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听上去很惊悚的一句话,感觉好像跟艺考没啥关系。可是教了这些年的书,自己也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从学生们以及自己身上,分外真实的看到了这句话。

我觉得自己已经有些麻痹了,每年在艺考期间都会听到学生们大致类似的一些感悟,其实细想想也都是跟学习态度或学习策略有关。

感慨型:

何出此言?因为姑娘遇到了不熟悉的项目——主题讨论,偏偏又是主题讨论中的最极端项目被她撞见了——被场上的话唠把所有话口都给抢走,不留给大家说话的机会。

这个问题是我在大课上曾反复的、重点的提及的场上危机处理之一:如果遇到了话唠怎么办。而应对措施太简单,“我们必须勇敢的抢过话口,别无他法。不要等别人的施舍,这是战场,没人会怜悯你”。

几乎所有人(不论是长期准备的考生还是临时起意的考生),都多多少少会遇到重基础轻应用的窘境。初试发挥不错,到了复试栽了跟头。这个往往是跟一直以来的学习策略有关。感觉口语表达项目不会难,而其实原因是你们没有遇到真正实力强劲的选手。

收获型:

收获从何而来?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是一位你们在场上见到了会侧目、会仰望、会慨叹的那类竞争对手。可是就像我们常说的,“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让我眼看着对方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努力。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不成功?!

艺考大幕拉起,现在不要再多想了,针对自己的问题,飞速的对之后的考试做好备考和规划。

稿件方面,保持日常的训练量,保持住状态,再想有大的提升,不是很现实,毕竟是长期训练的产物。

口语表达项目——评述、主持,抓住一切机会补上早先欠下的债,尤其是在关键院校的考前,一定要有针对性的提升,比如浙江传媒学院的时政评述,比如中国传媒大学的民生新闻评述。刷题+技巧,二者缺一不可。

反思——重视——调整——迎战。

就是这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