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的养生文化

大暑的养生文化

一、大暑概述

(一)大暑的时与度

大暑的黄经度数

大暑度数信:以六月中为周期律中的空间之度和时间之数,以土德能量之气依时而至为信

阳历时间:2017年7月22日23:15:18;每年7月23日至24日期间

黄道位置:太阳到达黄经120度

天地能量主运:土炁信德能量输布尾期

人体脊椎对应:第3胸椎体(T3)

节气序列: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实为第15个

前后节气:小暑,大暑,立秋

(二)大暑天气气候

《岁序总考全集·一年二十四气详解》:“大暑六月中。大,极也,盛也;暑,热也。季夏温热之气极盛,月半转大,故谓之大暑,乃六月之中气也。”

大暑期间,我国大部份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份地区天气炎热,35度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经常还会出现40度的高温天气,全国各地温差不大。

二、大暑的养生

(一)冬病夏治(编者注:“冬病夏治”内容,仅供专业医师参考。建议读者如有此类症状,到正规医疗机构治疗。)

对于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例如肺金寒湿、气虚阳弱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类疾病,脾胃土虚寒沉积的慢性腹泻、寒痛等疾病,肾阳不足、寒湿客于筋骨关节类的风湿痹症等阳虚慢性疾病,三伏是最佳的治疗时机。如果患有上述慢性病,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顺应天时,把握自然的火候,同步细心调养身内的阴阳平衡,借势而调,重点防治。

1.慢性支气管炎

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可内服外用并举,具体方法:内服温肾壮阳的金匮肾气丸、左(右)归丸等,每日二次,每次一丸,连服一个月。

外敷药,可选用白芥子20克、元胡15克、细辛12克、甘遂10克(编者注:此药有毒性),同研细末,用姜汁调糊,分成六份,每次取一份摊在直径约5厘米的油纸或塑料薄膜上,贴在后背的肺俞、心俞、膈俞穴上,或贴在双侧的肺俞、百劳、膏肓穴上,用胶布固定。一般贴4~6小时,如有灼痛感可提前取下,局部微痒或有温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如果起泡就让它起,把里面的寒水带着毒邪排出来,然后消毒,把水一放,只要不感染就无妨。局部微痒的时候,可以多贴些时间。有的人皮厚,只有温热舒适的感觉,有的人则有烧灼的感觉,那就容易透发出来。

须注意的是,每个伏天(夏季三个伏天)贴一次,每年三次,(编者注: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连续贴三年,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这种内、外结合的治疗,可以有效地根除或缓解症状。同时,这一冬病夏治的方法,还可以用于拔寒除湿祛风等类治疗。

2.过敏性鼻炎

穴位:初伏,取双侧百劳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膏肓俞穴;中伏,取大椎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脾俞穴;末伏,取双侧大杼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肾俞穴。

药物:甘遂(编者注:此药有毒性)、麻黄、细辛、半夏、麝香,各等分研成粉末,加新鲜的姜汁调匀,做成直径约为10毫米、厚约为3毫米大小的膏药饼,备用。

用法:分别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1天贴药(最好是9~11点之间,或者整个上午),穴位按照上面的次序,尽量选准穴位再贴。每次贴药,保留4小时左右。

3.哮喘

穴位:取大椎穴、双侧肺俞穴。

药物:白芥子、甘遂(编者注:此药有毒性)、细辛、延胡索等研末,治疗前用姜汁及凡士林调成膏状备用。

用法:分别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施灸。在穴位上放约2.5厘米×3厘米、厚约0.3厘米的鲜生姜片,在姜片上放直径为1厘米的圆锥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肤潮红,连续灸3次;然后,把调好的膏药贴到穴位上,一般贴4~24小时后撕掉即可。

类风湿性关节炎,取阳陵泉等穴位。各种常见的慢性病,既有常规的方法,也有特殊的方法,需要有中医师的指导才行。

三伏灸是中医学里最具特色的伏天疗法,其原理就是中医理论中的“冬病夏治”。一般在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大都由于体质阳虚,体内阴寒太盛,加上冬天寒冷气候的刺激而发作。而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自然界的阳气最盛,人体内的阳气也最充沛,热能温阳,阳能祛寒;另外,天气热时,人体毛孔大开,药性容易渗透进去,三伏灸借助天时,能一举扫荡体内的阴寒之气,防止冬季复发。

很多疾病都能用三伏灸的方法治疗,除了上面提到的哮喘、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以外,还包括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均属于阳虚寒凝范围的疾病。阳虚寒凝,主要是指有怕冷、鼻涕或痰液白而清稀、受寒后症状会明显加重等表现。

三伏灸主要是在人体穴位上贴敷药物,因为很多药物都有刺激性,所以贴敷的穴位一般都是选择在背部。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所用的药物和穴位也不尽相同,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要“辨证”选穴、选药。

(二)大暑养生要点

大暑空气似火烧,好像也点燃了人体内的火。男女老幼由于体质不同,生活习惯各异,体内的火也有所区别。因此,针对不同对象,去火的方法也不一样。天气转热,男性防肺火和胃火,女性要防心火和肝火。

男性要去肺火、胃火。女性多心火和肝火,心思重、想得多,很多女性常有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舌红等问题,这是心火旺的表现,去心火重在苦寒。肝火多见于更年期女性,表现为爱发脾气、头痛、头晕、口苦等。去肝火重在解毒。老年人易有肾火肺火。青少年多肺火脾胃火。婴幼儿是“纯阳之体”,肺胃之火比较容易邪盛。

1.大暑防中暑

夏季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暑气逼人,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心气易于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容易疰夏、中暑。

夏季预防中暑的方法,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浊、清解湿热之方,如鲜藿香叶、佩兰叶各10克,飞滑石、炒麦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也可在暑热之季服用藿香正气水、仁丹、十滴水等。

2.大暑防受凉

在酷暑难当的夏天,人体毛孔开放,汗出不断,阳气大泄,卫外不固,风寒之邪极易乘虚而入。因此,伏天既要防“阳暑”,也要防“阴暑”。“夏不欲穷凉”,过度贪凉可致“热伤风”,伏天不可贪凉饮冷和贪凉露宿,以及过吹穿堂风。

淋雨后要及时更衣,注意保暖。风扇和空调不可开得过大、过猛,或对人直吹,冷气调温不可过低,室内外温差不可过大,老年人不宜长时间生活在冷气环境中。

3.大暑防伤湿

三伏正值古称长夏季节,此时降雨不断,水分上腾,潮湿充斥,空气湿度之大乃全年之最。湿易伤脾,且易与暑热相兼为患。湿热交蒸,常使人感到头昏身重,胸中烦闷不适,四肢无力,食欲不振,湿热下注,可致肠炎、痢疾等。此时要格外注意饮食,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腻食物,可在粥食中加入扁豆、薏仁等健脾利湿之品,并注意饮食卫生,严防“病从口入”。

4.大暑防阴火

三伏天,外湿入内,使水湿困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而暑湿对脾非常不利。三伏天容易让人火气上升,表现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在不过度的情况下,“喜”能够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心为万法王,为一身之大主,所以夏季养生重点要调适心情,以免阴火生害。

5.大暑要补水

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愈升愈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天热汗多,大暑养生首先要重视补水,多喝开水,适当补充盐糖水,以维持身体所必需。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还应重视饮食养生。

(三)大暑身识养生

1.灵剑子导引法

端身正坐,舒手指,直上反拘,三举,前曲,前后同行。至六月半后用之,去腰脊脚膝痹风,散膀胱邪热。

2. 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图势---大暑

大暑坐功图势

运:主太阴四气。

时:配手太阴肺湿土。

坐功:每日丑、寅时,双拳踞地,返首向肩引,作虎视,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即:每天1~5时之间,盘坐,双手握拳拄在腿前,两臂伸直与肩同宽,两拳眼相对,身体重心前移,上体前俯,扭项转头向左右上方虎视。重心后移,头转向前;重心再前移,头转向右,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做十五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而收功。

主治:头项胸背风毒、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膈满、臑臂痛、掌中热、脐上或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欠、淹泄、皮肤痛,及健忘、愁欲哭、洒淅寒热。

(四)大暑口识养生

大暑时节高温闷热,湿气充斥,故易挟湿。暑湿之气乘虚而入,最易使人心气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会引发苦夏、中暑等病。因此,大暑饮食养生宜以清为补,宜补气清暑,宜健脾养胃,宜药粥进补。宜食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苦荞麦等,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解热祛暑消除疲劳。

1.大暑宜食

大暑时节,可以增加清热解暑健脾利湿食物的摄入,绿豆汤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虚寒及体质弱者,均可放心食用。荷叶、西瓜、莲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健脾功效,是脾虚患者夏日食疗佳品。

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此,除了及时补水,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百合粥、菊花粥等。

2.养生粥品

薏米红小豆粥:

原料:薏米50克,红小豆25克。

做法:二者洗净后放入锅中,加适量水浸泡3~4小时后同煮至熟,冷却后食用。

功效:清热、利尿、解毒。尿频、尿急、尿痛的患者可经常食用。

苦瓜菊花粥:

原料:苦瓜150克,菊花30克,粳米80克,冰糖适量。

做法:苦瓜洗净去瓤,切成小块。粳米和菊花洗净,二者同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水开后,将苦瓜块、冰糖加入锅中,改用小火煮至米烂粥稠即可。

功效:清暑热、止痢解毒。适用于中暑烦渴、下痢等症的辅助食疗。禁忌:忌同时食用湿燥、麻辣、厚腻的食物。

绿豆粳米粥:

原料:绿豆8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绿豆放入温水中浸泡2小时,再和粳米一起加1000毫升清水煮粥。

用法:此粥可每日早晚各吃一次。

功效:祛热毒、止烦渴、消水肿,特别适合老人和儿童食用。

3.养生菜品

炝拌什锦

原料:豆腐1块,嫩豆角50克,西红柿50克,木耳10克,香油、植物油、精盐各适量。

做法:将豆腐、豆角、西红柿、木耳均切成丁。锅内加水烧开,将豆腐、豆角、西红柿、木耳分别焯透(西红柿略烫即可),捞出淋干水分,装盘备用。炒锅烧热,入植物油,把花椒下锅,炝出香味,再将盐、西红柿同入锅内,搅拌均匀,倒在烫过的豆腐、豆角、木耳上,淋上香油搅匀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健脾清暑,解毒化湿。

凉拌金针菜:

原料:黄花菜、盐、麻油。

做法:将干的黄花菜浸水泡发。将洗净的黄花菜放入开水里汆烫至熟,约2~3分钟。汆熟后,滤干水分,倒入碗中,加入适量盐和麻油,拌匀即可。

4.养生饮品

乌梅酱:

《千金月令》中记载,六月可以吃乌梅酱止渴。以乌梅捣烂,加蜜适中,调汤微煮饮之。

5.养生药膳

黄瓜生津止渴:

黄瓜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生津止渴的功效。可辅助治疗身热烦渴、咽喉肿痛、风热眼疾、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等病症。

绿豆清热解毒:

绿豆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除湿的作用,非常适用于夏天出现湿热郁滞、口干口渴、小便赤热、便秘、目赤肿痛等症状时食用。绿豆性寒,容易损伤胃气,慢性胃炎、慢性肠炎及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

西洋参补虚抗乏:

性凉而补,能扶正气,降火,生津液,除烦倦。酷暑盛夏,炎热多汗会损耗正气,损耗人体的阴津,伤阴生虚火,出现疲乏体怠、心烦意乱等症状,可在汤料里添加一味西洋参,其补虚抗乏效果显著。

金针菜清热解忧:

可补气养血、清热去湿、解除忧愁愤怒,也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纤维质、钙、磷、铁等营养素。

6.大暑饮食养生禁忌

夏季,天气炎热,特别是进入盛夏后,湿度明显增大,空气流通性差,更加显得闷热异常,常在室外劳作的人们或抵抗力低的人,很容易中暑。中暑后除及时采取治疗外,在饮食上也有四忌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忌大量饮水:

中暑的人应该采用少量、多次饮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过300毫升为宜。

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

忌吃大量油腻食物。

忌单纯进补。

节选自《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关注养生!关注健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