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智慧,皆源于“美”

文/蔡梓润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涂山

哲学中有三大终极理念:一曰真,一曰善,一曰美。

01

美是终极理念的先行者

真实的丑陋何如?一如对焦清晰、细节分明的垃圾堆的照片,徒增厌恶。

丑陋的善举何如?一如卧冰求鲤、割股疗亲的传统封建愚孝,劳形伤神。

无论真善,作为要追求的终极理念,都无法脱离美而存在。

偏是这美,既可以假,又可以恶。

虚构的美,让在现实里劳累的灵魂能有栖居之所。一个如梦如幻的天空之城,一个惟妙惟肖的世外桃源,总能让在现实中负重前行已久的灵魂,稍稍喘息。

浪漫主义文学的魅力正在于此。

罪恶的美,让在现实里残破的灵魂能有重建之时。一个灵魂,永远善恶交织。这善,为尘世所接受,这恶,则为世人所排斥。只有在美中,善与恶都被允许淋漓尽致地表达,灵魂也唯有在此刻得以完整。

《蝙蝠侠》电影里的小丑,正是罪恶的美的生动描绘。

在追求真善美时,我们应该让何者先行,便一目了然了。——审美理应先于行善,也应先于求真。

行善者自食恶果的事例比比皆是,因为善行最后未得善终。行善者对世界报之以歌,却最终被世界以痛吻之,何解?

唯有不以“善终”为意义,而只以善本身的美为意义,行善才得以为继。

求真者半途而废的事例比比皆是,因为真相中的赤裸与残酷。求真者打破沙锅,上下求索,最终却因为发现了真实的残酷望而却步,灰心丧气,何解?唯有不以残酷为侧重,而以真中的美为重心,求真才得以为继。

02

美是求智的指导原则

美为真赋予意义,美让善得以践行,真善美的统一构成哲学,而哲学最终追逐智慧。

西方哲学里有一个概念,称为厄洛斯(Eros),这是一种由探索美所激起的对智慧的爱慕之情。也就是借由探索美,过渡到探索智慧。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当我提出一个自认为能使人信服而又合理的建议时,爱因斯坦一点也不表示反对,而只是说,'啊,多么丑!’ 当他遇到一个他认为丑的方程时,他只是对它不感兴趣,并且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愿意花费那么多时间在它上面。他完全确信,在理论物理学中寻找一个重要结果时,美是一个指导原则。”

以上这段话,是奥地利伟大数学家邦迪(H.Bondi)在回忆爱因斯坦时所说。

当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以美为指导原则,去探寻整个宇宙的真理和智慧时,我们或许应当开始意识到美的分量。

一切智慧的求索,都起源于审美;也只能先通过审美,我们才有可能通向智慧。

换一个角度论证。智慧肯定并非丑的,我们怎么会追求丑呢?所以智慧必然是美的,犹如钻石必然闪光。一个无法审美的人无法发现智慧,就如瞎子无法找到钻石。

03

美是宇宙与人生的意义所在

宇宙浩瀚无垠,无始无终,无人知道源头何在,也无人知道目的何在,它没有意义。

人的诞生,便是宇宙对自身无意义的反抗。也是从人开始,意义的问题开始被追问。

人是偶然的产物,是旋生旋灭的存在。但人之价值在哪儿呢?

意义难道转眼就化为乌有吗?谁都不会认同。

烟花会在转眼间化为乌有,流星会在转眼间化为乌有,人生一如烟花劈头绽放,一如流星划过天际。

烟花与流星,如果不从审美的维度来看,确实毫无意义。

同理,人生也只有放在美的维度上审视,才不至于荒诞。

美冲破人生的虚无,人生的意义对抗了宇宙的虚无。在这个角度上,美同时是人生和宇宙的意义所在。难道还能找出任何其他东西来吗?

04

从“三全”维度学会审美

没有美,则无所谓真善;不会审美,则无法收获智慧,甚至会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那如何学会审美呢?它可以被归纳为全息、全观、全程,可以进一步归纳为“三全”。

首先,美是全息的,这是从信息维度上而言。

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万事万物都有其意义,而意义则由美赋予。在输入我们大脑的全部信息里,我们可以抽象出美的真谛;而在个别事物的美里,我们也可以同时和这世界的所有信息发生感应。

我们常说,这世界不缺乏美,而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这正是因为美是全息的,它不用去某处寻找,它就在这世界发出的一切信息中。

美就如DNA一般,你可以在世界的每个细胞里发现,也可以看见它是如何塑造了世界的整个躯体。如同DNA一般的美,正是世界的遗传信息载体。

接着,美是全观的,这是从空间维度上而言。

柏拉图就在《理想国》里谈到如何为一座雕像着色时说:“奇特而有趣的朋友啊,别期待我们把眼睛涂上那么耀眼的颜色,以至于它们一点都不像眼睛了。你应该关心当我们为每个部分着色的时候,我们是否使整体美丽了。”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一尊雕像的眼睛被涂成了单调的黑色,而认为这个眼睛不够美。这样的审美是有失偏颇的。对雕像美的审视,应该从全观的维度。黑色的眼睛在整个雕像里相得益彰,那在此时,单调的黑色就比耀眼的紫色更美。

对生活的审视亦然。我们会觉得环卫工人浑身灰尘,不优雅,也并不美。但从整个城市的维度来看,环卫工人的存在的的确确提升了全城的美。

美是全息的,事物普遍蕴含着属于它的美;而美同时是全观的,事物的美往往在全观的维度中才能彰显出来。

同时,美是全程的,这是从时间维度上而言。

诗人普希金这样写道: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普希金不仅要表达一种乐观,他同时在表达一种全程维度上的美学观——乐观是这种美学观的附属品。

美不是一个结果,它寓于过程本身,也正是如此,它能让转瞬即逝的人生有意义,也能让无始无终的宇宙有意义。

烟花的美,流星的美,以至于人生的美,不都是寓于过程中的吗?

美是全程的,它寓于整个过程之中。不从全程的维度看,可能会觉得人生的某段时间是灰色的,不幸的,压根谈不上美。只有在用全程的维度看,才会发现人生的某段时间是美的酝酿,人生的某段时间又是美的绽放。

如果能从全程的维度上审美,又怎么会在“生活欺骗了你”时,变得“悲伤”“心急”呢?

从三全的维度审美,就有可能把这世间与人生的美尽收眼底。

抽象的美落地后,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中,将如何指导我们追求生命的意义?

全息的美,引导我们开始回归生活的点滴:路边有白色小花,其名不晓;天空有自在的云,忽明忽暗;孩子在白色的校服上天马行空的涂鸦,妻子在发黄的本子里一丝不苟地记账……这些美让人生开始有仪式感,让人不至于过得“盲目”。

全观的美,帮助我们思考何以自处的问题:我是普通的职员,做着单调的工作,我曾豪情万丈,归来空空行囊……这些“我”的问题,在全观的美中开始弱化,成为一个点缀。这世界缤纷多彩,每个人各司其职,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怎么不美呢?全观的美,破除了“我执”的念头。

全程的美,修正我们对于生活追求的侧重:这生活从一场赛跑,变成了一次旅程。我们的眼里不再只有目的地,而开始欣赏沿途的风景。无论结局如何,我们都可以开始坦然,因为结局变得次要,过程才是主要。

全息的美让我们认识世界和宇宙,全观的美让我们思考自我的定位,全程的美让我们领悟人生的意义。三全的审美,让世界、自己与人生统一起来。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审美带领灵魂走向的智慧。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