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体系的由来—银行业项目管理探讨(四)
中国银行体系的由来
昨天我们探讨了世界银行的发展历程,那么中国银行体系是怎么来的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中国在7-10世纪的唐朝就已出现办理金融业务的独立机构,当时的金融机构叫做“柜坊”,这是一种替别人保管银钱的商户。跟现在的银行要付给存款人利息不同,而柜坊则不仅不付息,存放者还要向柜坊缴纳租金。
柜坊的存在使得原来长安的生意人不必携带大量的铜钱,方便了远方客商的贸易活动。柜坊在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已出现。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早几百年。经营的业务是代客商保管金银财物,收取一定的租金,商人需用时,凭帖(相当于支票)或信物提取,是最早的银行雏形。
关于唐朝的银行,还有一个小传闻。相传唐朝经济发达,到京都长安的商人极多,商人一开始是把银子放在身上的。这里面的商机被一个叫做“马匪”的职业所看中,于是拼多多马匪来打劫商人。朝廷多次剿马匪都没有剿成,但事情总要解决,一位朝中重臣灵机一动,出了一手妙招:
各地在京经商的百姓,可将钱财存于进奏院(各地的驻京办事处),然后进奏院出具凭证一张,上半部写“天王盖地虎”,下半部写“天天吃红薯”,然后一撕为二,百姓带着一半凭证上路,另一半由邮差飞马加急送往当地政府部门,然后百姓回乡之后可到当地政府持凭证取钱。
这就是“柜坊”的来历。这种类似于银行汇票的汇兑业务形式叫做“飞钱”,又叫做便换、便钱,在宋朝出现的交子、会子都是通过借鉴飞钱而诞生的。唐朝的飞钱,可谓是中国银行业前身的前身,其基本作用就在于通存通兑。而其后代票号在1776年前后出现在上海后,业务也从未局限于一时一地。
后来,明朝中叶江南出现的钱庄、清朝出现的票号都具有银行性质。电视剧《乔家大院》所讲述的就是山西票号的故事。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是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由清末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盛宣怀主导的买办银行。1904年,成立了官商合办的户部银行(中国银行的前身,1908年改为大清银行,1912年改为中国银行)。1907年,交通银行成立,这也是一家官商合办性质的银行。
与此同时,一些股份集资或私人独资兴办的民族资本商业银行开始建立,例如民国时期叶景葵先生所主持浙江兴业银行是全国第一的私营银行。一战后的十余年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中国的民营资本银行业有了一个较快的发展过程,仅在1912-1927年间就成立了186家银行。
1927年后,国民政府开始官僚资本垄断全国金融的进程,以各种形式渗透和控制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当时中国主要的商业银行除由国民党政府直接控制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外,还有“小四行”:中国通商银行、四明银行、中国实业银行和中国国货银行,这都是官商合办的商业银行。
另外还有江浙财团的“南三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以及“北四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和大陆银行,这些银行都或多或少地收到官僚资本的控制。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中国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银行体系,包括:
1、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这类银行最大股东是国家或国有机构。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这5家银行构成了中国商业银行的主体,资产比重约占42%。
2、企业集团所有的银行:例如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平安银行都是由各企业集团筹资建立的。企业集团是银行的最大股东。
3、股份公司制银行:中国股份制银行包括两类,一类是为公开上市的银行,如江苏银行、渤海银行等;另一类是公开上市的银行,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这些股份公司制银行股权结构大致分为国家股、企业股、社会公众股和国外投资股四种。
2014年,银监会首批了5家民营银行: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浙江网商银行和上海华瑞银行。目前全国的民营银行已达17家。
请思考:国内银行的上市有什么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