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几年的专业经验总结,看完肯定能省下不少“买书钱”

育儿免不了给娃买书,陪娃读书。我在出版行业干了十几年,算是相对了解这一行。什么书好,什么书价值不高,过一过眼,基本就知道。我本人阅读的速度,也非常快。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如何选书,如何迅速get到一本书讲的什么。

首先声明的是:这篇文章分享的经验,都是从大概率说的。没名气的小出版社也有出好书的可能,一本目录不知所云的书也不妨碍内容很好。所以这只是普遍的经验,不能照着死抠。

种草了一本书,想下单了,首先要看什么呢?是看出版社

有时候,家长选书,就是知道个名字,上网一查,哇!怎么这么多出版社全都出过!为什么这么复杂呢?

两种情况,比如古代的名著,像四大名著、《声律启蒙》、《千家诗》,这都是公版书,无数的出版社在做,质量绝对是参差不齐的,有些就是糊弄事。

还有一些成名已久的作家。他的书(或他去世后家人)授权给了许多家出版社,做成各种形式。比方说,有的出版社出的是纯文字的,有的出的是绘本的,有的是改写本、续集,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但是为了蹭热度,都叫这个名字。

我在出版行业干了好多年了,当然心里有谱。但是普通家长并不了解,所以有一个重要指标:看出版社或出版商。

任何一家出版社,都有它自己擅长的领域。比如我老东家中华书局,就是专门出古籍的,二十四史、古代文学典籍、诸子百家,以及各种普及读本,都是最权威的版本。

又比如外国学术著作,当然是商务印书馆啊!这是从建国开始就分好的工:商务管外国学术,中华管传统古籍。

如果单说文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的权威版本,自然是人民文学出版社。

少儿类的,首选名下带“少年儿童”几个字的:南方有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明天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这六家合起来有一个类似武侠小说的霸气名字:“华东六少”,占了半壁江山。

此外,我比较熟悉的,还有接力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天天社是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儿童文学编辑部分出去的,儿童文学做得特别好(我的许多书都是这里出的)。

不过,老牌出版社有个问题,体制不够灵活,所以近年又新出了一些专门做书的机构,这种一般叫“品牌”。专出童书的品牌。我比较了解的如新经典爱心树、步印,以及许多“小”字头:小中信、小博集、小读客、小活字……它们不是出版社,所以要和体制内的出版社合作。

这个时候,就要看品牌,而不是看出版社。如果是知名的童书品牌,一般不会差。比如我的《异能者龚团团》,出版社虽然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但是它的品牌是“新经典爱心树”,这才是真正的策划者、干活的。

拿到一本书,先看什么呢?

如果是名著,一定要看它有没有“前言”。而孩子拿到手里的时候,哪怕再忙,也一定要引导他读一读前言。

为什么呢?因为“前言”代表了出版社或作者对这本书的认识和评价,引导孩子从更高的高度读这本书。我们不是总发愁,一部名著没有人导读吗?“前言”其实就是最基本的导读。它代表了编者对这本书的认知,想要告诉我们这本书的价值在哪里。前言页码越多,越证明编者越有话要说,越证明他自信,这本书靠谱。

所以,靠谱的出版社出版名著,一定非常重视前言,甚至专门请名家来写前言。权威名家往往会很重视,因为这是体现他咖位的机会,他往往会写得很到位,有时候几乎就是一篇论文。

这个窍门,还真是我自己发现的。因为我小时候看书,有一个习惯:我会去新华书店蹭白书,然后在一个书架前,比如《红楼梦》,架子上有许多出版社出的,各种版本的《红楼梦》,我会把各出版社出的《红楼梦》的前言都看一遍。

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华书局的、岳麓书社的……这就相当于看了一部小小的《红楼梦》研究论文集啊。而且是同台打擂!

比如岳麓书社的《红楼梦》,前言请的是舒芜先生。舒芜先生是知名作家,文史大家,对《红楼梦》很有研究。至今我还记得,这篇前言里提到:“大观园里所有的女孩子,都有一种青春的美。即使有心机的薛宝钗等人,也不出这个范围。”后来网上各种关于《红楼梦》的阴谋论,我没有被带偏,首先归功于我小时候读到了这篇前言。

中华书局《红楼梦》的前言,是启功先生写的。启功先生又是一种风格。他是皇室之后,熟悉各种清代文化、旗人风俗。所以他不太分析里面的文学价值,而喜欢讲这件东西叫什么名字,那个官职是怎么来的。这也很有用,因为这让我们知道:名著除了文学价值之外,还有文化的价值,是社会的百科全书。

就是我自己,在中华书局出版《西游记》校注,也写了一篇长长的前言。因为我得告诉读者,这部书价值在哪里,我是怎么做的。

我的《西游记》校注长达14页的前言

当然,也有没有前言的,这种一般就是跟风出的。因为四大名著多赚钱啊,又没有版权,是个出版社就出一套,花里胡哨的。只要没有前言,打开一看,保不齐就错字连篇,印刷很差,或者背着版权官司。

为什么说一部名著没有前言,就会被我判为跟风呢?因为名著是复杂的,你这个采用什么版本,怎么整理的(或翻译的),你得说清楚。面向什么读者,这部书的主旨是什么,这些话都是有门槛的。没这些,您放心,不是他忘了,而是他没这本事,不敢说。

如果没有前言,翻翻有没有后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一篇长长的后记,叫《早晨从中午开始》,也是一篇极动人的散文。

还可以翻一翻,这本书有没有参考文献,有没有索引等附件,这也是这本书价值高的地方。因为第一证明这本书有权威性,第二方便读者阅读。例如老母亲都喜欢的RAZ,就有索引,有目录,有使用说明。

比如我的《号令群神:李天飞封神笔记》,虽然是一本通俗读物,但为了读者方便,同样加了参考文献。

看了前言之后,怎么用最短的时间把这本书读一遍呢?看目录呀!

我看书快,能迅速get到要点。但是这并不是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看完的。而是找重点,

一本书的目录(主要指非虚构的。小说除外),一定是这本书每个章节的要点。看完这些要点,对这本书讲了些什么,也就一目了然了。知道它整体框架是什么。

如果还有点时间,可以看看“绪论”。一本书的第一章,往往叫“绪论”或“导论”。这和“前言”不一样。前言不算在正文里,有时候也不是作者本人写的。但“绪论”或“导言”,肯定是作者本人写的。这本书主要内容说了什么,全都在绪论或导论里。

如果还有时间,就翻翻各章都讲了些什么。这时候要看什么呢?如果每章里又分几小节,就看看小节的标题。如果没有,就看每章的开头和结尾

一般来说,每章节的开头,往往是提出问题的。结尾(或者倒数几段),往往是给出结论的。你看看开头和结尾,这章讲的什么,也大致清楚了。中间无非就是论证他的说法。

如果还有时间,就顺着绪论或第一章,把第二、三章看掉。这往往是作者最用心的地方,也是他最有价值的地方。重要的观点,他独到的分析方法、思维方式、高明的理论,往往都在这几章抛出来。后面的章节,往往都是一些小问题,或者他用同一个方法重复分析不同的问题,不是他的主干。

完成这些工作,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呢?对我来说,最多一个小时。这本书就算看完了,主要的点get到了,可以暂时放一边去了。也就是说,用了20%的时间,收到了80%的效益。(偷偷告诉你,很多宣称自己一年看过几百上千本书的,还未必有我看得细致呢)

如果是小说呢?看目录就没什么用了,要翻两个地方:不要开头,不要结尾,是前三分之一的位置,和倒数两三章,试读两段。因为这两个地方,往往是作者最用力的地方。故事刚开始,很多情节没展开,没什么好看,到了前三分之一,人也出场齐了,故事也开始精彩起来了。他要是到这还不精彩,那他水平也就那么回事了。

倒数两三章,往往是高潮的地方,也是作者比较用力的地方,不过如果怕剧透,不看也可以。

选书、读书的干货,基本上就是这些。俗话说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世界上并没有神奇的阅读法,都是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稍微留留意,琢磨琢磨,读书能力就会翻倍地增长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