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年代,一位英国人用画笔记录彩色中国

中国近代的样貌,身处钢筋水泥社会的我们,大都只能通过史书了解。

但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位叫 伊丽莎白·基思(Elizabeth Keith)的英国女画师,用 木版画记录了当时中国的风土人情。

苏州阊门热闹的街市民风淳朴。

北京紫禁城外碧空之下倦鸟归林。

德胜门在夜色的衬托下庄严肃穆。

夜市热闹无比,一旁的小摊上,熟透的柿子鲜红诱人。

比起史书的记载,伊丽莎白·基思的木版画像是一面镜子,把作者本人的所见及心境,用艺术的形式反射出来。

在她的眼里,没有西方中心的文化偏见。

寻常市井、街头百姓、玩耍的儿童,无不散发着特殊的东方魅力。她的作品让我们有机会以一个不同视角欣赏当初的民生。

01

画不完的风土人情

伊丽莎白·基思因为姐姐嫁给了日本出版商,时不时就会到亚洲国家旅游。

中国的北京、苏州、杭州是她最常去的城市。

第一次到北京时,她在酒店刚放下行李,就看到一个身穿虎纹衣服的活泼小男孩:

衣服上下接连,帽子像个可爱的老虎头,而身后是条翘起的布尾巴。

她惊喜地将其画了下来,后来从男孩母亲那儿得知: 小孩生肖属虎,穿虎纹衣是为了生威辟邪。

她感叹中国人的想像力丰富,把生肖做成衣服穿在身上,这是她游历多个国家以来第一次见。

因为这件事情,中国十二生肖的留给她的印象,比十二星座还深。

伊丽莎白18岁开始远东之行,见过不少独特建筑。

可她第一次看到紫禁城还是被彻底征服了。

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宫殿群,光房屋就有9000余间。

当时故宫博物馆还没成立,开放的区域不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但依旧给了伊丽莎白·基思极大的震撼。

紫禁城对她来说,像一个五脏俱全的小世界。

而她就如同在这个世界里打转的小飞蚊,目之所及都想收入画中,却无从下笔。

为了画出原汁原味的中国,有时候她在取景地一坐就是一个下午。

可即便如此,她还是没法在一趟旅途中画尽兴,而且每次画完都觉得还没画到位,期待着下一次回来。

02

悲天悯人的艺术家

如果说北京给伊丽莎白·基思留下了敬畏与震撼,苏州则给她带来了乡愁与怜爱。

她对苏州船家的故事早有了解,从北京到南京辗转多地抵达苏州后,她开始兴致勃勃地写生。

也许和亲水生活有关,苏州的女性给她的第一印象是吃苦又独立:

苏州船运决定了大部分家庭的收入来源,女性除了日常家务之外,也会帮助丈夫提高这一块的收入。

夜晚是船家最温馨的时候,沿岸灯火绚丽,回荡着各个家庭吃饭的愉悦声响。

伊丽莎白记录着这美好的时刻,当她停笔时,与几簇灯火为伴的,已是男人沉闷的鼾声,以及女人安抚孩子入睡的低吟。

她喜欢这座城市,但这座城市也藏着让她伤感的事情。

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媒体报道逐渐开放。开始有外国媒体关注中国民生。

伊丽莎白跟随记者团队拜访一家生丝纺织厂时,她看见了站在高凳子上 面色蜡黄的缫丝女工,她们的双手因为长期浸泡在热水里而蜷曲起来。

更让他动容的,是跟在母亲身边一起打工的、 面无表情的小女孩

伊丽莎白看完愤怒地斥责监工:难道要用孩子们的痛苦,来换取丝绸的舒美吗?

从那以后,她便一直拒绝再穿丝绸衣服。

伊丽莎白突然觉得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异乡客了, 她同情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苦难女工,不知不觉地已经和她们站在了一起。

苏州之行,她留下了《苏州·双塔》《刺绣工人》《苏州·石桥》等多幅精美的版画,收录在《东方之窗》一书中。

她迷恋着这里独特的生活,那些不带一点西方中心文化偏见的创作,促进着不同学派的交流和认同。

03

绘画是文化记忆的载体

伊丽莎白·基思的绘画偏好表现建筑、街景和人物的主题,着力刻画光影下的色彩及层次的变化。

一个优秀画家,不仅能留下传世的艺术作品,还能留下一份匠人的精神准则。伊丽莎白曾说过: 要通过绘画给人们提供解读的密码。

她的《杭州灵隐寺》很好地诠释了这个理念。

这幅作品完成后,史学家从中读懂了牌匾密码:一般寺院的牌匾都是横匾,但灵隐寺是竖牌,说明得到了历朝历代皇家的认可,并被列入中国佛学禅宗十大古寺之一。

△ 《杭州灵隐寺》

民俗家从中读懂了一个市井密码:旗袍在当时并不是只当作礼服穿,平常照顾孩子的女性也会穿。

而当所有的专家学者,把画里“乾坤”放大,细细品味这些局部时,敬佩感油然而生。

大英博物馆的策展人、艺术史家坎贝尔·道奇森是这么评价的: 伊丽莎白·基思的画大多尺幅不大,但不影响对于画笔的运用和意趣的表达。

伊丽莎白·基思《东方之窗》中的作品,大都具有这样鲜明的特征。

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伊丽莎白要踏上中国土地,有时候要耗费一个月路程。

但东方古国的魅力让她折服,她喜爱这边的乡土文明。

她会为艰辛的底层劳动人民揪心,二战时期会牵挂中国的百姓,把办展的钱捐给受难的人民。

伊丽莎白·基思将喜爱一个国家付诸行动。要不是她在中国的这段奇妙之旅,那我们得错过多少百年之前中国充满魅力、真实的风土人情啊?

- The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