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青城山记:宝仙九室之天,岂庸徒之可侵哉!
作者:飞行的书卷
时间:2019年10月1日
观赏指数:
1、宋代大诗人陆游:
云作玉峰对北起,山如翠浪尽东顷。
2、诗圣杜甫:
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
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3、唐·李舜弦《随驾游青城》:
因随八马上仙山,顿隔尘埃物象闲。
只恐西追王母宴,却忧难得到人间。
4、当代文旅作家应某这么评价青城山:只有爬过一次青城山,你才会仰视开山祖师,五斗米道创立者、“天师”张道陵的非凡眼光了。
主要看点:
1、最高峰老霄顶
远眺:诸峰环绕状如城廓。
近窥:
老霄顶视频:
2、86版西游记取景地:
斜月三星洞内景——四川青城山古常道观——
“第五洞天”,即天师洞:
古常道观视频:
五庄观偷吃人参果也在青城山古常道观:
3、成都树王——天师洞内古银杏:
相传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修道时总被山下村庄传来的鸡鸣狗吠影响,不能入定,于是一番思索,从山脚下挖来一株银杏,亲手植下。历经近 2000 年的风雨洗礼,天师洞银杏早已成为青城山 “镇山之宝”。2004年,这株千年古树荣膺“天府十大树王”榜首,成为成都树王。
与道同龄的古银杏,除了高大,更为奇处的是该树腰身间钟乳(道人称为白果笋)密集悬垂,色泽如碣石粗砺凝重,形态如槌、如笋、如锥。树身上好像缓缓流淌的岩石粘液,似动非动,十分奇异。清朝文人李善济先生还为这株银杏写了一首《银杏歌》:天师洞前有银杏,罗列青城百八景。玲珑高出白云溪,苍翠横铺孤鹤顶。
4、祖师殿:
唐末五代杜光庭曾在此地隐居。现有相传为杜光庭读书处的读书台。
南宋陆游《游杜光庭读书台》诗云:「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
行游路线:环穿
青城前山简介:
青城山古称丈人山,一名赤城,一名清城,西岳佐命之山,为邛崃山脉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岭,俯瞰成都平原。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测到的数据)。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大道教名山)+陕西景福山合称五大仙山。青城山是道教发源地。为十大洞天第五洞,号曰“宝仙九室之天”,在青城县青城山洞,周回二千里,属青城丈人治之。相传,东汉末年,五斗米教创始人张道陵行医布道,途中看中了青城山的幽深涵碧,在此结茅传道,123岁时在山中“羽化登仙”,青城山便成为了五斗米教的祖山。山内天师洞相传就是当年张道陵传道、讲经的地方。
青城山分前、后山:
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保存的数十座道教宫观;后山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蔚为奇观。
据说唐朝时期,印度佛教蛊惑信众,野蛮发展,四处抢占道教名山,逐渐蔓延到青城山上。道士们一看这还了得,自家的祖庭要被人抢了,于是告状到唐玄宗那里。玄宗信道,当即下诏,“观还道家,寺依山外”,至今在天师洞还留有玄宗手书 “观还道家”诏书碑文(内容详见游记中)。
自此青城山前山彻底归于道家。
游历青城山所拍全部视频:
具体行程:
虽然我是早上到达成都火车站的,但是当时在城内转车时,耗时太久了,转地铁去火车北站买票到犀浦还没票了,又返回火车站附近,导致去到青城山时都到中午了。景区工作人员建议索道上一段,否则走不完。可惜我听信了谗言
。实际半天环穿虽然有些吃力,还是应该能完成的。
拍了导游图。如图所示,整条线路是环穿路线,右边有一段是索道,坐上去去,还得走一大段,才能去到最高峰老霄顶:
到达正门:
正门前的楹联。由于是排队进入,没能完整拍下来:
到达石笋堂:
石笋堂门牌:
到达月城湖,对面山峰陡立如屏,应该就是丈人峰了吧:
青城前山月城湖,坐落在丈人峰和青龙岗之间,因丈人峰下的月城山得名。相传为远古岷山真人鬼谷子隐居之处,鬼谷子又名容成公,传为轩辕黄帝之师、蜀中八仙之首。又传五代时期,仙人刘海蟾也在此修仙炼道。堤上长廊,如弯月环护,名为“映月廊”:
月城湖周围青山环卫,纵目四望,嫩绿、青绿、墨绿相互交织,画意盎然。碧绿的湖水,来自青城山老霄顶的山间溪流,四周林莽山容倒映水中,相映成趣:
过了堤上长廊映月廊,向上走一段,
就可以坐索道了:
索道在密林上方穿梭,
所谓“青城天下幽”可见一斑:
到达慈云阁。青城山前山的慈云阁位于上山索道终点的不远处。慈云阁巍峨壮丽的宫阙式山门,重檐歇山顶,石材拱券,劵门精刻道教八宝及人物图案浮雕,山门上悬挂三匾,中间是“慈云阁”,两旁分别是“普度众生”及“国泰民安”,劵门中间楹联为:观大面丽如彩凤,望上清秀若云龙。
慈云阁劵门左侧是土地祠,劵门右侧是镇山王,慈云阁两旁分别为慈云殿、财神殿、长生殿与药王殿。
离开慈云阁继续往上:
到达上清宫:
上清宫的简介:
爱看金庸小说的人都知道,里面青城派议事习武的地方叫松风观,说的是这里。位于高台山之阳的上清宫,始建于晋,是青城山最早的道观之一,传为最早天师道祭祀之所。
宫门为石砌券洞,上有门楼,“上清宫”匾额为蒋介石1940年手书,联文为于右任撰书:“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
石阶两旁各有一株高大的千年银杏树(右侧一株尤为奇特,系一株分为十三株组成)。上清宫门口所有对联:
左侧“玄圃门”,
上联:大道生生生万物,
下联:真人法法法自然:
插播:
据说有游客曾问道长:为何叫玄圃门?
师答:玄乃黑,圃即心地。
又问:为何叫玄圃门?
师又答:与你在百丈禅七时所见一般,乌漆墨黑。
又问:那个黑的后面就是门吗?
师:那个黑就是门,没有后面!
不敢再问,其时,真意犹未尽。然,功夫要靠做出来才算,没有真参实修,单论见地,也是羞。凡人见到乌漆墨黑,实乃智者所见大光明,转黑为明,任重道远啊,思量百千,低徊转侧,无可奈何,于是下山一路无语。
言回正传,上清宫正门左侧两幅楹联:
上清宫正门右侧两幅楹联:
右侧“瑶台阙”及楹联:
现存殿宇建于1862—1874年间(清代同治年间),现有老君殿、三清殿、道德经堂、文武殿和玉皇殿。以下是相关殿宇拍摄:
降魔护道:
两侧楹联:
花宫绚彩:
道统万天:
文武大殿两侧楹联:
宫内有麻姑池:传为麻姑浴丹处。
麻姑池全景图:
殿内随拍:
楹联:
自由自在云霞永护全真道:
无生无灭日月日月常辉碧洞宗:
梁上飞龙及“青城山上清宫”匾额:
游毕上清宫,从宫殿右侧转出来,
沿着石阶山路继续上切:
如图所示,以下一段路可以上切到老霄顶:
回视石阶路:
石阶右侧实际是万丈悬崖,
也就是文章开头从映月湖看到的陡立如屏的丈人峰:
到达大赤天宫:
大赤天宫楹联:
继续往上,
路旁左右的石龟及石碑:
继续往上,到达东华殿:
青城山前山的东华殿,位于大赤天宫至老君阁之间,属于君阁建筑群之一,东华殿建筑长五间,中祀东华帝君,左右龛分祀吕纯阳及钟离权。
此处楹联不错:
乾坤丹鼎内炼成,功满三千,德满三千:
性命虚无中造成,形存万劫,神存万劫:
东华帝君神像:
两侧楹联:
继续往上,就到达第一峰绝顶老霄顶。
顶上有老君阁。
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海拔高1260米。
共有九层:
它的外观结构是有寓意的:
上圆下方的形状寓意着天圆地方;阁楼的每一层都有八个角,隐含着八卦的形状;塔顶接三圆宝,是昭天地人三才的意思。到了青城山可不能偷懒,一定要到达老君阁,才不算白来。
正门前楹联:
正门正中写着“大道无私”:
阁内神像:
妙道凝玄:
自殿门外视,
红烛摇曳,峰顶临空,四围有云雾,
颇有登临武当山金顶的相似感:
老君阁前表演武术的道人:
老君阁楹联:
然后开始下山。
可惜当日阴天,远眺无法看清青城山全貌:
网友拍摄的天晴时的青城山顶下窥:
到达齐云阁:
齐云阁楹联:
回望老君阁:
据信,天气晴朗时,
如果站在下方合适的角度,所看到的老君阁是这样的:
继续往下:
沿着青城山石阶行走,
就来到了大小2个朝阳洞:
到达朝阳洞:
传说远古时期帮助黄帝打败蚩尤的宁封,就是在此修道成仙的,被黄帝封为“五岳丈人”掌管三山五岳。
朝阳洞简介:
它依山而建,又与山体融为一体,进到房内便是洞,而从房内望出去又是一片碧绿景象,这就是八百里青城山著名的朝阳洞。
小洞仅容十余人,大洞可容一二百人。洞穴正对东方,清幽雅致,传为上古宁封栖真处。洞中塑宁封真君及吕祖、邱祖、三官神像。
清光绪年间,四川按察使成都知府黄云鹄乐此清幽妙境,小住洞中参易。曾撰联云:“天遥红日近,地仄绛宫宽。”并称颂此地:“朝晖暮霭,溪月松风,大野平畴,连峰迭山献实能移人情志,而荡涤秽浊。”他在《小朝阳洞记》中说:“青城胜概,不可枚举,而余独爱朝阳洞。于西侧一山洞尤爱之,以得朝阳最早故也。”著名画家徐悲鸿在看过朝阳洞后,便洋洋洒洒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古洞亲迎光照耀,苍岩时有凤来仪。”
离开朝阳洞,回拍,
此情此景,又是似曾相识的感觉?
终于想起齐云山的天街村了
:
继续往前:
到达卧云亭:
卧云亭楹联:
继续往下,前往祖师洞:
一旁木刻,据信青城山是长寿之乡:
途径闻胜亭:
闻胜亭为冯玉祥所建。抗日战争期间,冯玉祥寓居于此,闻日本投降,喜而建此亭以为纪念。
闻胜亭楹联:
到达祖师殿,位于青城山天仓峰,背靠轩辕峰,面对白云溪。古名「清都观」、「洞天观」、「真武宫」。
真武宫门前楹联:
祖师殿始建于晋,因供奉真武大帝和三十位祖师,故名真武宫,又名祖师殿。这个小巧玲珑的四合院,背靠轩辕峰,面对白云溪,由一条蜿延起伏小径缠于山涧,环境十分清幽。
这棵银杏,大概就是青城山祖师殿的银杏王了吧:
据说唐睿宗女儿金仙公主、玉真公主曾在此修道,羽化后葬于此山。
祖师殿非常清幽,真是玄门庭院深啊:
从上往下走出殿后,回望祖师殿:
祖师殿目前供奉东岳大帝、真武大帝和铁拐李、吕纯阳祖师、张三丰祖师等塑像。
由于我们是从上往下游历,
所以下来出殿后,就看到祖师殿前的简介了:
离开祖师殿,继续往前:
到达掷笔槽:
转过山坳回望来时路:
对面山峦中间即为掷笔槽:
青城山“掷笔槽”,亦称“涮笔槽”,裂槽从岩顶直到山足,深约70米,宽约18米,两岩断裂,下临深谷,古代以木飞架其间,令人心颤目眩,后依岩凿壁成通道,旁置石栏。到此,头顶丹岩,俯瞰深谷,景色奇险,名为偏桥。《蜀中名胜记》引《五岳真形图》云:“龙桥处,二山相去百余步,峰峦急竦相对,两边悬岩,俯临不测。山旁有誓石,天师张道陵与鬼兵为誓”。喝令魔王不得再为害百姓,朱笔画山,笔迹成槽,留下奇观。
行走这边山坳处,实际也有一槽,只是不如对面:
回望山坳:
走出山坳:
继续往前,到达第五洞天——古常道观。
由于是从上往下,实际是从后门进入。
后门口楹联:
进门后回望来时路——
可见“五洞天”、“曲径通幽”以及山门外石阶:
进入三皇殿内:
供奉的是伏羲、神农、轩辕三皇石像各一尊,各高90厘米,背有铭文。神座前是被称为镇山之宝的《大唐开元神武皇帝书碑》:
进入常道观:
天师殿因殿内陆势如山洞,称天师洞,洞中因张道陵塑像而得名。习惯上把整座常道观称天师洞了。常道观的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72加多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749平方米。
整个宫观依山势分布在白云溪与海棠溪之间的山坪上,庄严的殿堂与曲折环绕的外廊,随地形高低落,把殿宇楼阁连成一片,四周峭壁陡岩,群山拱揖,浮岚翠,真是“干崖迤逦藏幽胜,万树凝烟罩峰奇。”宫殿金碧辉煌的建筑与自然山水交相映衬,分外幽雅。
常道观中轴线上,分布着山门、三清殿、黄帝殿。山门在高高的陡坎上,左侧有青龙殿,右侧是白虎殿。
天师洞内题字随拍:
悠然清远:
九转还丹:
第五洞天:
下图为黄帝殿:供奉华夏始祖轩辕黄帝。黄帝姓公孙,以土德王曰黄帝,生于轩辕之丘讳轩辕,曾败蚩尤服炎帝统一了华夏国土。曾在崆洞山拜谒广成真人授以“清净”之道,峨眉山拜谒上皇真人授以《三皇经》,青城山拜谒宁峰真人授以《龙蹻经》及修仙术,得道乘龙飞天,逐封宁峰真人为“五岳丈人”,总领“五岳”。
下图为三清大殿:
三清大殿是天师洞的主殿,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面积580平方米。殿前通廊九级石阶。
上层称无极殿,
殿外悬挂着“上善若水”、“神光普照”、“道地重辉”等匠额:
正殿内供奉着道教至高无上的尊神枣三清像:
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手衔灵珠,象征洪元世纪;上清境禹余天灵宝天尊,怀抱太极,象征混元世纪;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即太上者君,手持羽扇,象征太初世纪。
继续往下:
同行者说,
这应该就是悟空走入长廊拜师之处:
下图为下石阶后回拍:
传说天师洞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讲经传道的地方,山门正中悬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古常道观”金匾,这是天师洞的原名:
两侧有蜀州李世瑛所撰对联:
胜地冠两川,放眼氓峨千派绕;
大名尊五岳,惊心风雨百灵朝。
山门之上,还有邓锡侯所题对联:
福地凝崆峒,传相石宣栖仙侣;
江源归节度,欲挽银河洗甲兵。
下图为古常道观简介:
下图为古常道观山门,一条长长的石级将人们引向幽静深远的宫内。石路两侧镶有石刻,上刻黄炎培、谢无量、吴稚晖等人的诗文。
它依山势修建,规模宏大,雕刻精致。阶梯一共有99阶,“九”在道教传承中为极数,代表天,寓意着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注意,所谓“九九归一”并非印度佛教的说法。
据文献记载,天师洞原址为黄帝祠,东汉时张道陵曾在此修行,被奉为天师道的创始人,故称天师洞。隋大业年间(605-618年),改名延庆观。唐朝时改称常道观。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常道观一度被佛教占用,改为寺庙,唐玄宗手敕,令归还道士,观中现存有唐玄宗手诏碑。宋时曾称昭庆观,现仍延用唐名,俗称天师洞。
唐玄宗手诏碑全文:
青城山宗玄觀驗
青城山宗玄觀,古常道觀也。在黃帝受錄壇前,六時巖側,後為僧徒所侵,移觀於山外。遂以其地置飛赴寺,僧徒柄止,常有神人所擾,或飛石壞屋,或撒其門窗,投於崖下,寺中巨鍾,三度擲於谷中,每一取之,所費功力殊廣。僧知其不可住,亦多苦之。開元十九年,道士王仙卿奏請移觀還舊所,寺出山外。詔益州長史張敬忠,命道士王仙卿、高品官王懷景,專檢校移觀入山,仍賜金仙、玉真二公主道像石真,鎮於寵內,黃帝真文幢、陰道山文碣、手詔碑,皆立於觀所。自是道流居之,雖一人獨處,坦然無懼。咸通末,道流即闕,觀已荒摧,但有尊殿石壇而已。叢篁拱木,褊於基址之上,侵及階簷。有僧輩二人,來止其內,復欲移置飛赴寺。柄息月餘,港計已定,將瞋壞像設,而奪其地焉。自是夜臥則有巨蛇橫其腹上,晝飯則有飛砂投其食中,或見巨手如箕,毛腳若柱,或有暗嗚之聲響於谷內,或有隕空大石墮其屋前。二僧驚懼,奔馳而去。乾符己亥歲,縣令崔正規、道士張素卿,重興觀宇。駕幸西蜀,遂奏為宗玄觀,准詔。修齋有神燈褊山,靈鍾自響,金蛇見於壇上,枯松再生於山前。手敕褒美,編其事於國史及幸蜀碑內。每因良宵奏醮,則仙磬吟於空中,藩帥投龍,則卿雲凝於林表。信乃神仙奧府,豈庸徒之可侵哉。
出了古常道观,继续往下。
途径“云巢”题刻处——
青城结云巢,拟住三千年。——宋 陆游 《书怀》
继续往下。
此时是下午四点左右,青城山上却感觉天要黑了。
如果独自行走,是有点瘆人的哦:
途径天然图画:
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阁天然图画位于建福宫与天师洞之间,海拔893米,两峰夹峙可见亭阁矗立于苍崖立壁、绿荫浓翠之间,如置身画中。
亭阁后是常有丹鹤成群唳于山间的驻鹤庄;右有横石卧于两山之间的悬崖上,被称为“天仙桥”,传为仙人聚会游戏处。
回拍天然图画整个牌楼:
转身继续往下:
不知不觉到达景区大门:
大门上“青城天下幽”特写:
出景区大门后回拍——写的是“青城前山”:
至此青城前山游历结束。
后记:
游历完青城前后山后,我就把道教四大名山全部踏遍了,前后时间跨度达五年之久
。注意不是一般游客打卡哦,而是全程暴穿或游历,能做出最客观公正的评价
。本来想对四大道教名山来一个人文+自然风光的综合排名,想想,还是算了吧。
1、2014年5月游历武当山:未写游记
2、2015年7月游历龙虎山:未写游记
3、2017年10月游历齐云山
相关游记:桃源洞天之白岳独穿:轻身乘紫气,凝神栖崖顶
4、2019年10月游历青城前后山
相关游记:
青城前山:本篇
青城后山:青城后山雨中大环穿:幽谷飞泉藏仙境,飞瀑奶液倾溪流
再记:
青城山特色小吃,号称青城四绝,可惜因为时间关系,都没有驻意品尝
。希望下次去了慢慢游历,慢慢品尝:
一绝“洞天贡茶”,唐时蜀州味江是全国七大产茶区之一。宋时青城“紫背龙芽”、“白背龙芽”就被列为贡品;二绝“ 白果炖鸡 ”,成都青城山地区的传统名菜,汤汁浓白,鸡肉异常鲜美;三绝“青城泡菜”,俗称青城道家老泡菜;四绝“ 洞天乳酒 ”,酒味浓而不烈,甜而不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