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思:我又重拾回归乡村的种子

推文第1469天

编者按
这是第5篇疫情反思征稿。作者是耕读大学种子班学员念蔬。疫情期间,他居家静思,反思自己、师长、家人和乡村社会中的所见所闻。读完,相信您对乡村青年群体会多一份体谅,对自己当前的生活状态也会有一定思考。

本文长度3549,建议阅读10分钟

主要内容包括:

1. 为什么要努力成为一个“真人”或“美人”?

2. 遇见良师益友,是一件幸事

3. 请思考:你与父亲的关系如何?
4. 疫情居家,打发时间的方式,反映价值取向
5. 农民致富or农民有尊严,哪个更难?
 以下为正文 
2020年的第一个月,在疫情笼罩的艰难时光里,在考验面前,武汉变得越来越厚重、越来越成熟。让我看到了武汉的坚强,更看到了祖国的力量!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十年九不遇的特殊“年月”里,让我过上了深居简出的日子。
给了我与自己独处、与家人深入对话的机会,让我可以切换到“静下来频道”,可以有时间感通天地,听到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触碰到内心最本真的需求。
也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中不是“想要”而是“需要”的那部分东西。找到听得见内心声音的地方: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情,心里的喜乐小小的,却经久不息。
针对生活中的所思所想,一条条呈现:
01
为什么要成为一个“真人”或“美人”?
我叫陈帅,笔名念蔬同学,1993年出生于山西五台县一个小山村,村子背靠大山,村南一条清水河绕村而过。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二代,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农N代”,因为我虽不知我世世代代的祖辈是以何为生的,但打我记事起,爷爷就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心地侍候着地里的庄稼。
虽为农民的儿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之前却一直学习、工作在城市,自觉对农村、农业和农民(三农)了解(知之)甚少,也就谈不上建设乡村,为乡村的发展和改变出一份力,更说不上“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
人生二十余载,基本过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生活,脑海中仅残存着些许小时候跟着父母一起下地的零碎农耕记忆片段,说是去干活,其实更多的是在玩,之后对下地则鲜有印象。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微小个体,受其影响,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程。在社会宏观大背景下,城市化、工业化、撤点并校、土地流转…伴随着我的成长,城市化进程愈演愈烈,年复一年,我已很少再有农耕的条件和机会。
在我的童年,村里山是绿的,水是清的,山上牛羊成群,河里是有鱼的,夏天抓鱼、游泳(凫水),冬天在河面上滑冰。
春耕时,跟着爷爷骑着毛驴去犁地。秋收时,跟着父母把地里辛苦一年的粮食用牛车拉回家。现在想想,当时是何等的惬意和快活。
正是童年的这些经历,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回归乡村田园的种子,为日后的很多选择埋下了伏笔。
比如我想努力成为一个“真人”或“美人”
当然,这里的“美”,无关容貌或才能,而是指内在,想成为对美好事物真正有感知能力的人,成为一个内心怀着“真善美”的完整的人。
何为“完整”?完整≠完美
人,不会完美,也无需完美,完整是形容一个人丰满、立体、多层面。
人的完整需要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而这个过程即是自我创造的过程。
02
遇见良师益友,是一件幸事
回顾生活,我们太少有“被答疑、被解惑”的机会和平台。
但我有幸遇到了这样的机会:
2020年1月13日-17日,“共建三亲教育生态村”联合年会,在山西长治神农生态园举办。
我觉得,18日上午,学员的分享才是“重头戏”,是一次自我剖析和治愈的绝好机会,对每个个体成长是最重要的时刻。
大家总结学习收获和心得体会,发自肺腑的讲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老师们现场给予点评,这样的氛围特别好,能真正让学生动起脑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老师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这6个字?
在这里我想重点谈一下对“解惑”的看法,体制内的老师大多是在照本宣科,有人关心过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在想什么吗?更甭提解惑了。
作为一个老师,最基础的是陪伴,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要关心学生,这是建立双方信任关系的基础。
有了此基础,学生才会将学习中面临的问题和盘托出,老师也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够格当学生的老师,也才无愧于作为一个老师。
真正的大师,是在学生人生道路选择和生命认知层面有指导性建议的老师。
带给我的另一启示:认知比知识、技能更重要。
从认知中,我们学的是一种“道”,就是从认知培养你的整体思维方式,包括从老师身上学到的做人做事的态度,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道。
这种道可以转移,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你悟到的这种“道”,其他方面都可以从中受益。
另外,思维认知高度决定从事情本身看问题的高度,只要认知正确,技能层面的东西学起来会很快,并不会太费力。
03
请思考:你与父亲的关系如何?
越来越发现,在市场经济推动下,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构建起来的乡村小农村社制度正在被瓦解,传统的乡村生产生活体系日渐解体。
年轻人大多选择远走他乡,涌入城市,过上了看似体面的城市生活,被社会大潮裹挟着前进,生活总是匆匆忙忙,被“新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很容易迷失自我。
与生养自己的那块乡土离得越来越远,离孕育生命起点的大自然越来越远,与父辈的链接越来越少,沟通越来越少,缺少了家族邻里公共事务做媒介。
我们缺失了那份亲近感,还懂得向父亲表达爱、传递爱的方法吗?心与心的距离越来越远。再也回不到从前,再也不能挽起父亲的衣袖,投入他的怀抱,肆意玩闹。
我们之间多了份客气,我们变得羞于表达爱,关系越来越疏远。
04

疫情居家,打发时间的方式,反映价值取向

微信中各种关于“新冠病毒”的消息满天飞,鱼龙混杂,暂且不论。不管是“新冠病毒”,还是其他信息,转发率和点击率呈上升趋势。
当然,其中有客观因素,但从这里还是可以看到很多背后的问题。
习惯了匆匆忙忙的生活节奏,突然被困在家中,困住了身,但困不住心,一时间还真有些不适应,屋外也天寒地冻的。
好些人开始怨声载道,直喊无聊、憋得慌,那总归得找点事做呗。
疫情期间该干点什么,成为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道考题。
而实际上,无节制的睡觉、刷微信、玩牌、打麻将……成了很多人春节消磨时光的常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
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所以,一旦面临独处的环境,就变得六神无主,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变得缺乏自主性,变得不会合理安排自我时间。
加之局部小环境的影响,人很容易松懈下来,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人性的弱点被无限激发,春节成为考验我们每个人的一道“坎”。
05
农民致富or农民有尊严,哪个更难?
答案显而易见:让农民得到社会充分尊重,远比让农民富起来更难办到。
自市场化改革以来,政府为农村投入了大量财力,大量修建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五通”,使农村的生活越来越便捷,打破了原有的闭塞、落后的局面,大大解放了家庭、个体的生产力。
但同时,也瓦解了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与城市生活已基本无异,家家都建起了小二楼、开起了小轿车、用起了智能手机,甚至比城市生活更逍遥、自在和快活。
要非要说哪里赶不上城里,就只能说在娱乐生活方面还稍稍欠缺些。
大部分农民已基本进入小康生活,生活物资得到了极大丰富,囊中羞涩的时代已经远去。
可话又说回来,现如今老百姓手头还是没钱,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长期以来,农村三要素大量外流,辛苦外出打工赚得血汗钱又因买房、买车、上学、看病……流入了城市大资本手中和既得利益者手中,而没有进入乡村建设的循环体系中。
此刻,不知为何,不禁想起文天祥的“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随着2007年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基层治理组织经常成为真空化管理,农村基层组织的最后一根稻草被彻底切断。
撤村并镇、撤点并校、乡镇企业改革、医疗改革等一系列举措,使农村空心化更加严重,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上移,农民外出打工成为无奈之举和社会潮流。
政府为了推进城市化,房地产商为了出售手中的楼盘,也为了下乡圈地,获得新一轮投资机会,二者共同协力把农民“赶上楼房”。
而农民为了追逐“幸福生活”,心甘情愿地掉进精心编织的大网。
同时,撤点并校也助力农民进城。
家长为了孩子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了陪伴孩子上学,也不得不背离乡土,舍弃农业,举家进入城市艰难度日,开始了租房、买房的征程,逐渐被房子套牢,成为众多“房奴”中的一支。
一个村庄,最核心的是集体组织体系和教育。组织缺失、教育离村,使本就凋敝的乡村,复兴艰难。
原本的村庄,是百业兴旺、百态并举,有自己的大队、自己的队办企业、自己的小学(甚至是中学)、自己的卫生室、自己的信用社……是可以自循环的。
原有的依靠地缘、血缘建立起来的村社被打散,长久以来形成的互帮互助的帮工制度也消失殆尽。
没有了组织,大家都顾不上“大家”了,整日都在为小家奔波、忙活,相比之前确实口袋鼓了起来,但人情味着实也淡了,农民的地位也一落千丈,好说不好听。
在主流意识中,农业如今似乎已成为下九流的行当,早已不遵循“士农工商”的排序了。
不过,不久的将来,逆城市化定是大势所趋,当返乡潮到来之时,便是农民尊严提升之日。
我之所言,或有过激,但绝非空穴来风。
以上,即是我之所思所想。
不难发现,成为自己,是我们此生唯一重要的事…

庚子正月初十于家中

【作者简介】陈帅,笔名念蔬同学,山西90后“农N代”。曾在畜牧行业工作,后参加人才培养计划,结业后在蒲韩社区参与RPGS工作及发酵床养殖技术推广工作,最近半年在耕读大学种子班学习,同时也在衡荣生态农场从事供应链管理等工作,也是文字迷。(具体介绍,请点击下图)

【相关征稿推荐】

点击下图,投稿荐稿

一起传承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自己,也让全世界听见乡村的声音

“长按赞赏码,帮小编继续坚持”

责编:3O有机行者·滔小小

图片拍摄:瑜渔、明澈

(0)

相关推荐

  • 这场战役我们赢了

    牛弹琴 昨天 07:15 2020年,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其中,有两组数字值得注意. 第一组:9899万.832.12.8万 第二组:1982.1501 这两组数字分别代表什么意 ...

  • 影像中的乡村教师

    9月10日是我国第32个教师节.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小编选编一组近十年来在晋南农村学校拍摄的乡村教师工作的影像,以此向坚守农村的教师们致敬. 由于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本组图片中的部分学校已经不复存在,学 ...

  • 今天,如何潇洒地当一回农民

    我回乡下种田,跟农民打交道时听到最多的话题是当今农民穷,农民苦,农村似乎不是人能呆的地方.话语里能听得出,做农民不潇洒,好像缺点尊严. 其实这话不无道理.农民,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老实巴交,总给人还是 ...

  • 做一个干净的人

    文/肖然(丘北) 20年前,我读到老家著名作家梁刚老师的散文集<干净来去>.那本书是我在弥勒市新华书店买的.可惜搬家时弄丢了.那本书的内容是写他熟悉的乡村的.干净纯粹的乡土气息深深地吸引着 ...

  • 返乡创业:缺钱,缺项目,规模之殇,未来又该靠什么破局

    作者:南风 来源:农业行业观察(产业●科技●商业) 受疫情影响,返乡创业迎来了一波波的高潮.除此之外,国家及各地政府也给予政策扶持与引导,推动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等群体返乡创业. 但是,资金.技术 ...

  • GAP一年、一波三折,成功斩获5所法国公立大学offer,我又重拾自信!

    由于种种原因,我是gap了一年再次继续我的法国留学申请之旅的,很感谢自己这一年的努力,家人的支持以及鑫慧迪各位老师的帮助,今年的留学申请终于收获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申请公立大学的Hors DAP程序 ...

  • 内华达州在疫情高风险区重拾口罩令,包括赌城!

    因为疫情在美国内华达州呈现恶化的趋势,内华达州重拾强制戴口罩的命令. 内华达州州长史蒂夫·西索拉克(Steve Sisolak)周二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 ...

  • 重拾太师遗风,回归中医本原

    重拾太师遗风,回归中医本原 --时值火运,卢铸之心法(十二)重磅论坛 大道至简,至简于一. 中医至简,治之极于一. 扶阳亦至简,理法方药脉恒一而止. 扶阳医学,上承道原,下融中医. --德道扶阳学堂 ...

  • 疫情反思:我们如何看待乡村的价值和未来

    推文第1476天 编者按 第9篇疫情反思征稿.作者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作者居家反思,提出了当媒体聚焦城市如何在前线抗击疫情时,不要忘记:在疫情的大后方,中国的乡村和农民也在默默贡献. ...

  • 贝尼特斯:疫情使我放弃在华工作,想在英超尽快重拾教鞭

    03月21日讯 在一月份辞去大连人的主教练职位后,西班牙名帅贝尼特斯就一直赋闲在家.近日,他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讲述了疫情期间的执教及生活经历,以及想要尽快回教练工作中. 直播地址 公号 wangfei ...

  • 失去妻儿三年后的林生斌,高调回归重拾幸福,网友:你变了!

    失去妻儿三年后的林生斌,高调回归重拾幸福,网友:你变了!

  • 8月初,非你莫属,痴情不变,3生肖重拾旧爱,旧情人主动回归

    8月初,非你莫属,痴情不变,重拾旧爱,旧情人主动回归的生肖马. 生肖马的人,非常善良,且在跟人熟悉之后,常常能够给人一种善解人意的感受.事实上,他们也真的很懂得照顾他人的感受,且甘愿设身处地为他人服务 ...

  • 雪景画家吴大恺:在画家笔下重拾充满乐趣童年乡村雪景记忆

    画家的创作,总是从临摹学习,到自由创作,在这个过程中,画家行是学习技术,然后融汇自己的思想.经历,最终创作出具有个人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艺术品,好的国画,必定是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好的画家,也在追求心灵的 ...

  • “重拾童趣,回归童年”

    Childish Interest 重拾童趣 回归童年,小时候的一切是那样的生动富有活力好奇心.奇思妙想.美丽梦想等等.重拾童年的梦,从趣味性的装饰出发,把那时候的天真与美好找回来. Carto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