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观比较

廖乐根

五、唯识空有中道观与般若中观之比较

  空有与中道,是佛法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为了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题--唯识学的空有中道观,很有必要将唯识的空有中道与般若中观的思想作进一步的分析比较。

  1、空有与般若

  首先,要简单地说明一下唯识、中观与般若的关系。通常,我们都会将中观与般若联系在一起,而很少将唯识与般若相提并论。当然,从所依据的经典以及思想传承来说来,中观的确与般若的关系更为密切,但这并不意味着唯识就与般若无关。般若为诸佛之母,是大乘佛法的根本,而中观、唯识同为大乘佛法的两大体系,因此这两者都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释般若深广之义,般若本身就包含了空有两个方面。

  “空宗”和“有宗”仍只是弘着一个般若,不过“空宗”专弘着般若的空的一面,“有宗”专弘着般若的不空的一面。般若的空的一面,便是法性;般若的不空的一面,便是法相。专谈法性,所以只见它处处谈空;专谈法相,所以又只见它处处说有。实际上说起来,法性的法,就是法相的法,当知谈空即是谈有;法相的法,也就是法性的法,当知说有即是谈空。只因为从法的性上说,本来是空,便说了般若的空的一面;从法的相上说,分明是有,便说了般若的不空的一面。所以“空宗”和“有宗”,实在是一而二,二而一。 注(30)

  应该说,这里所讲也只是相对而言。其实,不只是般若既有空的一面,也有有的一面,中观“空宗”与唯识“有宗”本身也各自包含空、有二面,并自成体系,是空有的统一,只不过有其侧重点和立足点不同而已。

  2、中观之“空”与唯识之“空”

  如上所说,不只是般若中

(0)

相关推荐

  • 禅定中的两大命脉:中道与中道觉

    禅定中的两大命脉:中道与中道觉 维持平衡度的唯一支点就是中间,这是最原始性的建立平衡度.譬如:跷跷板中间的支点,机械中轴承支点等等.一个进入佛陀禅定中的修行人,都懂得如何找到根本以及如何运用根本来平等 ...

  • 万法归一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便能解渴:佛法无边,奉行一法,便能得益. 佛法"万法归一"之说,日子要一天一天地过,路要一步一步地走, 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人生就是这样的简单,把"一 ...

  • 中道文化无遮蔽——仁本主义之文化观、中道观和王道观

    王东岳先生讲文化的时候,提出文化的三大特征,其一是遮蔽效应.他认为,所有文化都不具有天然拓展性,都具有遮蔽效应.而且,任何文化晚期一定发生戕害效应.(大意)   这个观点适用于所有文化体系,唯独不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