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公式化评述

今年,来自交大的博士夫妇开创了“公式相声”,着实火了一把。公式相声成败几何,不是今天要讨论的焦点。我想借用这个概念,聊一聊我所理解的“公式化”评述。

在公式化相声里,创造者把受众的反馈(即“笑果”)纳入到一个公式中,意图来阐释演出效果的量化和可控性。那么,在我们所面对的口语表达中,是否也存在这种公式呢?

我觉得不可谓没有,虽然一些人会认为这个公式很简单,比如议论文常见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有一些精明的考生会更细化这个模版为不同的种类,以应对不同的话题。

那么,我对“公式化”评述的态度是怎样呢?我觉得不能一棒子打死,起码在学习口语表达的初期,对于学习者快速掌握某种逻辑结构还是有很大益处的。但是,在进入到临考期、应试期,如果还抱着这种想法,就容易出问题。

在具体举例之前,先说说白岩松。这算是国内新闻评论界的翘楚了,在过去这些年,白岩松在不同的场合都曾表达过对播音系学生的忧虑,而这种忧虑是得到了业界普遍认同的。忧虑是什么呢:播音系的学生在回答任何问题时都能对答如流,一个磕碰都没有,可是回头你仔细想想,你会发现他啥也没说——一点干货没有。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里说了一句不错的话:(国内的)主持人是被训练出来的,话可以白说,但不能出错,也不能停下来冷场。

举个例子吧,这个例子我纯属现编,没做过准备,想到哪说哪:

考官:同学你怎么看待国家的“两会”?

考生:两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对于每一个人,包括我们中学生、艺考生都需要去了解。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家,就必须了解两会,因为它和我们息息相关。两会的胜利召开,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可以变的更好。同时,两会也是政治的重要组成,在两会召开期间,我们应该多去了解两会的重要内容,做到对两会很熟悉。在我看来,必须要时刻关注两会,不要只是在召开期间才去了解两会的新闻。两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嗯,我可以继续说半个小时不带停的。同时,如实的告诉读者,在敲这些字的时候我脑子压根没运转过。

说完这些,让听者有啥感觉?呀,高大上,呀,好有道理。如果再加上表达的流畅,你简直做了一篇太棒的文章。

然而,等人回过神来,还能记住多少你曾说过的内容?恐怕在0上下浮动。说句不太文雅的话,你的这段文章跟放了个X区别不大。

也就是说,要做到“言之有物”。

这个物,有可能是某种观点。这个观点不应该是以追求所谓的“考场安全”为前提。比如,一谈“两会”,就必须follow固定的态度——谁叫好的声音大谁就拿高分。可是这和我们的新闻实际相符吗?官方媒体近些年对于改善政治生态所进行的舆论监督并不少见,2013-14年的衡阳贿选案警钟之声尤然在耳,如果你能掌握这样的新闻事实,是不是可以提出崭新的评论观点——“如何更好的坚持和改善两会”。随着越来越多70后、80后这些年轻老师成为播音院校教学的中坚力量,老师们也开始希望听到(符合考场要求和你自身身份的)更多的个性化的、敢于尝试作出一些批判性的表述。

这个物,有可能是某种解决方案。而不是一说“诚信”,就说“从我做起”,一说“食品安全”,就说“有关部门”。不论是在本科生教学中,还是艺考课程里,我对学生的要求均是一致的,你要给出切实的举措,to do something,而不是蹲在那喊口号。你17岁,你能给出17岁人的建议;你22岁,你能给出22岁人的建议。也许刚开始时,你给出的建议连你自己都觉得荒诞可笑,可是随着你新闻阅读量的增加,思考的熟稔,你会眼看着自己的建议变得成熟起来。这是一定的,也是无数你的前辈所实践的。

但,最后,也说一句有些丧的话,尝试改变的前提是你能够套话连篇,拥有“公式化评述”这一能力。如果你甚至连流畅的说套话都做不到的话,以上这些文字对你的用处恐怕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毕竟,流畅的说话应该是你的基本素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