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军:《生命的颂歌》——谈谈《秋天的怀念》的教学设计框架
生命的颂歌
——谈谈《秋天的怀念》的教学设计框架
刘向军
驼人新城学校初中部三位优秀青年女教师刘瑞艳、赵梦欣、张思梦,同课异构,都讲了史铁生先生《秋天的怀念》一课。这三位青年女教师,功底扎实,素养一流。她们所教的这一课,匠心设计,自然流畅。可以肯定地说,这三位老师所教的这一课,都达到了市级优质课的水准。
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怎么样?这是设计一节课和评价一节课的三个维度。而“教什么”又是第一重要的内容。虽然语文课堂的教学是极其灵动的,但是就特定的文本——《秋天的怀念》,就特定的学生——初中生——而言,有哪些内容是应该也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呢?
首先要回到文本。这篇千余字的小文,短小而凝重,浅显而深邃。它融平静内敛的语言风格,真诚炽热的对母爱的情感,朴素深邃的对生命的思考于一炉。
其次,要回到学情上来。对于初中生而言,要感受和理解《秋天的怀念》是容易的,也是困难的。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成长,感受、联想到母爱的伟大、无私和珍贵,但他们很难像史铁生那样对母爱感悟得那样丰满、真切、刻骨。
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教什么”和“怎么教”也就有了基本的定位。
朗诵显然是必须的。最好的朗诵是老师自己的示范。老师自己必须首先走进这篇课文中,必须首先从这篇课文中获得爱的力量,必须首先被这篇课文所感染,所打动,然后老师再做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声情并茂的朗诵示范。那种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朗诵,是最好的、最打动人心的朗诵,即便没有配乐,即便普通话也不那么标准。有感情的朗诵,能让文本直接融入学生的心里,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这就是最好的德育和美育。
第三,借秋天来叙事、抒情和思考。文章的标题叫《秋天的怀念》,不叫《怀念秋天》,也不叫《怀念母亲》。这种比较、品味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手法在现代散文中的应用。故事发生在秋天,故事延续在秋天,生命提升在秋天,生命复活在秋天。秋天这个大的意向和菊花这一经典的具体意向的融合,使文章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获得了余味不尽的效果。走进秋天,拥抱生命。在史铁生这里不是一个文人的矫情和做作,而是一个决心活下去的读书人的生命自觉。
有了上述认识,就能抓住最应该教的内容,也就能够设计教的方式,从而保证基本的教的效果。
歌颂母爱,礼赞生命。《秋天的怀念》,注定会成为一篇永恒的文本。它值得一读再读。每一次怀着真挚的情感去诵读、品味、思考,都会有新的爱与生命的感悟。
202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