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医圣张仲景的传奇人生(四):一代医圣,流芳千古

导语:

千百年来,虽然历经坎坷,但是张仲景的医学理念却被继承了下来,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他的医学思想也正在被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大约在公元219年,年约七旬的张仲景告别了这个世界,也告别了凝聚他毕生心血的《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无法被随意复制的年代,十多万字的书只能被人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在竹简上传播。在那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没有了张仲景的庇护,这部伟大的著作只能靠片片的竹简载着,漂泊在茫茫无边风高浪险的时间河流中。

张仲景去世几十年后,一位叫做王叔和的医生偶然看到一部医书,书中见解独到,论述精辟,令人如拨开云雾见青天,可惜这本书已经是断简残章,连接竹简的绳子也断了不少,书的顺序也错乱了。

整理之后,王叔和这才知道这是张仲景几十年前写下的《伤寒杂病论》。

读着这部断断续续的旷世奇书,王叔和既兴奋又着急,利用太医令的身份,王叔和决心搜集仲景旧论。

他到各地寻找《伤寒杂病论》的其他抄本,终于成功地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

《伤寒论》共10卷,记述了397条治法和113个医方,总计5万余字。

之后,《伤寒论》逐渐在民间流传开了,但《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没了踪迹。

此后《伤寒论》仍是在民间口诵手抄,由于中医传统的家族传承方式,这本书的传播受到很大局限。

张仲景去世八百年后的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尊重文化成果的时期,国家政权出面对有价值的古书进行了校订和发行。

宋仁宗时,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的书库中发现了一本被虫蛀了的竹简,叫《金匮玉函要略方论》。

名医林亿等人考证后认为,这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较全的抄本,于是将伤寒部分的内容删去,将杂病部分整理出版,取名《金匮要略》。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印刷术的发展使那些被校订的古书广为传播,张仲景的杰作就此结束了危险的旅程,走上了广泛传播的坦途。

此后,张仲景的学说大行其道,在对张仲景学说的阐释研究争论中,伤寒学派发展壮大,出现了许多分支,蔚然而成大观。

上个世纪初,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体系基础上的西医传入中国,此后西医越来越受到追捧,中医则陷入了痛苦与屈辱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医跌到了最低谷。

"五千年文化,忽有一落千丈之势……无论杀人之利器、养生之妙诀均以西人为长,中国为短,几欲一扫而空之。"

这是1935年南阳一位中医在《南阳医圣祠墓志发刊辞》中表露的愤慨之情,此时的医圣祠房倒屋颓,一片荒芜。

1928年,军阀石友三的部队驻军南阳时,拆毁了医林会馆,将医圣祠开成了菜地。

石友三的部队撤走后,倔强的南阳中医界人士先后于1934年、1940年两度修缮了医圣祠。

直到1982年形势才出现了转机,发展传统医药被列入宪法,中医终于在自己的故乡取得了合法的身份和地位。

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并拨专款发展中医,中医药事业出现生机,同年国家拨款对医圣祠进行了修复。

目前,中医药的优势在国际社会日益得到认可,中医可以扶正祛邪,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功能,有助于调整身体正常功能,这些观点得到了不少国际研究机构的认可。

与中医差不多同期产生的传统医学,古印度医学、古希腊医学、古阿拉伯医学等,均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而相继失传。

而由于张仲景的出现,中医具有了系统的理论体系,才得以流传至今,并且近年来在全世界有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

如今在世界各地,张仲景的医学思想正在被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们所接受。在日本,中药叫汉方药,60%以上的汉方药是根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经方或由其演变的药方生产的。

在西方人看来,中医的针灸疗法不可思议很神奇,这成了西方社会认识接受中医的开端,据说在如今美国的中医诊所,大部分还是靠针灸吃饭。

西方人的惊奇是因为中西医学的理论体系截然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无比巨大的系统,其支柱是古代哲学,中医则是把古代哲学思想应用到医学领域所产生的学科。

在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理论影响下,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认为人的形体组织都可以纳入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通过经络的联系,人体所有的器官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气血津液在其中运行。

对于西医来说,怎么也弄不明白为什么从手腕脉搏的跳动能了解身体状况,而怎么解剖也找不到的经络却能成为治病的依据。

在现代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医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充分的生存空间,近年来在国际上更是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其原因就是中医在古朴深邃的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创造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至今,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还是中医在西医面前的优势,而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框架的创建者就是张仲景。

人们说:"医门之仲景,犹儒家之孔子。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者,不可以为医。"

他被尊为医圣,他的书被尊为医经,他的药方被尊为经方。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教授包德默曾感慨:"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但张仲景早在一千八百年前就已把相对论的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张仲景是我们人类的骄傲。"

1993年,国际权威医史研究机构—英国伦敦维尔康医史研究所把张仲景列入29位世界医史伟人名单,加以弘扬和纪念。

中医的一个"中"字不只表明是中国的医学,更传达着一种理念,调理和中,不过不及,不热不寒,恰到好处。

人是天地的产物,中医追求人体与大自然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中医有四句话:"下医治病,中医治人,上医治国,圣医治心。"

高层次的中医求道,立足于天人合一,如果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中国文化那就是天人合一,中医践行着中国的核心文化。

在南阳医圣祠最核心的位置是张仲景墓,张仲景在这里已经长眠了近一千八百年。

墓的四角各有一个石雕羊头,在中国古代,羊和祥是同音同义的两个字,象征着吉祥,所以游人喜欢抚摩石雕羊头以祈福。

民间的说法是"摸摸羊头,百病没有",据说以此为父母祈福最灵。

如今,每个羊头和弯弯的双角被人抚摸得光滑圆润,由此也可见后人对一代医圣的仰慕之情。

202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八,是张仲景一千八百七十岁的生日。

往年的这个时候,医圣山上旌旗已飘扬,医圣像前红毯已经铺就,热闹的民间戏剧已经上演,义诊专家正忙的应接不暇,但是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没有开展庆典活动。

在这场全民参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役中,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的应急科研专项从《伤寒论》中多个经典方剂优化组合而成和清肺排毒汤,经过四省214例的运用,发现总有效率为90%,后被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下文推荐使用。

时间跨越1800多年,来到了2020年,《伤寒论》仍能为当下这场疫病防治出力做贡献,这体现了中医药独特的优势,又何尝不是对张仲景的纪念!

六十九载弹指间,张仲景将自己的生命智慧和德行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子子孙孙备受恩泽,再也不能忘记他,而他也将随着人们的记忆永远留存。

参考资料:《张仲景传》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