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28日原创微头条

  • 最近两天都因为心情不好的缘故没有写什么东西。内心无法做到平静,也就是心静不下来的时候,真的是无法去写作。

    能写的也不过就是自己当下的心情。

    所以,我非常佩服那些每天都能做到日更的写作者,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人家都能像个机器人一般的去写作。

    这该需要多大的意志力和内动力呀?

  • 离婚离到针锋相对的程度,任何一方都不是无辜的,装出的无辜也是“贱人就是矫情”。要知道矛盾都是一级级升级的。

    最初开始的时候都是你一嘴,我一怼,你给我一巴掌,我捅你一刀。看戏的群众假如单方面说哪一方过分或者无辜,都是很主观的一种判定。

    现实生活中当然有那种一方穷凶极恶一方纯无辜的情况,但是,绝大多数假如闹到人人皆知的地步,都是因为彼此激发出了对方内心的恶。

    人是综合体,有善有恶,还有善恶之间的过渡阶段。我们要做那个想办法激发对方善的人。

  • 虽然有时候我也想评论一下热点事件,但是,最后都是给自己假设了太多,然后还是停止笔,没有开写。

    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知道所有的交恶事件,都不是第一步就开始交恶的,而是一步一步环环相扣,最后不断升级的。

    你只有走过第一个台阶,才会到达第二个台阶,而后才会有第三、第四,以至于往后。

    可是,我们作为旁观者看到和听到的往往是很多个台阶以后的结果了。

    假如只是以自己看到和听到的很多个台阶以后的结果作为评判的展示点,跳出来指责,谩骂,贬低人家,那就是极不公道的。

    但是,我为什么会写剧评,那是因为写剧评我站的角度是上帝视角,看到的结果是全面的。所以,评论上面也会公平一些。

    对于情感问题,夫妻问题,最忌讳的就是大家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面然后不停的瞎逼逼。这对当事人是极不公平的。

  • 说几件夫妻感情恶化后的恶言恶行。

    一个对丈夫很有信任感的妻子,在发现丈夫出轨后,会每天疑神疑鬼。丈夫晚归了她会各种查岗;丈夫出差了她会装作不经意的去邂逅;

    从来不查丈夫手机的她,也会时不时的想办法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用丈夫的手纹解锁手机,查看信息;

    当看到丈夫和一个女人大白天吃饭的时候,她会怀疑那个女人是个小三,是来破坏他们婚姻的人。

    假如我们只是听到这个丈夫诉说他妻子的不正常行为,就断定他的妻子有神经病,那就是一种武断。妻子的行为是有原因的。

    假如没有丈夫的出轨,妻子就不会有这样的行为。一个没有感受过深爱的丈夫出轨,然后失去安全感的人是没有评价的话语权的。

    可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充塞着那种只是看到一个面 ,就爱瞎逼逼的傻逼,还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

    看到一个男人家暴了她的妻子,然后听到男人各种找理由,狡辩的话语,就评定那个女人该被打。

    我就想假如是公安机构来评定这件事呢?估计也是会各种找证据吧!不会断然就相信的给下结论吧!

    还有听到一个人说另外一个人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而那个人根本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做,就断定那个人说了和做了的。

    都是些什么人?

    一句话,都是猪脑子。

  • 大家有没有发现,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遇到了,他们对待事件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乐观,有的人悲观。

    我观察了我周围人在同样的一件事上的态度,得出我是一个悲观的人。同样的一件事发生在我的身上,我就会心情不好,

    会去纠结,自责,然后首先找寻自己的原因。

    我客观分析后,遇到问题找寻自己的原因是对的,这种做法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可是,悲观就错了。

    由西班牙备受欢迎的心理医生拉斐尔·桑坦德雷乌所写《让人生停止灰暗的艺术》一书解释了像我这样遇事就悲观的人的原因,

    还告诉了我这种悲观对解决问题和生活是有害的。

    小时候,小明丢了一块橡皮,他不受任何影响,该做什么做什么,放学后重新买了一块;你丢了一块橡皮,就非常郁闷。你开始想自己得罪了谁,谁拿了自己的橡皮,还是谁给自己搞的恶作剧。总之,你生了一肚子气,什么也不想做,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

    长大后,小明丢了钱包,他不受任何影响,先去银行挂失,然后到派出所补办身份证,第二天照常上班,一身轻松;

    你丢了钱包,惊慌失措,满腹牢骚,跟家人抱怨,跟同事大发脾气。

    你看,同样的事发生在你和小明身上,为什么结果却截然不同呢?

    原因只有两个字:看法。

    认知心理学发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丢东西还只是小事。如果遇到爱人离开、事业失败、身患疾病这类大事呢?

    选择以何种状态去面对的人都有。

    正如古罗马最著名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生前常说的:“天灾人祸不要紧,想不开才会出问题。”人们总认为发生某事会直接引起某种情绪,这种错误的念头是人生大敌。

    你内心跟自己的对话,比事情本身更可怕。

    一个总是悲观的人,他的“看法”出了什么问题呢?

    在认知科学家看来,每种夸张的消极情绪背后,都隐藏着一种催化悲观的念头。

    比如,易于烦躁、郁闷、纠结的人,天天都在做一件事:钻牛角尖。

    他们总是有一种非理性的悲观信念。

    这类非理性信念,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言过其实,事情不大,但是你会把它想得很夸张;

    第二,对解决事情没有帮助。你所有的想法都停留在渲染事情的可怕程度上,对于如何解决事情,以及下一次如何避免问题发生,没有任何帮助;

    第三,就是感觉痛苦。这种痛苦是莫名的。

    总之,这些特点都指向了非理性。

    人们不考虑事情发生的概率,不思考自己身上的问题,不考虑客观实际,逐渐养成了自己非理性悲观的思维方式。

    所以,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逐渐出了问题。

    相反,你看前面提到的小明。

    在面对相同的事情时,他的做法就充满了理性思考,而做法的背后则体现了他的想法。

    现实生活中,人们身上的非理性信念很多。比如,有人就是觉得别人对他有敌意;有人就是觉得别人总是看不起他;有人就是觉得自己运气很不好;有人就是觉得老天对他不公平。

    经过多年研究,拉斐尔把这些非理性信念,分成了三大类。第一类是我经手的事,都必须做好或做得非常好;第二类是人们必须对我友好、公平、体贴,不能有半点偏颇;第三类是事情必须按我的意愿进行,不能出一点差错。

    这些要求其实体现了一种非常不成熟的巨婴心态,显得非常幼稚。它们体现了一种绝对、僵化、空泛的“必须”态度。

    想要纠正它们,首先我们要忘记这些坚持;其次,我们要树立自己的理性信念。总共也是三条:

    第一条,做成一件事是有概率的;

    第二条,一个人的状态是相对固定的。他对我不友好,他对别人也不友好;

    第三条,事情顺利要感激,而不是高兴;事情不顺利要接受,而不是难受。

    因此,一个心理成熟的人,首先是一个会用理性思考武装自己的人。他不会通过强求一些事来取悦自己。

    我们以前从术的层面分享过如何看淡挫折,这次我们从道的层面,让你深层次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在相似的环境下,我们大概率会经历相似的事,唯一不同的就是你的看法。

    书中上面这段话还教会我如何改变我的悲观情绪。这对我是很有作用的。先试一试吧!最近确实因为有件事,让我心情超级不好。

    其实现在想来这件事发生在别人身上过,还比起我要严重的多得多。

  • 写文章第一步是建框架,框架建好了后,只需要把素材往里面填充,然后顺好就行。可是,假如框架没有建好,就开写。

    素材的堆放就会是凌乱的,甚至很多时候会出现写了好多内容,突然发现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

    乍一看内容没有错,可是,属于那一块呢?心中根本就没有谱。

    所以,切记,写文一定要先搭建框架。长篇小说更是了。很多人写长篇小说,写着写着写不下去了,就是因为写之前根本没有搭建好框架。

    我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就是随意写的,写到10万字以后,我自己迷失了方向,不知道故事的车该往哪个方向开了。

    后来就草草的收尾。其实,真的很可惜的。

    《上阳赋》最后的收尾估计也是,真真的让人觉得尾收的过快,没有半点味道。《甄嬛传》《如懿传》的尾就收的非常的耐人回味。

    每一次想起来都会有感悟,都能写上一段话。

    不管是写剧评,还是写回答,反正只要是长文,我基本第一步都是搭建框架,可是,今天不知道怎么了,

    就没有搭建框架,写了好多,却发现好像与主题不搭,也不知道应该归在文章中的那一部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