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一定要掌握好的五个标准

诗词创作一般都是从爱好和兴趣开始的,因为没有跟现实的物质利益挂钩,所以它使我们能够在纯真的艺术道路上进行开拓和探索。

老年人学诗词,大致有两个不同追求:一是修身养性,自娱自乐;二是进行社会交流,发挥诗词的社会作用。这种就要研究诗词的特殊的创作规律,要进行艰苦的艺术劳动。

怎么样才算好诗?

诗词创作有一个说法叫“眼高手低”。眼界见识判断力达不到,想写出好诗是不可能的。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见识。认识上的东西眼界要高,手稍稍低一点没关系。一般的诗人都是眼界高于创作。越好的诗,越是高眼界、高见识创作出来的。

有人说,李白的创作亘古第一流,但他从来不讲理论,不谈怎么写好诗。他对诗的见识也是第一流的,李白到黄鹤楼,看到崔颢的诗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没有对诗的判断力,没有很高的眼界,说不出这样的话。李白后来写:“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楼空江自流。”但是与崔颢比,还是没有比得上。

对于好诗的标准大概有五条标准:

第一标准、格律严谨

格律是我们学诗的第一道门槛。它还只是形式上的“游戏规则”而已,还谈不到艺术。如下象棋,马走日、象飞田、炮打隔山、车杀一线,这好比是象棋的“格律”,你会这个后,离下好象棋还远着。

格律问题,能沉下心来学,一般有四五个工作日就能全部过关,有些基础且思路敏捷的人,一两个小时就能过。

初学的诗友对格律有一个误解,往往注意古人的出律现象。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字出律;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陆游的“一生报国有万死”,一连五个仄声,肯定出律。

我们所看到的出律问题,有些是以“入”代“平”现象。如,“野火烧不尽”,“不”是入声;“南朝四百八十寺”,“八、十”是入声;“儿童相见不相识”,“不”是入声。

有些是当时允许的体式,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不复返”、“空悠悠”,不对仗,平仄也不对,词性也不对,但这首诗被认为是唐诗第一律。古人怎能把一首出律的诗捧为第一律?其实,在唐朝这种体式是允许的,是合律的。律诗中如果第三联是一个工对,那么,第二联就允许半工对。我们看第三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是一个工对。而第二联就允许半工对,“白云”、“黄鹤”对上了,“一去”,“千载”对了一半。“不复返”、“空悠悠”不对了。

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小儿女”和“忆长安”明显不对仗。但你看第三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工对。有了第三联的工对,第二联允许半工对。“遥怜”、“未解”对上了,“小儿女”和“忆长安”就不对了。这种体式是当时允许的,不算出律。

即使古人出律,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原谅自己。古人出律是谙熟格律,得心应手之后,是在创作中出律。而我们是在学习格律阶段,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所谓“柳下惠可,我们则不可”,在学习阶段,一定要过好格律关。

第二标准、语言清通

诗对语言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把诗的语言写的通顺,让读者一看就明白,引导读者顺利的进入你的审美思维。

语言既是技术,又是艺术。

对语言的要求很多,语言清通是第一位的,是最基本的要求。不要以为说话说的很清楚,写出来的就很清楚——那是有差距的。

一句诗几个字就能把你的思想感情、要说的事,完整的传达出来,不能叫读者误解、走岔路,这是我们语言上的功夫。

有些诗友写的诗,自己很清楚,但读者不清楚。我们不能按自己的意思生造出一个词来用在诗上。你如果要创新,肯定不能总用老词,得用新词,可是要用新词,就涉及到生造词的问题。这不是一个理论能解决的问题,须要靠创作实践来解决,靠提高语言能力来解决。

说诗要写的朦胧,看不懂才是好诗;把朦胧诗理解为谁也看不懂,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朦胧诗的朦胧不是表现在词句上,而是表现在意境上,可以有多种理解,给读者创造想象的余地。

李商隐是我国朦胧诗的鼻祖。他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看表面上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哪个字词“朦胧”?但其传达的感情是不确定的:有人认为是爱情诗,“丝”的谐音是“思”,相思的“思”,“泪”的谐音是“累”,为相思所累,这样理解可以;有人认为是官场失意,李商隐因陷入党争被贬,竞争失利,只剩下了“丝”和、“泪”,这样理解也可以。有人说是友情诗,跟朋友的关系出了毛病,也可以。故其背后的含义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才是朦胧诗的本质特征。

关于“双关语”

“双关语”跟“歧义”是两回事:

“歧义”是读者理解不出作者的原意,却理解成了另外的意思,走到岔路上去了;

而“双关”的两层意思都是作者想说的,表面一层意思,通过某种关联,背后还有一层意思,这叫“双关”。

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那个“晴”字,就双关了。它既是天气阴晴之“晴”,又是爱情之“情”,这两者都是作者想说的。

现代人用双关语最好的是聂绀弩。他的《聂绀弩旧体诗全编》,几乎首首用双关,而且用的出神入化。当年他削土豆时伤手了,他说:“难凭赤手建中华”。“赤手”血染红了手,是一个含义:在干校劳动,我是赤手空拳为祖国效力,怎么能效的好呢?这才是背后的更重要的含义。他的诗和现实生活结合得特别紧。

关于语言,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古人的语言的继承(其中包括形象,不仅仅是语言)。

诗词是传统文化,主要的艺术宝库是唐诗、宋词、元曲,这是我们的主要教材。使用古代语言,我们诗词是使用最多的,但我们应该反映社会,反映时代,继承唐宋而又不拘泥于唐宋。

现代语言、现代社会生活还没有完全融入诗词语言库里来。一个原因是因为现代生活发展太快,诗人创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像唐宋时期,千百年一直是牛耕人种,没什么大的变化。“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而现在就不行了,现在是用插秧机,雇人插秧,变化太快了,而我们现在诗词语言仓库里面的零件大部分是唐宋的零件。

1997年搞个“香港回归诗词大赛”。其中有一首诗,写解放军进驻香港是“饮马香江”。有诗友来信就提出反对意见:他说,解放军并不是骑着马进的香港,你们这不是歪曲历史吗?他说的这个也有道理,解放军确实不是骑着马进的香港。但是,诗并不是历史纪录,不是新闻。你不让他“饮马香江”说“坦克进香江”,这很难融进诗里去。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还没有出现足够数量的语言大师。古人没有坦克,没有造这个词,所以只好说“饮马香江”,“挥鞭东指”等。

写“剪烛夜话”,现在谁还点蜡烛?但要说“电灯夜话”还不如“剪烛夜话”优美动听。慢慢来,以后肯定会有人发现一个好词,不必再用古人的老词了。

有人写诗曰“一窍不通因特网,十分爱吃麦当劳”。此仅仅是把这个词用进去而已,还谈不到诗化的程度,还不到位,但将来肯定不会老停留在唐宋的语言库里。

对于古人的语言,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完全可以照搬

它的生命力强,无时代的局限性,完全被现代大众所接受。

比方说“剪烛夜话”“促膝谈心”“破釜沉舟”,这些词没有什么障碍,它已完全和现代的民族语言融合起来。

第二种是属于半可用,有限制的使用。

比方说“陛下”这个词,在中国没有陛下了,可是在外交上,对日本天皇、英国女王还是要称陛下,这是特定的外交语言,叫做有限制的使用。

第三种是已被历史、被时代淘汰了,不可用了。

如“妾”。古代女人自称妾,男人自称“仆”,是谦称,现在自称“妾、仆”太陈腐了,这类词已经死亡。

语言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清通明白。不可有岔路、迷宫,不要以为自己明白就了事,要让读者明白。这是诗的语言最基本的原则。

第三标准、形象典型

诗词里的形象,严格说来,都应称为意象。为通俗简便,我们习惯于拿形象说事。

老人学诗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由逻辑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过渡变的问题。

逻辑思维形成的思维定势,使我们容易犯三个毛病:

一个是“直言其事”;

一个是“紧跟形势”;

一个是“豪言壮语”。

形势要不要跟?当然要跟,但是要用诗词的艺术形式。没有形象在里面,就成了标语口号,把诗写成了整齐押韵的“挑战书”、“请战书”、“决心书”的样子。

诗词它不是说明书、操作手册,一般来说,没有可直接操作的实用价值,而是通过艺术的形式,使读者悟出一定道理从而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比方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如果农民说“锄禾日当午”,中午十二点去锄地,这可能吗?但诗却要这么写,要反映农民的辛勤劳作,这样写就是最真实、最典型、最形象的。你不能说“早晚来锄地,中午歇个晌”,这不是诗,而是“工作安排”了。所以,诗词艺术不可抽象论对错,而是以意境论高低。诗一般不具备操作性,它通过形象传达感情,不要给诗强加不能胜任的任务。

唐 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写诗的诀窍,就是一定要用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感情。

借一新媳妇问丈夫画眉深浅合时不合时,他是想请考官张籍指点一下,自己的文章“入时无”。

这对我们诗友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示应把它当作座右铭,每次写诗时读读这首诗,想到应该通过形象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要直言其事,不要贴标签,而是要把自己的感情灌输到所创造的形象里面去。这是诗词艺术创作的特征,也是我们要追求的永不满足、永无止境的目标。

一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作品——湖南浏阳的王巨农《观北海九龙壁》

久蛰思高举,长怀捧日心。

偶曾鳞爪露,终乏水云深。

天鼓挝南国,春旗荡邓林。

者番堪破壁,昂首上千寻。

这是作诗用形象思维来创作的样板。诗中句句写的是北海九龙壁,同时句句说的是邓小平:

首联:九龙蛰居,想展现自己的才华;九龙捧日,这是说对毛泽东主席的感情;

颔联:“偶尔露鳞爪”是说邓小平历史上多有建树;“终乏水云深”,终归没有合适的环境,没飞起来,这是说邓三起三落,一会儿被打倒,一会儿扶起来,没有给他以展示自己才华的环境;

颈联:南国天鼓响,祖国大地春潮涌动,给九龙创造了条件,这是说邓南巡讲话给祖国大地带来了巨大变化;

尾联:“者番堪破壁,昂首上千寻”,这回次有条件了,九龙可以飞了,昂首向九霄了,真实的含义是有了邓小平的讲话,才有了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这首诗为何被评为一等奖?因其创作手法和技巧是有艺术性的,通过壁上九龙的形象把邓的功绩、南巡讲话的威力充分反映出来。

形象创作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是人象。

这个用的最多。“洞房昨夜停红烛”就是人象,一个新嫁娘的形象。

二是物象。

如,李贺《马诗》: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这就是物象。物的形象也是大量作为诗人抒情的寄托。

三是景象。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完全是一个风景的画面,是景象。

诗人往往不是只使用一种形象,大多是人象、物象、景象兼而有之,结合使用。

四是心象

心理形象,没有人物、景物,只是心理描写,用心理形象映射出人物的形象。

如,李益《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是写一个少妇的心理状态。

金昌绪《春怨/伊州歌》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也是心理形象的描写。

元曲《[越调]凭栏人·寄征衣》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写一个女子在家给戍边的丈夫寄征衣时的心理活动:寄了征衣,你不冷了,就不想家了。不寄征衣吧,你又要挨冻。寄与不寄,真让我为难。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将士戍边的艰辛、女子对丈夫深深地爱,全都体现在里面了。这属于心理形象。

五是事象。

写一件事,其中人物的形象不太明显,只是一件事的过程。这在律诗中比较少,在古风里比较多。

如,李商隐《无题》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逢。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这首是七律中少见的叙事诗。

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这首诗写待客的经过,有池塘、鸥鸟,开门、扫地,没有好酒好菜,找邻居老头陪客一起喝酒,这么一个过程。

这种叙事诗在律诗中是少有的。杜甫的这首诗还有一个特点:主人公不出现。《客至》从头到尾也未见到这个客人。

前两句是环境;

三、四句是迎客活动;

五、六句是在菜桌上吃饭;

最后两句是请邻居老翁一起喝酒。

而客人是谁,什么样,始终未见着。

宋词里也有这种叙事的词,

如,周邦彦《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也是以事象传情的。

六是暗象。

就是诗里好像没有什么明确的形象,但给人的印象非常清晰深刻,我们称其为暗象。

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这是歌颂项羽的英雄气概,而不是对项羽人物形象的描写。但在读者面前,项羽的高大形象却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种手法我们称暗象,这是一种较高的艺术手法。

七是群象。

一首诗里,不是一个形象,而是好多个形,象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传达某种感情。

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东风”、“百花”、“春蚕”、“蜡炬”、“晓镜”、“云鬓”、“月光”、“蓬山”、“青鸟”,用了好多形象;

元朝马致远《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用了十个形象来说断肠人(客居行人)的感情,所以叫群象。马致远的这首元曲曾经引起过非议,有人说它光有名词没有动词,光有主语没有谓语,不合语法。实际上,确实只有名词,但给人在感觉上是明确的。谓语是省略了,不是残缺。通过这一系列形象说明断肠人在天涯的情感,思乡、思亲、悲凉无助,前途未卜,感情交织在一起,引起读者想象和共鸣。

这是古人在创作形象上给我们提供了样板。

形象和感情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般来说,一个形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一个感情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形象。对我们来说,只要选择你最熟悉的、感触最深的形象就可以了。

比如月亮。月亮是古人常用的形象,但表达的感情却是千差万别。

李白说“疑是地上霜”,这是一种感情;

他又说“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这又是另一种感情;

他还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你看,他又和月亮跳起舞来了。

到了苏东坡,他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与李白的感情不同了;

而辛弃疾的“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感情了。

同一个形象,每个诗人的感受都不一样,这都与自己有关,都是自己感情的反射,这叫做“融情入境”。

清朝有个人叫徐兰,由北京岀居庸关到银川一带去戍边。他写了首诗《出关》,其中有“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句。往马后看是京城,桃花一片,春光烂漫。往前看是冰天雪地,一片饥寒荒凉。实际上,马前也能有桃花,马后也可能有雪。但他选择马后桃花,代表京城的繁华,马前的雪,代表大漠边关艰苦的军旅生活。桃花和雪都在身边,我们就是要锻炼这种选择能力。用自己最熟悉的人、事、物,把自己的感受灌贯输进去。

形象可以创造,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个“三人”就是李白创造的。实际上没有三个人,他是说,我一个,影子一个,月亮一个。也可以联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不是身边形象,而是作者联想的月宫形象。

第四标准、章法严密

诗要有布局,要有结构,要有开头结尾,起承转合,过渡照应。这跟作文一样,要安排好它的结构。因为诗比较短小,起承转合挺紧凑,挺叫劲。要通篇考虑,要有一个展开逻辑。一般来说,是按照一定逻辑展开,或者说,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或按照空间目力所及。

比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由近到远,有条不紊。从全篇来看,由情到景,由景到情;由古到今,由今到古;由实到虚,由虚到实。在逻辑上,在章法上,安排要紧密,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东说一句,西说一句。逻辑的严密能增强诗的表达力。

一般来说,按照一定的逻辑展开是常用的方法。有的诗词大家也能不拘一格,比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说眼前的情景。“往事知多少”,一下子回到了过去。“小楼昨夜又东风”,又回到了眼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又回到过去了。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来回跳跃,这是艺高人胆大,一般初学者不宜采用这一方法,大幅度跳跃,难度太大,不好驾驭。这个方法,看起来好像不遵守逻辑,其实他遵守的是艺术的感情逻辑,不是一般事物的常规逻辑。

第五标准、境界高尚

境界是诗的最高层面——精神层面,它是从诗词的语言、形象、章法诸方面所提炼出来的精神成果,是诗词所反映、所达到的精神高度。

我们一般可以把诗词分为三个层面:

基础(技术)层面;

创作(艺术)层面;

精神(哲学)层面。

上面谈到的四个标准,格律属于基础层面,语言贯穿于三个层面,形象、章法属于艺术层面。

我们写诗要交流,要影响读者。因此,诗里表达的感情应该是健康、积极的,应该是与民族、与人民大众相通的感情,而不要把自己小我的喜怒哀乐写的太多,太过分。一定要把小我融入大我,你的感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才有价值。

这种感情的境界,没有对错之分,却有高下轻重广狭久暂之分。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诗无达诂,文无定论,没有标准答案,说是标准,也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实际上只是一个思路的参考而已。

(0)

相关推荐

  • 谈谈诗词创作注意的一些问题

    浅谈诗词创作注意的一些问题 诗者,适时撰写有关诗词的论文,方为诗家.建议诗友们有空也写写,把在生活及工作实践中用诗歌表达的感受和文艺创作过程中的经验体会,总结概括起来,这对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及丰富 ...

  • 再谈好诗的标准

    怎么判断一首诗是否好诗?历史上不同的风格流派说法不一,有的主张格调说,有的主张性灵说,还有的主张神韵说.肌理说等等.他们大都是偏向某一个方面或角度,综合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五点:格律.语言.形象.章法和 ...

  • 格律诗词创作研究(五)

    诗词月刊 格律诗词创作研究 点评老师:熊盛元 1 赵泛野 再次登上天目山 逶迤踏翠到山巅, 气象尖楼直逼天. 千里霞光收眼底, 万般风氧浴心田. 东观大海一湖泊, 北望徽州几宅烟. 此处逍遥离世俗, ...

  • 诗词创作怪谈之十五

    装神弄鬼 装神弄鬼:比喻玩弄手段蒙骗人.我们在诗词写作过程中,特别是现实题材,经常会碰到不便于说人话的时候,就需要装神弄鬼了. 李清照的<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 ...

  • 格律诗词创作研究(十五)

    张二常 太湖游 携妻伴子太湖游, 碧水扬帆情荡悠. 送爽秋风催我醉, 改天有幸再重游. [点评]此诗写了诗人陪妻子及小孩畅游太湖的欢快心情.但在构句用词上尚有须修改之处."携"有& ...

  • 李青旺‖浅谈诗词创作的“三关”“五炼”“六美”“一法”

    李青旺,笔名北山樵夫,河南省南召县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毕业后一直在县政府机关工作,历任中心秘书干事.秘书.科长.办公室主任等职.现系中华诗词学会.河南楹联学会会员,南召诗词学会会长兼南召楹联学会副 ...

  • 「诗词创作」格律诗创作“五步骤”

    诗词有大美,美到不可言.大家好,我是大郭庄庄主,今天和大家聊聊格律诗词的一般写法.先来看一首五律.这是从<中华诗词>第二期(2020年)上摘下的一首诗,写的是黄山脚下塔川村的秋晨.塔川,距 ...

  • 中国诗歌报诗词创作五室编辑风采展

    关注中国诗歌报(中诗报),让诗歌温暖人生! 中国诗歌报★与您结伴同行 [个人简介]]赵春芳 :笔名起舞弄清影,网名"清音" .从事教育工作.中国诗歌报第五创作室主编.河南省作家协会 ...

  • 中国诗歌报诗词创作五室第131期优选作品合集

    关注中国诗歌报(中诗报),让诗歌温暖人生! <. 中国诗歌报诗词创作五室编辑部 主编: 起舞弄清影 执行主编: 寒潇 副主编: 冉向旸 紫韵幽兰 婷婷 秋石 编辑: 天上的云 风中百合 云峰 云 ...

  • 中国诗歌报诗词创作五室第138期合集鉴赏

    关注中国诗歌报(中诗报),让诗歌温暖人生! 中国诗歌报★有温暖有情怀 中国诗歌报诗词创作五室编辑部 主编: 起舞弄清影 执行主编: 寒潇 婷婷 副主编: 冉向旸 紫韵幽兰 秋石 编辑: 天上的云 风中 ...

  • 中国诗歌报诗词创作五室第140期合集鉴赏

    关注中国诗歌报(中诗报),让诗歌点亮生活!让诗歌温暖人生! 中国诗歌报诗词创作五室编辑部 主编: 起舞弄清影 执行主编: 寒潇 婷婷 副主编: 冉向旸 紫韵幽兰 秋石 编辑: 天上的云 风中百合 云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