫树,上粗下细,据说是朱元璋随手折了一股树枝倒插在土里长成的。六七百年来,这棵枫树一直枝繁叶茂,夏日葱茏如伞,秋天霜叶似火,可惜五十多年前的那场“大炼钢铁”,让这棵神秘古树沦为一堆柴火,化作一缕青烟追随它的主人去了。(未完待续)
⬇【徽 州 古 道 精 彩 回 顾】⬇
【歙县】
箬岭古道(上)、(下)、黄连凹古道(下)、(上)
连岭古道1、2、3、4
文昌古道、塔岭古道
歙岭古道、水岭古道、光坑岭古道
峰高岭古道(上)、(中)、(下)
贤源岭古道(上)、(下)
朱岗岭古道、长陔岭古道(上)、(下)
【休宁】
五龙岭古道(下)、(上)、马金岭古道
右龙岭古道(上)、(中)、(下)、白际岭古道
平鼻岭古道、塔岭古道、廻岭古道
高湖山古道、浙岭古道、思贤岭古道
觉岭古道、大燕岭古道
吊石岭古道(上)、(下)、仰山古道(上)、(下)
新岭古道(上)、(下)
【太平】
穰岭古道
【祁门】
陶家岭古道、大洪岭古道、榉根关古道
秋风岭古道、百倍岭古道
【黟县】
西武岭古道(下)、(中)、(上)、西宏古道
棠梨岭古道
【黄山】
松谷庵古道、汤岭古道(1)、(2)、(3)、(4)
云谷古道(上)、(下)、白云溪古道
【婺源】
谭公岭古道、重龙山古道
【绩溪】
竹岭古道(上)、(下)、逍遥岭古道(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