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藏山之三:藏山风光
走进藏山之三:藏山风光
穿越莲花寺,藏山仙人峰就在眼前,群峰壁立,重峦叠嶂,川壑含烟。三月的藏山虽显苍凉,却已渐露生机。
“道行天下”,既以忠义文化为主旨,藏山的旅游便多了一份中华传统美德之色彩。
藏山以天门为界,南为莲花寺三教文化园,北为藏孤胜景。大多游人只浏览这两边后,便放弃登山,而天门之上才是藏山原生态风景区。
今天天气晴朗,又是三八妇女节,所以浏览藏山的人很多,天门的一北一南两个石阶上几乎游客爆满。
苍凉的大山看似沉寂,却掩饰不了山草树木枝头所显现的昂然的春机。
大山虽然安静,却有太阳这个永久而温暖的伴侣,明艳的阳光悄悄洒落每一个可以穿越的地方,让行者更加重视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维系。
藏山的空气清新怡人,天空偶尔飘过几朵纯白、悠闲的云,如棉,更添恬淡和轻盈。
为了领略藏山的魅力,我放弃了走行人走的穿山小路,而选择了一条更为陡峭的羊肠小路。山间杂草丛生,孤身走在类似原始山野一般的山中,不仅需要有良好的心态,而且要不停地给自己鼓劲,告诉自己前面就是山顶,前面就会峰回路转,还要具备良好的体质和应变能力。因为稍有不慎,便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危险,更重要的是没一个人会帮你,也不会有任何人传递给你任何山路信息,要完全靠自己的判断和反应。
不停地探寻山路,不停地排除险情,不要自己停下,迎着冷冷的风,却把汗水留下。当你登过了一峰又一峰,转回身时,已经转换和变化了视野,下面虽是来时的境,却不是那时的景了。
这个时候,你尽可以端起相机狂拍,也只有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个登山者真正的快乐。仿佛整个大自然都属于你,你尽可以和它们亲切地对话,心,便似一片飞舞的云。
资料显示, 藏山属于太行山脉,海拔1700多米,仙人峰的植被覆盖率达97%。我观藏山,山高而长,敦厚而凝重,山体森林密布,枯藤盘绕,处处幽深静远,有一种空灵之感。山林深处一条幽深的盘山路逶迤绵延,我设想,如果是夏季,这里一定是一处绝好的天然氧吧。
这样厚重幽深的一座山脉,且不说大山周围的地理环境如何,仅这大山里中曲曲折折的沟沟壑壑,就足可以掩藏任何一个人。我想象着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程婴是如何在上卿赵盾被满门抄斩之后,将出生不到百日的婴儿藏匿在这里。
藏山神祠之北,重峦迭嶂,人们把它分为上中下三嶂。为使下嶂与中嶂接通建祠,便在“转身崖”处砌筑105级石阶,名曰“云路”。
藏山号称“天下第一藏”,不仅藏孤,而且藏日,藏月,藏水。据传,藏山东峰半壁有一处叫“日落返照”,蓦然金光万道,一如白昼,灵异神奇,是为“藏日”。
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藏山的景色处处奇险而神秘,连山大字“天下第一王”“天下第一藏”彰显了浓烈的忠义色彩。
中国的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规律,而儒家可能更多地关注的是对阶级、对仕文化的培养。但无论是道家还是佛家,他们历来都尊崇人与人之间的忠义文化,从这点上来讲,道家更倾向于民间,而藏山也倾向于道家。
“人间正道是沧桑”,藏孤救孤的赵武终于长大成人,并终于又成了后来屹立于战国七雄的赵国始君。赵氏孤儿的故事,最终反映的还是人间正义,正义是符合世间规律的,是大道和正道,是人类亘古不灭的精神。如此,道行天下,乃天下不灭之真理。
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大山的关系上,藏山更看重中华传统美德中的这份忠义文化。在这点上,藏山以其自然的山水之貌,彰显的是“天”和“人”的关系之道。所以藏山之美,不仅只美在故事,还美在其“道”上。(待续)
作者:李凤岐
◆李凤岐:走进藏山之二:莲花寺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