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13的虚伪,和少女的伪叛逆
看了被很多人称为曹保平导演最好作品的《狗13》,可能期待太高,还是有些失望的。
我的观感是:两个小女孩的故事,可以和李霄峰的《少女哪吒》一起放映对比。风格上接近电视剧,甚至有点假,比如在咖啡馆放迪曲,忘我蹦迪,旁边人还假装淡定;手法不够凝练,太直白,后半段略好,为了突出生活化,搞得人物塑造太暧昧,共情力就不足了。
总之,就是青春痘小女孩成长不容易,善良的爷爷奶奶不容易,用心良苦爸爸和后妈不容易,被抢走男友的表姐也不容易,被狗咬的小弟弟不容易,宠物狗也不容易,最后就没有真正的“恶”和“恶人”了,只能怪大家的生活都不容易!?
概述一下就是,一个乖小孩受不了生活的压制,烦躁得很想宣泄一下,结果没宣泄出来,又继续成为一个乖孩子了。有人会共鸣,可能是这个女孩代表了一部分的成长史,有人没共鸣,是因为这个故事太零碎没从生活里提炼过硬的干货,比如我。
仔细想来,这种略带“作”的青春期叛逆,虽然有一点自我觉醒与内心坚持,但可能算无因的反叛,所以也只能无疾而终,和解大团圆。
国产青春片,一般很少出精品,就是对“叛逆”这个成因和动机上经常语焉不详,甚至很暧昧,所以我们记住了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之后,好像就拿不出什么了。香港至少有《香港制造》《踏血寻梅》等,台湾就更多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也是其中之一。
青春片或者青少年题材,都涉及一个问题,为什么“叛逆”,被什么压抑,是向死板教育、死板的家庭、虚伪人际关系表示不满,还是因性压抑表达宣泄等,所以被斗殴、开除、暴走、恋爱、自杀……这些,我们电影基本不会给明确答案,都是含糊其辞。
空虚寂寞冷以及迷茫,指向性不强,所以,身上纹了是心爱女孩名字,不是反叛或真爱,像幼稚的行为。就像一个英国短片里拍的,一个胆小的人踢翻一只街上的垃圾桶,就算反抗社会了,其实自己都没说服自己。
在强势审制度的大剪刀面前,剧本已经过一道阉割,导演在差一些,出来的就更差了。《狗13》最后的暧昧也就理所当然,因为它没解决核心的问题,为什么“叛逆”,又为什么妥协?难道都是大家都是好人,活得不容易吗?
这部电影所展示的,并不是真正骨子叛逆,叛逆成因,怒火来源,对抗方式,都没有或者不成立,只是一些内心的小挣扎,也就不会有斗殴、开除、暴走、恋爱、孤绝、自杀……这些终极叛逆的解决方式。
《狗13》学校、家庭、同学关系拉拉杂杂都讲了,都没讲到中心,没有一个人是无辜之人,也没有一个是恶或者坏的源头,所以这种叛逆最终也就成了伪命题,大家只能拿无辜的狗狗撒气,因为我们都过得不开心,作为动物的狗狗就必须代人受过了?
关于成长或者青春的片子,无论主流或者非主流,文艺或非文艺,我喜欢的有科波拉《斗鱼》,博格曼《不良少女莫妮卡》,安德里亚·阿诺德《鱼缸》,拉斯·霍尔斯道姆《狗脸的岁月》,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金基德《撒玛利亚女孩》……
对比这类片子,就会发觉,《狗13》还是太像电视剧,开头有那么一口气,却最终气球一样泄气了,很多指向不了了之。
春风十里,不如你。
书影音,见真心,
花十分钟时光倒流,读一篇小文春风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