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潘爱娅/田埂上的青春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网络版
潘爱娅
亮丽轻盈,活泼浪漫,每一个人的青春想必都是如此。哪怕是在最艰苦的环境里,希望都是粉红的,梦幻都是多彩的。年轻的身体,活跃的思维,经常会为一朵小花欢呼,为一棵小草沉思,为一位心仪的异性而心动。太多的精力要发泄,太多的东西要学习,青春岁月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幻想。
然而,每个人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不同,所经历的境遇不同,青春的底色也会有所不同。
我的青春时代赶上了特殊时期,失学后小小年纪就走进了田野。自幼就想当一个科学家,或医生,或作家的愿望,就那么莫名的没了。因为年纪小,刚开始还不知烦恼为何物,有大伙儿在一起说笑,一起劳动,觉得也是一种快乐。何况,广袤的田野里有青山绿水,有牧歌鸟鸣。特别是到了春天,风景更是美得令人心旷神怡。
放下了书包,也就意味着脱下了鞋。离开了上学的路,意味着踏上了田间的路。田间的路叫田埂,田埂下面是水田,在水田里劳动是无法穿鞋的,我与村里所有年轻人一样,一年中大半时间都成了赤脚大仙。赤脚太久,心中渐渐生出了不愉快,竟然时时都想穿上鞋子不再下水田。多愁伤感也接踵而来,苦闷渐渐漫上了年轻的心。尤其在春天里,时时想流泪,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春天里万木复苏,百花齐放,乡村就成了天然的大花园,人也随着春风活泼了起来。我对这个季节,既是喜欢又是害怕。喜欢天气终于暖和了可以舒展身体。害怕搞春耕生产,又要下水田劳作了。被高强度劳动折腾得黑瘦粗糙的脸庞,经过一个冬天的修整,白胖油润有了点女孩儿该有的姿色。接踵而来的强体力劳动,白姑娘很快又要变成丑黑的小鸭,这是无论哪一个爱美的姑娘,都不愿意的事情。
田埂上那些最早醒来的小草,不少已经开出小花。紫色的鹅不食,白色的地儿菜,娇黄嫩妖的地丁等,率先把花儿铺满田埂。这是早春,农事没开始,劳累也还没缠上身。我喜欢在这时趁着春光,首先把心灵来一番喂养,别人无法理解,还说我是勤劳。
我赤脚踏在这些细碎的小花上,与母亲说是去搞猪菜,实则是青春的脑子里,有种说不出的要与春天去诉说的冲动。
旧时乡村人,为生活计是不知何为游春访胜的。美景就在身边,日日都在花园里劳动,是感觉不出美好的景色能给人带来什么愉悦,我的父母亲也是这样。他们关心的是油菜花开得兴旺,代表了会有好收成,炒菜时就不会缺油了。麦苗儿长得青葱碧绿,说明了夏小麦能获大丰收,餐桌上将会有更多的“油拓粑”。
而我却不一样想,觉得餐桌上的事情是归父母管,与我无关,只是感觉自己心里老是不高兴,也许是应了那句“为觅新词强说愁”吧!
我不高兴了,就喜欢一人到田埂上溜达,为的是排遣因为失学而产生的郁闷,与花草倾诉是因为前途的迷茫。母亲说我性格孤僻,人家小姑娘在家里做针线,对我一个人跑去看花草,或是捧着一本闲书总是责备:人家帮妈妈洗碗,你捧一本书。人家在家纳鞋底,你跑田埂上去看草。你这样同别人不一样,以后会嫁不掉人的。母亲为我着急,要是嫁不了婆家,赖在了娘家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其实,针线活是个简单的活儿,我不用花什么心事,就能把一双鞋子做得“叮当响”。家务活只要我愿意,照样做得“滴溜转”。我一点不担心自己嫁不出去,只要我愿意嫁。年纪轻不晓得天高地厚,总想着有一天,自会有那“白马王子”求到本姑娘面前。
这自以为是的一厢情愿,也只有一个人在安静的田埂上胡想。想象着花儿草儿的无声,是为我默认。虫儿雀儿的“唧唧啾啾”,是为我欢呼。
尽管大部分时日,都是被繁重的体力活儿压得喘不过气来,也明明知道没有什么“白马王子”来爱上一个农家姑娘。可是青春的脑海里,总是会冒出一些美好的意向。虽没见过牡丹的富丽堂皇,万千世界里总还有那些紫云英,黄花菜众多的颜色,亮丽着我青春的眼。
天还有点冷,田埂上的细碎小花上的露水盈盈欲滴。赤脚踏上有种钻心的凉,过一刻,适应了温度就不觉得冷了。脚掌与那些小花小草摩擦后痒丝丝的,是那种直透心底的特别感受,这更能刺激青春的情思飞扬。
如果把乡村田园比作油画,那么一条条的田埂就是画框。花框里镶嵌的不同颜色是不同的庄稼。如云的紫云英,金黄的油菜花,碧绿的麦苗等等,这一幅幅的浓墨重彩,犹似上帝用大刷子在乡村画布上刷出,为了欣赏,城里人还要花大把银子和舟车劳顿。
那时候的我,就是创作这种风景油画的其中一员。为了这些田野之画卷,我出了太多苦力气流了太多的汗水。累够了,看多了,美景于我是有缘至不识。我踩着春的露水徜徉在田埂上,为的是释放自己的青春苦闷,还有就是借助安静的好景,调剂一下干苦力活所造成的身体不适。这样的自我疗伤,我没告诉过任何人。
只有这样的独处,我才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遨游。那些在书中所见识的人物,才能一个个的来到我身边。像五朵金花,金环银环,冬妮娅等,我与她们交流,欣赏她们的思想行为。书中的这些姐妹,在我孤独的时候,她们就鲜活了起来。我从她们身上发现了与我的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东西。顾此及彼,我把自己想象成她们中的一位,把某一朵小花想象成金环银环们,与她们诉说着我的烦恼和欢乐。
青春的翅膀如果没有天空供翱翔,只得从书中的处境里寻求突出,才能让青春躁动的心灵得以安静,那时的小青年大都是如我一样,都是从书本中去寻找慰籍的。
然而,这样的孤独时间并不多。大集体劳动都是成群结队,拔秧,插田,耘草,割稻,挑埂,兴塘等等农活,都是大伙儿一起做。干活时,田里是齐排排的人。上得田埂,行走的是整支队伍。没有机械的年代完全是靠双手劳作,寒来暑往,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这种大集体劳动,效力不见得高,但是很有凝聚力,也算是好的一面。浩浩荡荡全村人每日里都在一起,不亲切都变得亲切。尤其是青年人就像那“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活力四射,劳动之余的唱和闹,成为乡村生活里,最活跃的一道人文风景。
在田间劳动两三个小时后,身体极度疲劳了,也会休息一会儿,叫做“歇伙”。这时候,母亲们匆匆回家奶孩子或者做饭。其他人就把田埂当作沙发或躺或坐,老汉们坐在上面吸黄烟。年轻人自然是坐到一起,唱歌,打情骂俏,我大多是躲在一旁看书。
劳累过后的休息放松,人似是变得轻飘飘,这是身体上极惬意的一种享受,我一直都是这么的认为,这也只有干过苦力活的人才有亲身体会。
我最爱田间“歇伙”的这点好时光,坐在长满青草的田埂上,或唱歌或看书,多少苦累都被这一刻的“诗情画意”抵消了。一条埂上坐满休息的人,或老或少,谈天说地,笑语喧天,这样的风景,是现在人坐在沙发上想象不出来的。这也成为我对艰苦岁月回忆中的一抹亮点。
这是我们那一代农村年轻人的岁月,是行走在田埂上的青春。没有大作为,没有大贡献,更谈不上有多少收入。留住的一点美好,只有在田间用汗水描绘过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不像现在的年轻人,有资本,有美好的社会大环境,让他们可着劲儿读书,随着性子走出去,挣钱、干事业、谈爱情,只要努力,样样可以实现。
时过境迁,我们的青春虽已逝去。但也赶上了当今好时代。看到了过上了现代化的美好生活。曾经认为的暗淡青春,已经成为了昨日笑谈。正因为有这样沉重的青春底色做铺垫,也让我们这些过来人,对当今的好日月,更加珍惜更加的爱。
作者简介
潘爱娅,安徽桐城人安徽省作协会员。有五百余篇小说和散文,散见于《散文选刊》《散文诗》《作家天地》及《人民日报》《团结报》《语言文字报》《现代快报》《中国青年作家报》《中国老年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出版有散文集《开心集》和《潘爱娅短篇小说集》。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阅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0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作品同等质量下,订户作品优先刊登!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一稿多投者,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温馨提示:投稿请附个人生活照及150字以内简介。
本平台每日更新
投稿邮箱:
散文:hnwxsanwen@126.com
小说:hnwxxiaoshuo@126.com
诗歌:hnwxshige@126.com
评论:hnwxpinglun@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蓝 岛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