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挖麦冬

写在前面

路边好多长得像麦冬的植物,

我们刨出来,

准备通过植物志检索一下。

麦冬一般采用分株繁殖,

一株种下去,来年会变成3株。

3月份左右,

是四川麦冬产新季节,

农户采挖时,会把3株麦冬分开,

留最壮的一株做种,

剩下的,卖给绿化公司做绿化用。

检索过程

我们来看沿阶草属的检索表格:

叶子禾叶状,跳18。

茎极短,不明显,跳30。

根状茎不明显,跳31。

有横生的地下走茎,跳38。

花较小,跳39。

花葶比叶短,跳麦冬。

思考

对比我们的麦冬,

为什么市场上晒干的麦冬,

还能这么大呢?

为什么药典描述的性状是:

长1.5-3CM呢?

药典的描述与植物志的描述,

应该以哪一个为准呢?

在自然状态下,

麦冬膨大是什么原因呢?

为什么膨大的,只有极少的数量呢?

如果施膨大剂,使其膨大,

这里面的原理和大自然一样吗?

什么样的麦冬更适合药用呢?

要怎样才能改变大家的思维,

从看颜值,到看内在呢?

有些药材,因为卖相,被化了妆,

但我们还不能知道,是什么让他变得好看。

而且我们还在不断的追求好看,

希望借挖麦冬,让我们对中药的评价标准,

可以有所思考和改进。

(0)

相关推荐

  • 麦冬(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

    带你了解麦冬&兰花 3.88万播放 01:48 玄参麦冬在一起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1.34万播放 麦冬 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共2个含义 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 中药 收起 麦冬(拉丁学名 ...

  • 太子参一次冲施多少肥料?太子参生根用什么肥料?太子参喷施什么肥好?

    农资365,了解更多生根.根腐.重茬.土传.枯黄萎.根烂病.防治根结线虫.微生物菌肥.膨大坐果.抗病增产的防治方法,如何预防! 太子参是一种石竹科植物,太子参的根茎可以入药,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的作 ...

  • 南瓜概述及分类

    南瓜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种类品种繁多,果实形状.大小.品质各异.色彩缤纷.多样化十分突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南瓜栽培种有五个:中国南瓜.印度南瓜.美洲南瓜.墨西哥南瓜和黑籽南瓜.除此之外, ...

  • 山东西汉大墓挖出镇国之宝!专家:史记写错了

    新前沿 导读 银雀山出土的这本失传了千年的<孙膑兵法>推翻了人们的猜测,它清楚地自证了孙膑这个人在历史上是存在的,他所著写的<孙膑兵法>这本书也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此书的内容和& ...

  • 盗墓贼挖出一逆天奇书,内容颠覆了《史记》的记载,揭开千年真相

    盗墓贼挖出一逆天奇书,内容颠覆了<史记>的记载,揭开千年真相 文 | 韦爵爷 我们知道<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也是被公认为最权威的古代历史,但是<史记>中就没有错误 ...

  • 从李锦记家族祖坟被挖破说起……

    从李锦记家族祖坟被挖破说起-- 广东的林大师给我发了个视频链接,内容讲的是李锦记公司创办人李锦裳夫妇及儿子李兆南夫妇位于香港荃湾下花山的坟墓,疑似遭人破坏掘棺,将两个头骨放置墓碑前,暴骨荒野,并留下& ...

  • 古墓挖出9车奇书, 全是上古失传古籍, 证实《史记》完全错误!

    古墓挖出9车奇书,听说过吗?不是9部,而是9车,这是什么概念?但是,这些书籍与今天的纸质书籍不一样,这些奇书是古墓中的竹简.要知道,在晋朝之前,最流行的写作材料便是竹简,这竹简便是古人通过竹子.木块整 ...

  • 竹书纪年:盗墓贼挖出千年历史真相!原来《史记》不一定是对的!

    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西晋咸宁五年(279年,另说281年或280年),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人不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发现& ...

  • 根根皆辛苦——记盐洲杨屋村挖莲藕

    在藕田里挖莲藕 周末去了一趟惠东盐洲,还有点时间,于是转到杨屋村去看看,因为杨屋村出产的莲藕是当地的名产.杨屋村,是惠东县黄埠镇西冲村委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原属盐洲镇,后来盐洲合并到黄埠镇了.杨屋村出产 ...

  • 从淅川到北京,南水北调挖出了河南多少秘密?|豫记

    2014年12月12日,河南淅川陶岔渠首开闸放水,此后的2343个日夜,相当于2600个西湖(363亿立方米)的丹江水经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路北上,惠及京津冀豫四省市的4000万人口. 饮水思源时,人 ...

  • 盗墓贼挖出“天书”,记载了上古89位帝王,考古家:史记错了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司马迁从三皇五帝写到了农民起义,叙述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很多历史都是由他亲自去考证的,为了保证<史记>的真实性,司 ...

  • 犹记儿时挖药材

    周德富 小时候家里特别穷,读书时常常连书学费都交不上. 1978年,我在家乡小学毕业时,只有十二岁,那时小学是五年制.眼看暑假已经过了半个多月,再过一个月就要去离家十多里的区政府所在地的中学报名了,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