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背后的淮海战役:交通壕长达12万米 以地堡对地堡战壕对战壕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以下简称华野)、中原野战军(以下简称中野)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场战略性进攻战役。今年1月10日,是淮海战役胜利72周年。
6昼夜、12万米、73封、80余万斤、2500余里……一组数字,再次唤起人们对72年前黄淮大地上那场胜利的回忆。
6昼夜
1948年12月4日,从徐州仓皇逃窜的杜聿明集团被华野主力包围在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杜聿明采取三面掩护,一面突围的战法,集中炮火坦克,在空军掩护下向南突围。邱清泉兵团作为开路先锋,沿引河突围。我华野第10纵队鲁楼阵地成为首要攻击目标。粟裕代司令员指示,一定要守住鲁楼。
在数十辆坦克和大批轰炸机配合下,敌军采取宽正面、多批次的战法向我集团滚动进攻。我军将士从塌陷的工事、堑壕中跳出来,从炮弹翻起的焦土中钻出来,从血泊中站起来,顽强抗击数倍于我之敌长达6昼夜,终于粉碎杜聿明集团沿引河夺路南逃、与黄维兵团靠拢的企图。
12万米
在围攻中采用近迫作业,是淮海战役中我军战术运用的典范。尤其是在双堆集战场,黄维兵团作为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兵力与我中野主力相差不大,装备武器则占据绝对优势。为减少伤亡,中野推广迫近作业的壕沟战术,以地堡对地堡,战壕对战壕,开展起“地平线下的战斗”。
各部队冒着严寒和绵密的火力封锁,在平原地区进行工程浩大的迫近作业,将堑壕逐步延伸到黄维兵团阵地前沿几十米处,构建起完整的攻防阵地。据统计,双堆集战场我军的主要交通壕长达12万米,可绕纵横5公里的包围圈7圈半,为围歼黄维兵团创造了有利条件。
73封
淮海战役发起前及淮海战役期间,毛泽东主席共向淮海前线发出73封电报。最紧急时,2小时内发出3封电报,其中既包括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和兵力使用原则,又有“攻取宿县、隔断徐蚌”等对战斗及时有力的指挥。
80余万斤
1948年12月16日,正值新年来临之际,中央军委电令慰劳参战部队,每人供应一斤猪肉,共需80余万斤。为完成这一任务,华东局一面迅速把任务分配给各地委,从群众手中征购,一面直接到集市上收购。泰西县委召开区长联席会议,发动群众收购猪肉,很快完成任务,并超额征购2.7万余斤。
2500余里
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中,华野第2纵队团以上单位共进行攻防战斗50余次,歼敌36517人。从向南进发阻击邱清泉兵团,到追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直至北上截击杜聿明集团,坚守郭楼,我军指战员一路追击,转战路程长达2500余里。
2077万余斤
淮海战役中,军粮加工基本靠后方群众碾米。据统计,渤海行政区(1944年设立,1950年撤销)28个县的群众用1.8万盘碾子,为前方碾米2077万余斤。
支援淮海战役的消息传到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县柳行村,全村热烈响应。20名妇女在妇女会长李芝香的带领下15天碾米4500斤。她们还编出碾米口号:“碾出小米送前方,打倒老蒋保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