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青城,探访呼和浩特的佛教寺院(中):金碧辉煌的大召无量寺
第197篇
【心尧爱溜达】
✈️
在《探访呼和浩特佛教寺院(上)》中,用图文记录了五塔寺、观音寺,顺带去看了看宝尔汗佛塔。
今天的中篇继续探访的脚步,一起来看看呼市最重要也是最出名的大召。
----
之前介绍过,“召”在蒙语里是“寺”的意思,“大召” 就是大寺。亲自探访过之后,感慨大召真是大得名副其实。
▌大召微历史
大召汉名无量寺,蒙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庙”。
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明代称弘慈寺。
清代崇德五年(1640年)重修,定名无量寺,沿用至今。
大召是呼和浩特建造的第一座喇嘛召庙。
数百年来一直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
现在看到的大召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的,老建筑在之前的十几年全被毁坏了。
▌大召的建筑布局
先来看一张大召的平面图,光是一张图就能感受到它庞大的体量和面积。
大召占地三万平方米,为典型的迦蓝七堂式召庙。
▌分为五重:
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大雄宝殿、九间楼。
天王殿后东西两侧为钟楼、鼓楼,隐约能看到里面的钟和鼓。
之后依次排列上文中提到的殿宇,整座大召给人的感觉都是金碧辉煌,色彩明艳。这得益于黄色琉璃瓦顶和顶上金色的建筑构件。
我们拍了整体建筑以及一些细节。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亲征噶尔丹途径归化城(呼和浩特)到大召礼佛。掌印札萨克达喇嘛托音二世奏请康熙帝恩准,将佛殿青瓦换成黄琉璃瓦,改为“帝庙”。
▌西跨院:
石头旗杆、汉白玉吉祥八塔、乃春庙、藏经阁、大白伞盖佛母殿、公中仓。
吉祥八塔虽然是2004年新修建的,但也不失为大召广场一景。
吉祥八塔分别为涅盘塔、殊胜塔、和解塔、天降塔、吉祥门塔、神变塔、菩提塔与莲聚塔。
八塔上的小细节,有些令人会心一笑。
西跨院中其余建筑:
▌东跨院:
千手观音佛殿(菩萨殿)、玉佛殿、弥勒佛殿。
▌大召内的其余景物
每个人眼中的大召都那么相似,却又千差万别。这差别蕴藏在一抬头、一低眼间,也镌刻在每一处看似平常的细节里。
如果你愿意抬起头,能看到殿宇屋角勾勒出的不同天空;如果你愿意俯下身,也能够看到不同视线角度中迥异的景色。
一次不经意的转身,与红墙边的佛头相遇。我们不知道它放在这里有多久,是刚刚被拆下来还是准备安放在哪里。
忽然觉得,其实很多问题的答案早就在自己心里了。我们一直执着地追问,无非是纠缠在忘不了和放不下之间。
减少一些执念,才能跟自己和解。
看看大召里随处可见的吉祥纹饰吧,愿所有人心清目明,了无挂碍。
朋友们参观大召的时候可以先集中参观中间一路的佛殿,之后再顺时针看完东路和西路。这样就不会错过,也不会感到混乱。
▌大召外部
对了,进入大召前别忘了殿前广场,这里有三门四柱牌坊和阿拉坦汗的雕像。
阿拉坦汗是蒙古土默特部落首领,汉语称俺答汗。他修筑了青城,兴建了大召。
一枝干枯的果子、红墙与旧街牌:
▌尾声
至于大召三绝(金龙、银佛和壁画),我们从不在殿内对佛像拍照,所以无图。壁画在很多殿外都可以看到,用玻璃框保护着,反光很大,不如亲自前往一探究竟。
在大召安安静静走上一趟,告别走马观花。即使你不信佛,也能在这里得到内心的宁静。很多事情,在这样的环境中都很容易变小变淡。
难的是,当我们换了环境、回到现实,依然能保持这份宁静的心。
婴儿诞生,一般人不知晓婴儿的未来,
却说 —— 恭喜!恭喜!
某人逝去,一般人不明白死后的世界,
却说 —— 可惜!可惜!
- F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