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成长感悟,越早知道越好
近日热议话题是“ 5杯水如何分给6个领导 ”,网友纷纷献上“妙计”
一番戏谑回答背后,考验着我们每个人无法回避的为人处世能力。工作,亦如做人,须得终身修炼学习。 我们所行之事最终都会成为个人名片,日积月累的是个人价值和品牌。 借 白岩松 的一席感悟,说给年轻的你,更说给每个不安现状不甘蹉跎不愿 无为 的你。共勉。
《致青春: 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
作者丨白岩松
节选自《白说》长江文艺出版社 小标题为编者自拟
01
给 焦虑 的你:
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我个人认为, 转型期的中国,一个特殊的时代之下,每个行当都会面临焦虑 ,大学校园也不能幸免。
我期待十年或者更久以后,年轻人的大学生活能够更加心平气和,可以享受纯粹的念书时光,但现在似乎不行。青年问题已经重新成为社会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现实的压力比过去更明显;
第二,机会远远不如以往,当然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
第三,年轻人心理冲突加剧,和就业环境、情感因素都有关,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疏导,会演变为巨大的社会冲突。
站在年轻人的角度,该怎么看待这些外在或内在的冲突呢?我历来都说这么几句话:
第一,全社会都要关爱年轻人,但不是溺爱;
第二,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第三,如果青春顺顺当当,没有任何奋斗和挣扎,没有那么多痛苦和眼泪,没有经历过理想的幻灭,还叫青春吗?如果回忆中没有充满各种跌宕起伏的色彩,回忆有什么意义?
02
给 租房 的你:
搬家经历 , 拼凑出青春记忆
在日本,一个人到了五六十岁快要退休时,才刚还完一辈子的房贷,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是如此。可我们这儿很多年轻人买房都是一次性付款,花的是双方父母一辈子的积蓄,或者把老家的房子卖了筹来的钱。 年轻一代的住房问题,一定要靠牺牲上一代人的福祉才能解决吗?
我三十二岁的时候,才拥有自己的第一套房子 ,很幸运地赶上了福利分房的尾巴,也要花一点钱,但不是很多。
在那之前我搬了八次家,我儿子的孕育和最初的成长,都是在租的房子里。其中有一次搬家……时间很仓促,我们只有一晚上打包装箱,最占地方的就是书。最后,我夫人累得犯了急性肾炎。
我认为在我的记忆中, 如果没有搬过那八次家,没有那么多找房租房的经历,我的青春是不完整的。
03
给“ 没背景 ”的你:
我从没为了工作给谁送 过礼 ,
不也走到了今天吗
很多年轻人抱怨,现在社会上都是拼爹、拼外貌 ,我会告诉他们:我也曾经拥有一个成为富二代的机会,但是我爸没有珍惜。
拼爹,起码得有爹吧?我八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把我们哥俩带大。 我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也从没为了工作给谁送过礼,不也走到了今天吗? 人生如果没有一些落差做比较,也就没那么多趣味了。
04
给“ 北漂 ”的你:
比你还绝望的人 , 都挺过来了
“北漂”一族常问,到底要坚守北上广,还是回老家? 探讨这个问题有意义吗?你有机会就留在这儿,甚至可以去纽约、伦敦;没有机会,死守大城市也没意义。
我只想羡慕地对你说,当初我们想北漂都不行,因为没有全国粮票。我的很多同学居然是过了三十岁,才背井离乡,告别妻儿外出闯荡。
你也可以抱怨大城市交通拥堵,地铁太挤。要知道,我上大学实习的时候,学校离城区太远,为了不挤公共汽车,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要出门,蹭老师的班车。上车就睡着,车停了就下去。结果有一天,班车莫名其妙在中间停了一站,我看都没看就跳下去了,车走了,我才发现没到目的地。那一刻我真是悲从中来, 可能比你今天面临的很多绝望要绝望得多,但是都过来了。
05
给 恋爱 的你:
不要因为一个人而冷落了一群人
在大学里,一定要珍惜和维系集体的友情。
舒婷曾经有一句话:“人到中年,朋友的多少和头发的多少成正比,友情之树日渐凋零。”在大学里结下的同窗情谊,往往可以贯穿一生。因为你们同在一个行当,未来的工作生活多有交集,且不涉及利益的纠葛。
是,我既不同意更不反对大学期间谈恋爱,但是 千万不要因为提早走入二人世界,而错过了再也无法复制的集体生活 那种一大群人一起骑车踏青、一起踢球、一起喝酒、一起熬夜准备考试的记忆。
06
给 挫败 的你:
请练就一颗强心脏
千万不要为大学期间遭遇的小小挫折寻死觅活,哭闹撒酒疯。我也经历过,以为天塌下来了,后来才知道,简直不值一提。 将来,社会迎接你的礼物,就是无数个打击,而你能做的准备,就是在校园里练就一颗坚强的心脏。 否则,等不到成功到来的那天,你已经被挫折打垮了。
在工作中,大家通常强调一个人的业务素质、身体素质,我却更愿意用心理素质去衡量一个人的发展潜力。 如果你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甚至哭鼻子,我只好摇摇头转身就走。在工作中我是没有性别概念的,也不相信眼泪。另外,我 不仅要看他的“抗打击能力”,也要看他的“抗表扬能力”。 有相当多的人,没有折在挫败上,却折在了一两次的成功上。成功让人飘飘然,忘乎所以,原本应有的上升空间,就这么被堵住了。
07
给 有追求 的你:
令自己不可替代
一定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维,而不是人云亦云。你们会发现,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同学之间几乎没有差别,而四年以后,彼此差异却很大。是什么造就了这些差异呢?
除了专业角度不同,还有一点使自己有别于他人的,是你的 独立思考能力 。 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 你是创造者,还是跟随者?这往往决定了未来你的前进速度和能够到达的高度。
我们干新闻这行,也面临着能否做出独特性的挑战。互联网时代,新闻资源被垄断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那么拼的就是视角和语言表达方面,是否具有足够的竞争力。
不可替代性来自哪里?来自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08
给 浮躁 的你:
不如踏踏实实做好眼前事
我知道现在有相当多的大学校园里,学生念书念得心猿意马,总觉得越早开始实践,未来的工作就越牢靠。还有,很多学校管理不严格,毕业实习和论文答辩形同虚设。不少学生从大四起就处于“放羊”的状态,所谓实习也是蒙混过关。如果大学无法为社会提供合格的毕业生,社会又怎么能放心地接纳你们呢?
好的工作,和好的恋爱、好的婚姻类似,可遇不可求,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从一开始就很浮躁,带着功利心去赌,成功的概率很低,你确定你一定有好运气吗? 不如踏踏实实做好眼前事,把四年后的事交给四年后去解决,好过程必有好结果。
09
给 求职 的你:
请展现出你的学习性和成长性
你最终要走入社会,有必要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年轻人。
当然,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学生,并非“成品”,但 你们需要展现出学习性和成长性。我参加过几次招聘会,很少看年轻人此刻的水准,而是会判断他未来的成长空间。 有时候,甚至要求没有电视行业经验者优先。很奇怪的逻辑,对吗?因为我意识到未来将是一个跨媒体时代,电视、广播、网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不会电视,我还可以教你;但你只会电视,我如何教你呢?
当然,我也格外看重一个人本身,这没什么数据可参照,只能凭经验和直觉。优秀的人才进入合作的团队,可以激励别人,也被别人激励。 你在一生中可以从事各行各业,唯一不能改行的,就是做人。
10
给“ 佛系 ”的你:
试着改变一下世界吧 ,
活得较真才好玩儿
有一个同学提到我书里写过,1993年创办《 东方时空 》的时候,我们经常就某些不同意见,跟领导进行“激烈”的对话 ,但现在的年轻人却没有了这种激情和力量,到底是为什么。
我觉得他用的“激情”和“力量”这两个词挺有意思,正好代表了问题的两个方面。
所谓没有激情,可能是因为我们现在越来越务实了,工作不过是养家糊口的一件事,干吗那么较真呢?得罪了领导对自己并没有好处。 那时我们为什么敢跟领导吵?因为我们心目中有比生存更有价值的东西,就是真理,就是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我们不能不为之较真儿。
就好像四个人打牌,最怕的就是其中有一个哥们儿输也无所谓,赢也无所谓,一点儿不投入,最后大家都觉得很无趣。 生活中也是,每天我们做的事,真有多大意义吗?不一定。但是总得投入吧?投入才有趣啊。跟领导吵架,也是一种情感的投入。而奇怪的是,只要你有真本事,只要你毫无私心,并不会发生什么严重后果。
没有力量,往往意味着上级给了下属某种暗示:你不能吵架。 当个什么样的领导,也是一门学问。我建议你们当一个尊重部下、允许部下跟你们吵架的领导。
我过去当过几年制片人。那时对同事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该想的事得你们想,你们该想的事得我想。”我该想的是什么呢?怎么把节目做好。他们该想的是什么?工作条件、环境、待遇等等。都为对方着想,就对了,千万别错位。我也从来不坐办公室,总在各个办公室之间溜达。有争执的时候,我对了就对了,错了就承认错了,还给人鞠个躬。
罗大佑 的歌中唱:“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没有答案。但你起码得试着改变一下世界吧。活得认真才好玩儿,对吧?
11
给 空虚 的你:
“ 感触 ” 与 “ 表达 ” 之间 , 还有 “ 追寻 ”
有一位学者的话让我触动很深。她说,创作往往包含着三个步骤: 始于“感触” ——比如你被一件事或一个人打动,想要创作一首诗; 终于“表达” ——这首诗最终完成了;但中间这个词是最重要的, 有了“感触”没有立即“表达”,而是要去“追寻” —— 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
我的感慨来自当下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都是感触完了就表达,谁还会追寻啊?
平时经常遇到一些人要加我微信,我说我不用微信,也不上微博。他们就问,那你怎么了解微信上的内容? 我说,如果真有足够的价值,我一定不会错过,哪怕绕过八百道弯儿它也会来到我面前,让我看到。 到了我这个年龄,已经不需要心灵鸡汤了。朋友圈里的很多东西都是感触完了立即表达,没什么价值,寿命很短。
在我喜欢的电影当中有一部叫《辛德勒名单》。 斯皮尔伯格 买下剧本之后,曾经放了十年,这就是追寻的十年。各种各样的创意、文稿、文件,再加上探讨、挣扎、否定、激动、消沉等,都会出现在这个过程中。 电影完成之后,他轻描淡写用一个“十年”就把一切都带过去了,其实会这么简单吗?
所以,我现在经常用这三个词衡量自己。 做任何一件事情,是不是一有了感触就急于表达?有没有经历追寻的过程? 尤其在当下,如何在“感触”和“表达”之间加入“追寻”,我觉得是这个时代必须思考的。
12
给 苦撑 的你:
学会享受 , 而不是为了坚持而坚持
我还要说,“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有点绝对了。
相当多的时候,“坚持就是失败”,因为坚持往往意味着你不好奇了,不从中享受乐趣了。 为了坚持而坚持,怎么可能带来胜利呢?
插画 | 出自插画师 Maori Sakai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成长,到底是什么?
成长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证明题。
你有多不虚此行?证明给这个世界看。
监制丨马烨 编辑丨王若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