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荣丨黄丹驿小考(修订版)
作者简介
何海荣,笔名孤棹摇风,海歌,号梦荷斋主人。1974年生,广西藤县人。现任晨鸡国学社社长、藤县濛江诗社副社长、藤县浔江诗社副社长,烟雨楼诗社副社长。《浔风》副总编。曾任《藤县历代诗词选》编校、《浔江集韵》一、二、三辑总策划。作品散见于网络及各地报刊书章,有诗词集《心茗集》一卷。编著有地方风物志《安城风韵》、方言志《土音雅字》各一卷。2018年以来获国内诗词大赛奖项数十次,被评为2019年度广西文联“千村万户惠民工程”文艺户。
黄丹驿小考
何海荣
引言:驿传制度是古代专门接待往来官员和政府文书传递业务的组织制度以及为此而征发的徭役制度。一个地方的驿站能够建立起来,意味着这个地方是政府能够实际掌握的地方。由于驿传制度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的东西,因此对于研究当地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关于黄丹驿的记载,在历代志书上比较零散,今就有关资料整合为一篇作如下小考。供参考。
一、黄丹驿的设立年代和地理位置
万历《明会典·天下见设水马驿》)中列举了水马驿共一〇三六处,其卷一百四十六藤县下有双竞驿、黄丹驿和藤江驿,加上万历九年就裁革了的金鸡驿,整个藤县明代时期共有四个水驿。其中黄丹驿对于后来明朝设立五屯千户所和濛江的村镇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
明代的驿传有陆驿、水驿、递运所、急递铺、马快船等,其中水马驿和递运所,是指各地的驿站和运输机构。水马驿包括水驿和马驿两种。明朝时一般60里或80里置一驿,马驿每驿备有马30或80匹不等,小站则有少至5到10匹马的,多用于陆上文书的送递。水驿,即河驿,则备船几只至几十只,除传递公文外,还承担递送使客,转运军需物资等作用。水马驿站设有馆舍铺陈(盖),并供应一定数量的廪米,以解决过往使客的饮食住宿(见万历《明会典》卷之一百四十五:自京师达于四方、设有驿传。在京曰会同馆、在外曰水马驿、并递运所、以便公差人员往来。其间有军情重务、必给符验以防诈伪。至于公文递送、又置铺舍以免稽迟。及应役人等、各有事例。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天下水马驿、递运所、专一递送使客、飞报军情、转运军需等项。)。
据嘉靖《广西通志》卷二十三载:“黄丹驿在县治西七十里,洪武二十五年,驿丞专张文建”。另藤江驿由驿丞陈愚建于洪武三十五年,金鸡驿、双竞驿分别由张幸全、张桂修建于洪武二十六年。黄丹驿是明代藤县最早设立的水驿。
在一些志书和研究文章里,或限于当时的绘图技术,或由于编纂者没有进行实地考察等原因,出现了绘图跟实址差距大的现象,介绍性词条上甚至产生了几个地方混为一谈的情况,如嘉庆《藤县志》说,“黄丹驿公廯在白石寨今裁”“白石巡检司在县西六十里,白石寨即五屯所。”,编纂者是把黄丹驿、白石寨巡检司和五屯所三者视为同一处。又如杨正泰先生在其著作《明代驿站考(增订)》之明会典所载驿考一节中说“黄丹驿,属梧州府。在今广西平南县东南丹竹”。[1]作者把黄丹驿误编到平南县了。有可能是作者查阅当今地图时,因为平南与藤县交界的沿江地名只有丹竹有“丹”字,导致误录。
论及黄丹驿,首先得提到白石巡检司。巡检司是掌管地方治安机构,没有良好的治安局面,驿站的安全就无法保障。明朝的巡检司设置始于洪武二年。(见《明太祖实录》《明史·职官志》)。白石巡检司据嘉靖《广西通志》卷二十三载:“在县治西七十里,洪武三年建,成化十六年重建”。
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一零八中引述明代官方编撰的地理专著《舆程记》的记载说:“自藤江驿历蒙江口、白石巡司而至黄丹驿,又西四十里至浔州府平南县之乌江驿。”可知乘船西上先到蒙江口、白石巡司再到黄丹驿。又据清人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按:此书为清康熙时期编纂)第一千四百三十四卷载:“白石巡检司,在县西六十里白石寨”“黄丹驿,在白石寨左”。意即黄丹驿坐落在白石巡检司的左边。
古人绘制地图时一般以山川作为基准图、以行进路线进行估算。对于水程的计算,往往会出现十里几里的误差。据康熙《贵县志》的疆里表说:“水程由本县怀泽驿起,八十里东津驿、七十里秀江堡、六十里淹冲堡、四十里本府府门驿、四十里新藤峡水口、五十里牛屎湾堡、八十里平南县乌江驿、二十里将军滩、二十里白马堡、四十里黄丹驿、十里白石、十里蒙江口、十里藤县藤江驿、一百二十里梧州府”。文中所述,黄丹驿与白石巡司、蒙江口之间的水程均为十里。而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在介绍濛江时却说“濛江,在县西二百里通三江大黎大任杨垌随化五屯东流入藤江,按县志(此部明代县志已佚,下同)在黄丹东五里。”一下子把黄丹驿与蒙江口的水程缩至五里。黄丹驿与附近的白石寨巡司之所以在里程记录上出现误差,据嘉靖《广西通志》的黄丹驿在“县治西七十里”和嘉庆《藤县志》所记载的:“黄丹驿公廨在白石寨,今裁。”“白石寨巡司廨在县西六十里”,推测是因为清代嘉庆时期,黄丹驿裁革后,有部分职能合并入白石寨巡司,而计算里程时往往只记录白石寨巡司与县治之间的水程距离。
至于嘉庆《藤县志》说的“白石寨巡司廨在县西六十里,白石寨即五屯”“白石寨分设社仓在五屯所”。其实是清雍正年间推行“改土归流”裁革五屯所后,乾隆年间将白石寨巡司由西江边迁移到五屯江畔(今属和平镇)的说法,参见乾隆《梧州府志》:“白石寨巡司公廨,在县西六十里五屯江白石寨”。五屯所,全称为五屯屯田千户所,在明代是直属于广西都司的以耕兵为主体的半军事化管理机构。其设立时间,嘉靖《广西通志》上记载:“五屯千户所,成化二年……以古赠村建五屯千户所,以李庆掌所事,覃福之孙仲瑛为土官吏目。”。
将黄丹驿、白石寨巡检司和五屯所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是说明在明代这三者是不同时期设立的单列机构。乾隆《梧州府志》、嘉庆《藤县志》在记述上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
黃丹驿的有关建筑物今已荡影无存,但是旧址的位置还可从历代史志对附近河流的记述作为参考。一是可以通过关于都榜江的记述作为参考,如嘉靖《广西通志》载:“都傍江在城西七十里,源出彭山,流至黄丹驿对峰入大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八:“又都榜江,在县西六十里,亦出罗幔岭,至黄丹驿南岸入于郁江。”;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载:“都榜江,去幕寮(按:幕寮指幕寮江,今称蒙辽河,下同)西五十里,其源出罗幔岭,至黃丹驿南岸入郁江。”;乾隆《梧州府志》载:“都榜江,去幕寮江西五十里,源出罗屏山西北,至黃丹驿南岸入郁江。”;嘉庆《广西通志》卷二载:“都榜江,源出罗幔岭西北,流至黃丹驿南岸会藤江。”。二是可以通过关于对濛江的记述作为参考。如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载“濛江,在县西二百里通三江大黎大任杨垌随化五屯东流入藤江,按县志(注:此部明代县志已佚)在黄丹东五里。……至五屯所大良村入于郁江。”,通过历代志书上对这两条河流的记载,则黄丹驿的地理位置在都榜江之北,蒙江之西一目了然。
据《藤县志》(1996年版)第四章水文·地表水一节说:“天平河,古称都榜河。发源于天平镇石英村,流经冷水、罗平、天平、龙胜村,从江口村汇入浔江。”[2]。天平河是今藤县天平镇塘冲村到三益村之间的小河,即明代的都榜江。天平河的北面对岸是今藤县濛江镇火烧基村。
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的《殿粤要纂》(作者杨芳,四川巴县人,万历五年进士,时任广西巡抚。)附图标明,黄丹驿在濛江口之西,一个没注名的江心岛北边对岸。崇祯《梧州府志》里的《藤县图》标注得更为清楚,黄丹驿在党洲岛之北,与白石寨巡检司分列左右。
综合以上志书和图例,可以确定黄丹驿旧址就在今藤县濛江镇新安村一带。
黄丹驿的得名推测是与党洲尾的水记礁石-黄丹石有关,但究竟是先有水记石名还是先有驿名,尚须进一步考证。
二、黄丹驿的人员配置和驿船
嘉靖和万历《广西通志》有关黄丹驿丞的记载
驿站使用的船只称为驿船,分为站船、红船、快船、座船等几种。站船船身画有彩纹,一般使用于水程在五十、七十里的短途传送;红船则涂以红漆,每船置牌一面、写上船号、及水夫姓名、檣、柁、篙、櫓、篷、索、铁锚、篾缆等项,多数为八桨,使用于水程在一百、二百里的长途传送;快船则由十人或更多的人操桨,称多桨快船。座船,多是红船改装而成,专门应对高级官员乘驿,装饰也相对精美。县内乘驿,一般都是用站船。红船的使用人员多为来贡的夷使番僧、老疾军人、军属寡妇、病故官员遗下家小还乡等。若有紧急公文,就用十桨快船。每只驿船都备有旗帜、鼙鼓和铜锣。当驿船即将抵站前,先将旗号悬挂于船桅之上,说明到站人员的等级。距离稍近时再鸣锣击鼓,以通知前面驿站人员做好接待准备。
三、黄丹驿的乘驿制度和商贸活动
对于那些人可以乘坐黄丹驿的驿船或入住驿舍,明代的官府有非常细致的规定(参《明会典》卷一百四十八〈驿递事例〉)。公差人员要想乘驿,必须得到相应的“堪合”。堪合是明代的官府执行公务,公文行移的一种证明文件,相当于现在的介绍信。持有堪合的人能够在驿站做短时停留,并免费住宿和用餐。不同身份的人所持的堪合不同,享受的待遇也有差别。
嘉靖年间,朝廷将堪合分为“温良恭俭让”五种类型,按驿递事例发给官吏使臣。但由于堪合制作简单,持有人如想转赠他人,只需将堪合上的姓名涂去重填便可。到明朝后期,堪合甚至成为一种可转赠的“礼品”,如大旅行家徐霞客便是凭借友人赠予的堪合才得已周游广西。这种腐败的现象,当然也被精明的商人看在眼里,刚开始时是请求来往的乘驿人员帮助“带货”,到后来干脆向官员们贿赂,从而得到堪合。
黄丹驿处在交通便利的大江边,货物与人员频繁经此上落转运,逐渐也形成了商贸点。黄丹驿附近一带的沿江村落是濛江镇汉族居民建村较早的地方,从当地居民的族谱来看,先人们相当一部分是在明初年间由广东迁来,如《广西藤县何氏族谱》[3],谱中就记载了其先何达崑是成化年间进士(一说为举人),在梧州任官。其三个儿子跟着从广东顺德迁来卢沙村。明成化二年设立了五屯所后,“猺乱”现象在藤县得受到遏止。良好的政治局面再加上丰厚的流民安抚政策,致使移民沿着“商贸点”黄丹驿,“治安点”白石寨附近一带建村落户。
四、黄丹驿的主要作用
明人黄福在永乐四年出使安南时写的《奉使安南水程日记》,其文有:“永乐四年…闰七月…初九日巳时抵藤江驿,驿隶藤县,县之令有曰周颐者闻有政声,驿之程百一十里。是日戌时至黄丹驿,驿隶藤县,程百二十里。初十日午时至乌江驿,驿隶平南县,县治去驿不远,程百二十里”。
(二)转运军需、接待军官
明人符锡于嘉靖五年(1526年)正月从水路领兵上南宁,途经黄丹驿时曾写有“夜过黄丹驿,朝临白马屯。剑歌弥激烈,挥麈共谁论。”(丙戌正月部兵赴南宁道中杂韵其五)一诗。
明人韩雍《断藤峡疏》说:“……,臣以为就于本土开设千户衙门因俗统治,以李庆为之酋帅,以福孙仲瑛为之吏目。筑城分哨,以控东隅。而黄丹、白马、蒙江、十二矶有警皆其责任,如此则防御稍周,峡贼必敛矣。”
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八载:“《边略》:五屯,旧为獞人聚居。……成化初,生齿日烦,督臣韩雍请照迁江屯所,就于本土开设千户衙门,筑城分哨,以控制东隅,而黄丹、白马、蒙江、十二矶有警皆可倚任。”
五、黄丹驿的兴废与研究意义
清乾隆后,随安城圩市的设立,今濛江镇一带的交通、商贸活动便由西江边转移到濛江口。随着民船、商业、住宿业的起步和发展,黄丹驿原有的驿站功能逐渐被取代。乾隆《梧州府志》中尚有运转记载的黄丹驿,在嘉庆《藤县志》里已被裁革。
自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到清嘉庆元年(1796年),黄丹驿至少存在了四百年。
明代初期在蒙江流域和平南藤县两县交界居住的族群,多数是“不服王化”的瑶民。军事布防与驿站设置往往是互相影响的,黄丹驿的设立,使藤县北部形成了以五屯所为前沿,以黄丹驿、白石寨为依托的战略防御体系,使蒙江流域与县治的直接联系得以建立。在这四百年当中产生的战略意义及水驿文化,还有待有关学者一步去研究挖掘。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的黄丹驿周边存在着较多道教色彩的地名,如“黄婆洲”“六爻山”“十二矶”等,就连黄丹驿本身这个“黄丹”也是道士们常用炼丹的主要用料,这是否跟明代时由于统治者推崇道教有关呢,则尚待考证。
参考资料:
[1]. 杨正泰.明代驿站考(增订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 藤县志编纂委员会.藤县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3]. 藤县何氏族谱编委会.何氏族谱[M].藤县.1998.
本公众号往期作品选读
铭记一段岁月,追寻几许乡情。《安城风韵》,一本值得收藏的经典书刊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西江水月
微信号:xjsy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