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根的茶人「评论有礼·清凉一夏」
各位亲爱的同修,爱好普洱茶的人们,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普洱茶名师大课》。我是这个课程的总编辑李乐骏。
熟悉我们的朋友都知道,我所担任校长的弘益大学堂长期从事茶教育,毕业了20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可是,《普洱茶名师大课》这个在线音频课程,在我看来,却是我们学校建校十二年来最重要的教育作品之一。为什么这么说?一句话就能说明白:因为这个课程可以让古往今来的普洱茶认知,变得清澈。并用最具有性价比的方式,向大众普及一个第一流的茶课程。
所有学习的本来面目,都应该是“清澈”的。一个学科,它可以复杂,但不能故弄玄虚。它可以高深,但不能知而不言,言而不真。它甚至可以晦涩,但不能因为某种商业目的,而胡搅蛮缠,让大众永远摸不清头脑,又爱又恨。
△易武茶山拍摄
2004年,我刚刚进入茶行业就一直投身在普洱茶产业中。那时有记者到云南来采访,一直在叹气:你们普洱茶啊,水太深、路子太野、行业太乱。到了2019年,整整过去了十五年,我也已经办茶教育多年,在一个记者座谈会上,几位重要报纸的记者竟然还是说了同一句话:你们普洱茶,水太深、路子太野、行业太乱。全场大笑,我也尴尬地笑了。可每次想起来这句话,我就会脸红,就会羞耻,一个致力做好中国茶教育的学校,应该正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一点儿也不好笑。
从2019年下半年到今天,历时16个月的时间,弘益大学堂组建了专门的团队,从源头开始策划,从一字一词开始打磨。在2021年521国际茶日这一天,我们终于交出了答卷:就是这门在线音频课程《普洱茶名师大课》。到今天,我终于可以有底气地说:古往今来的普洱茶知识,可以很准确,可以很清晰,可以很生动,可以很“清澈”。
弘益大学堂的每个课程都有一个鲜明的教育目标,那么,这个课程的教育目标是什么?一句话来说:《普洱茶名师大课》力求培育:“有根的茶人”。
△易武茶山拍摄
什么是有根的茶人?我想向大家说一段我的亲身经历。
2018年,我到西双版纳易武高山寨做田野调查。近年来的易武镇,车水马龙。从街市的尘土中突围出来,不到十里路,就拐到了易武“七村八寨”之一的高山寨。我的向导是小徐,高山寨九零后茶农,一位香堂族人。香堂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在云南茶区勐腊县境内有不到两万名香堂人生活着。易武高山寨,就是一个香堂人的茶寨。
看惯了中国江南茶区,华南茶区的茶园,走进任何一块云南茶区的古树茶园,你最难找到的树木,就是茶树本身。古树茶,隐蔽在大树下,被粗藤遮盖,被青苔涂抹。只有真正的慧眼,才能发现他们。严格来说,这里根本不是茶园,只是不慎遗忘在浓密原始森林里的几棵茶树而已。人类的任何痕迹,在这里,都会被自然快速的抹去。
△易武茶山拍摄
小徐的奶奶,是寨子里的老人。老人家告诉我们:四五十年代,基本没人进村收茶,也没人可以靠茶树而生活。收茶都是国营茶厂收购组,价格非常低。彼时的易武茶,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仍在沉睡。
与徐奶奶继续交流:那段日子里,茶只是祖先放在这里的普通财产,顺其自然,随意生长。茶农采摘积极性很低,偶尔摘些叶子自己喝,其余就靠国营茶厂并不密集的收购。家里的生活,还是要靠种植粮食。山区地少,茶地里又经常杂草丛生,偶尔也会动了放火烧茶地的念头。
△易武茶山拍摄
版纳地区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然刀耕火种,在放火烧过的茶地上,一方面可将草木灰作为天然肥料,另一方如果烧“死”了大茶树,就可以腾出更多土地种植其他农作物。可奇就奇在,过了一段时间,那些被烧“死”的古茶树居然又长了出来!再烧,再长!仔细调查后发现,许多古茶树能历劫而重生的奥秘在于非同寻常的发达根系,烧掉了枝叶,根系仍不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们赞叹凤凰浴火烧不尽,春风吹来又重生的云南古茶树。只有根深不老,才会有千锤百炼的味道,来到你我的杯中。和茶树一样,也只有深深的扎根泥土,脚踏实地,新一代的做茶人,爱茶人,才能真正建立正确的系统认知,让普洱茶:水太深、路子太野、行业太乱,这句话终结于我们这代人。不再把不负责任的混乱认知,交给下一代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普洱茶名师大课》不是终点,只是起点。
△易武茶山拍摄
我为什么有坚定的信心认为:学习《普洱茶名师大课》能帮助一代茶人汲取养分,成为有根的茶人?因为弘益大学堂十二年扎根茶教育的教学实力与信誉,让我们可以有幸聘请到,当代大中华区域内最卓越的普洱茶名师与最优秀的编辑打磨团队。我们认真策划的每一个课题,都力求找到这个课题在今天最好的授课人。
中国文博研究大家王世襄先生说:“研究古代艺术品,想有所成就,就需要把:实物考察、文献调研和工艺技法三方面相结合,缺一不可”。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王世襄的学生,同为文博学者的田家青说,到了他这一代:文博界就有了三类专家。第一类,娴熟历史文献、懂理论的学者;第二类,长于器物鉴赏,金钱的力量造就了火眼金睛的收藏家;第三类,动手动心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工匠。三类人士各有优势和欠缺,往往还会相互看不起。反观我们茶界,王世襄先生的看法也有些道理,从文化文献里研究茶者可算一类;从科学工艺里实践茶者可算一类;从市场收藏里品鉴茶者又可算一类。三个分类中都有名师,都有我们认可的普洱茶专家。学茶是系统的,是茶文化、茶产业与茶科技的统筹学科,紧靠一个人一张嘴绝无可能全知全能,包打天下。
直白而负责任地说:《普洱茶名师大课》通过慎重选择,深入沟通,明确了当下在普洱茶研究中:文化文献、科学工艺、品鉴收藏三大领域有真才实学的名师,形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强大名师阵容。
汇集普洱茶古往今来的正确认知,这个课程做到了。
再向大家报告,要认真做一流的课程,不糊弄人,不糊弄自己,一是费钱,二是费时间,汇集群贤要靠教育的实力沉淀,要靠诸位名师的认可与付出。但要做好音频课程,还需要用新的在线用户思维,去重新编辑,平衡打磨。举个例子,一节十五分钟的音频课程,我们花在编辑与打磨上的流程要有十道,分别是:课程选题、课程撰稿、编辑打磨、读稿会、撰稿人复核、编辑校对、总编审核、音频转述、音频打磨,上线校对。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平均一节课,消耗的工作时间要超过150个小时。
这样的好课程,“造价”是高昂的,过去弘益大学堂的线下课学费,价格也不便宜。可是依托当下最先进的在线音频教育科技,我们第一次真正做到了有“性价比”的一流茶课。
△易武茶山拍摄
负责任地说,认真听完这个课程的认知收获,比目前市面上太多故弄玄虚动辄几千上万的所谓”大师课“要扎实系统、真实有效得多。正如前文所说,《普洱茶名师大课》培育的学员是:有根的茶人。我们负责任地提供”根“上的认知。天花烂坠的吹嘘在半空中飘了太久,我们可以找个机会,打开音频,坐进课堂,让自己的脑子清澈,让自己的认知落地。只有潜心读懂了普洱茶,我们才能去真正感受到普洱茶的真与美。
高大壮丽的云南大茶树一直都在,即使有一天世界的误解与毁誉让他失去了枝叶,可是依靠牢固的根系,他们依旧能够春暖花开。对于远在都市生活的我们来说,难道不想获得如此厚重深沉的生命力吗?
各位亲爱的同修,爱好普洱茶的人们,让我们向大茶树致敬,向大茶树学习,做一位有根的茶人。
最后,深深感谢为弘益大学堂《普洱茶名师大课》付出辛勤努力的30余位名师们,他们都是我敬佩的真专家,都是有根的茶人。跟随这些根深叶茂的“大茶树”,我们可以真正读懂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