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可以为尧舜——《三字经》笔记(十三)

孔子仙逝107年后,孟子出生。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孟子周游列国二十多年。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君主的心思相同,都想图霸。孔孟斡旋其间,劝说他们尽量温柔地杀人。

最终都退而论诗书。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言外之意是“五百年必有王者败”。

《百年孤独》里说:“越文明,越孤独。”孟子的“虽千万人,吾往矣”透露出事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凉。

捭阖诸国无异与虎谋皮,他们前仆后继,成年累月地风餐露宿,要干什么?

《孟子》七篇十四卷260章三万五千字,在四书中部头最重,孟轲本人也参与编撰,因而过程叙述比较详尽。估计孔子穿梭诸国也一样艰难,弟子们在只言片语的回忆里没多说。

老子劝说孔子道:“'迹’就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迹,脚印和脚印,还能有什么不同吗?”

孔孟经年奔走,不是因为迷路。

思考者都是孤独的。站的高才能望得远,抽身事外才能客观分析。只是高台多悲风,圣者皆孤清。

事实证明,一己之力是无法改变社会的,即使后车十余乘,从者数百人也不行。各国君主客客气气,不吃饭送出二里地,回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没有人问我过的好不好,现实与目标哪个更重要。”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里尔克说:“崇高是一种别离。”历史的车轮碾压过哲人的思考,总有一种呼唤,穿透前方浓厚的迷雾。

毕竟,每个人都有思索的权利。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我小时候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觉得是最好的古文,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畅达,莫之能御。

《孟子》的艺术表现力更加浩荡,惯于类比推理,欲擒故纵,大开大阖,曲径通幽。

《三字经》前文讲的孟母三迁,说的就是孟子伟大的母亲仉(zhang ,三声)氏的故事。

孟子的父亲孟激在孟子三岁的时候去逝,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大成才,立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有一次孟子回家,推门进屋,发现妻子蹲在地上不知在鼓捣什么,他就对她妈说,蹲地不雅,我想休了她。

孟母说没别人的时候你还不让她蹲下干活儿了?你说她不雅,你推门而入,也不敲门就雅了?给我滚一边儿呆着去,再胡说八道削死你!

孟子诺诺而退,心想也是,上厕所还蹲着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