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能生虫”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夏天的时候,家里存储的大米如果没有注意好密封、防潮,很容易就长出一种黑色的小虫子。感觉上,这种小虫子就像从米里长出来一样,凭空而来,甚至密封好的大米里,也有虫子长出来,因此民间就有“大米生虫”的说法。

那么大米究竟能不能自己长出虫子呢?我们来探一探这种虫子的习性。

大米里的小虫

米象在分类上属于昆虫纲鞘翅目象甲科,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口吻细长,向前延伸,如大象鼻子的小甲虫,“象鼻”两边长着一对弯曲的触角。米象的个头只有两三毫米,放大看,米象全身密布小刻点,翅膀上还有 2~4 个红色或浅黄色的斑点。米象有翅膀,能飞,但它们在米缸或者室内的时候极少会飞行。

米象

虽然样子很可怕,不过不必惊慌,这种虫子既不咬人,也不传播疾病,甚至可以吃,还富含较高的蛋白质,是补充米饭营养不均的良好佐餐。

米象喜欢吃大米、小麦、玉米、面粉等食物,但它们,非常“节省”,由于平时也就躺在米里睡睡觉,新陈代谢比较慢,它们也吃的不多,经过测算,一粒米往往够一头米象吃上数月。

米象原本生活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随着水稻的运输传播,现在已经遍及全球各个角落。

那米象是如何悄咪咪地进到我们的米袋里,并开启蹭吃蹭喝生涯的呢?

在长有米虫的大米里,如果仔细观察,就会看到米粒上有一些孔洞,大米的残渣也比较多,毋庸置疑,这些都是米象的“杰作”。为什么会有这些孔洞?原来,米象的雌虫会先在谷粒上钻一个与喙几乎等长的深洞,然后在里面产一枚卵,再用胶状分泌物把洞封起来。

一般情况下,卵会在第三天孵化,接下来的2周半左右的时间里,幼虫都在谷粒内无忧无虑地生活,这就是它们的幼虫期。这时的米象是乳白色、没有腿的蠕虫,头部末端有用来咀嚼食物的口器,所以它们可以由内向外吃掉谷粒,留下被掏空的外壳。此外幼虫有一个独特的头鞘,这是成虫所没有的。

之后幼虫化蛹,蛹羽化为成虫后仍然会在谷粒中停留几天,当外壳骨化程度加强并足够坚硬时,成虫才会“破米而出”,能在外界生活6个月之久。

以在成虫出现前,我们很少能够发现它们的踪影。于是在某一天突然看到在米堆里钻来钻去的成虫时,就会产生一种“凭空出现”的假象。

有趣的是,幼虫也会经过竞争才能存活。雌虫有时候在一颗谷粒上产的卵不止1枚,最多可以达到5枚,但是规则是,一粒米里无论多少颗虫卵,最后存活下来的,只能有一只。这是因为当一颗谷粒中有两只以上幼虫时,它们就会自相残杀。

此时如果两只幼虫的头都朝一个方向,那么后面的幼虫就会利用位置优势咬死前面的同伴;如果它们刚好面对面,就公平竞争,提前感受弱肉强食。

不过当它们的头朝着相反方向,或者隔着一定的距离时,就会因为食物不足而发育不良,体型相对较小,羽化时间也相应延长。

即便幼虫之间有这样残酷的生存法则,也不影响米象种群的扩张。它们的生命周期很短,而且成年雌虫破蛹后3天内就能够得到交配机会并开始产卵。

因为雌虫会产生一种信息素,雄虫便会在谷粒外等待它们出现。在雌虫3-6个月的生命期内,大约会产下300-600枚卵。

除了超强的产卵力,成虫还有假死性。当米象受到干扰时,它们会把腿拉近身体假装死亡,静静地躺上几分钟,等威胁解除后又恢复活力。

所以一旦米象在你的米袋里安了家,很快你就能够在墙壁和木质地板上见到它们的踪影。

作为鞘翅目象鼻虫科的一员,米象与其他象鼻虫非常相似。米象的近亲谷象、玉米象等也是重要的储量害虫。它们都能够寄生于谷物以及坚果、豆类、玉米等其他作物中。

玉米象(右)和米象(左)对比图

一般米里有米象的家庭,它们会遍布每个角落,甚至衣服上的棉织物、干花和一些植物上都会有它们的身影,它们会将这些东西作为食物来看待。更可怕的是,成虫也喜欢苹果、桃子、香蕉等水果,真可谓“给点吃的就能生存”。

所以当你在装有谷物的盒子或容器中发现有大量蠕虫状的幼虫或甲虫四处爬行时,就要留意这些象鼻虫是否在这里安了家,并及时采取除虫措施,否则,这些虫子将以几何数量级增长,变成黑压压的一片,虽然有营养,却比较影响你的食欲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