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指导 | 史小军:2021年高考历史选择题满分攻略!赶紧转发给同学!

经常有同学问我,考场上历史选择题秒杀绝技有没有?非选择题的高分满分快捷方法有没有?我的回答:有!从今天开始,我将给广大文科学子推出2021年高考考场上历史高分满分的方法思路系列,希望为你圆梦七月提供最后的帮助!

一、选择题高分方法思路

1. 快速搞清楚题干材料意思
弄清楚题干意思是做好选择题最主要的依据。怎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弄清楚题干材料意思?我的看法是,如果考生能运用我讲的解答选择题的五大基本要素前四个基本要素,拿下选择题并且得高分,甚至得满分,根本不存在什么问题。我以占比最大的文字型材料为例进行说明。
1)时空。历史选择题题的特点是提供一段新材料(细碎历史片段),创设一个新情景,以此来考查考生储备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因此,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利用题干材料的时空,来联系与之距离最近的熟悉的历史事件,将材料所述史实置于熟悉的时空背景下分析,就很容易搞清楚命题人的考查意图,知道考查的重要知识点,顺利解读并做出正确选择,那就是分分钟的事。
2019年新课标卷Ⅰ第31题说1954年上海与东北研究所俄文书籍借阅量大增,这么一个细碎的历史片段,在我们平常的学习中根本不可能接触到,那怎么解读呢?考生只要以“1954年、上海和东北”为突破口,联系到距其最近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东北地区,大力发展重工业”,立刻拿下;因为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工业化建设,俄文书籍借阅量增加就是向苏联学习工业化建设迫切的体现。
2019年新课标卷Ⅰ第27题,看到“明中后期”山东与江南经大运河收揽棉花、返销棉布贸易,可立刻联系到该时期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及其原因,正确答案“地区经济的差异”。秒杀!
2018新课标全国卷Ⅱ第34题关于1836年俄国作家果戈里在《钦差大臣》故事情节,只要考生以“1836年”、“俄国”为突破口口,能迅速联系到“19世纪三十年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将题干材料置于这样熟悉的时空背景下分析,答案可以说是秒杀。
2018新课标卷Ⅱ第35题,看到时间“20世纪60~70年代”,空间“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立刻联系到西欧一体化,正确答案脱口而出。
2013年新课标卷Ⅰ第25题,考生只要抓住“宋代”“儒学多被称为'孔孟之道’”,学生能联系到宋代推动儒学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理学,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此题可迅速做出正确选择。
(2)关键词(亦称主体、重心)。一个题干材料可能有好几个关键词或主体,但重心只有一个;考生如能抓住主体和重心,做对的几率就非常大。
2019年新课标卷Ⅱ第28题,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对中国戊戌政变的报道,在说道慈禧太后执政时,用了一个带有贬义嘲讽意义的词“滑稽剧”,就可推断出该报纸对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的否定及对光绪皇帝改革的支持,正确答案迅速拿下。
2019年新课标卷Ⅰ第26题,抓住了与拔河密切相关的关键词“壮徒”、“勇”、“英雄”,可以说正确答案唐代“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秒杀!
2019年新课标卷Ⅱ第26题关于理学大家程颢的一首诗,考生只要抓住关键词——“程颢”、“万物……与人同”,此题迅速拿下。
2018年新课标卷Ⅱ第30题,题干材料包含着“如果”和表示时间“过去……现在”的句式,抓住题干材料强调的重心“农民有权投票选举地方政府、可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抗日根据地农民翻身当家作主,抗日根据地调动了“农民抗日热情”,正确答案可迅速搞定。
2013年新课标卷Ⅰ第30题,考生只要抓住两个关键词——“农民游击战”、“城市革命”及一个关联词“只有……才”,立刻就知道当时的中共中央赞成的是俄国式的城市革命,此题可迅速拿下。
(3)标点符号,尤其要关注括号、分号和个别词加的双引号。命题人说了,题干材料里的一个词如果不影响大多数考生对材料的解读,这个词即使是文言文或生僻的词,肯定不会在其后缀上带括号的注释,一旦某个词后边缀上带括号的注释,那一定时是命题人给考生的暗示,这个词很重要,这个词就是解读清楚题干材料的关键。题干材料里的分号意思往往反映的是材料呈现并列意思,能全面反映分号前后意思的选项才可能是正确答案。题干材料里个别词加的双引号在历史试题中往往有两种作用——强调或否定的意思。
2017新课标卷Ⅱ第28题,福州船政局要求用船一方采取“协造”方式生产,协造一词加的双引号,就是带有强调、要求考生高度关注的意思,这种协造的生产方式不是买卖关系,而是缓解军工企业资金困难的办法而已。
2016年新课标Ⅲ第25题,文书一词后边有括号,括号里注释是国家档案文献,如果能注意到这个注释,即题干材料说的秦朝的国家档案文献为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统治提供了重要条件,答案脱口而出。
2015年新课标卷Ⅱ第25题,汉宣帝说与他共治天下的只有“良二千石(郡太守)”,这个括号里的“郡太守”就是命题人暗示考生要特别注意,即强调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2015新课标卷Ⅱ第28题,材料里两个分号,意味着材料是三层并列的意思,三个人都是提倡鼓励搞洋务的人,三个人收到谩骂攻击,反映的是两种思想观念碰撞,故涵盖三层并列意思的选项“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迅速拿下。
  (4)题干语气,如转折、条件、假设、因果、赞扬贬斥、肯定否定等。题干材料中如含有转折、条件和因果等语气,如能抓住其中的标志——关联词,如“但是”、“却”、“而”、“否则”、“如果”、“只有”等,就能抓住题干材料的重心,快速做出正确选择是分分钟的事。
2018新课标卷Ⅱ第24题,题干材料包含着“汤仁德→诸侯拥护→灭夏建商”,四个选项中哪个包含这个逻辑因果关系哪个就是正确答案。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2题说的是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材料含有“如果……(那么)”关联词,强调的重心就在“如果”部分,雅典法律限制公民自杀,就是限制公民自由处理自己私有财产的行为,即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2014年新课标卷Ⅰ第30题,考生如能抓住表示转折意思的“而”,就知道题干材料强调的主体是京津地区,再结合材料第一句强调的是国产片,此题可迅速拿下。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2题,考生如能关注到“但却”,就知道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正确答案迅速搞定。
2018新课标卷Ⅰ第28题考生如能读出“清政府却无所作为”中的转折性词语“却”,可知题干材料强调的主体是“清政府”,正确答案“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即刻搞定。
  2. 化简题干意思
弄清题干材料意思后,还需要将题干意思化简成一句简单的陈述句、或一个逻辑推理或若干关键词等,然后带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意思去看四个选项,往往正确答案脱口而出。
2019年新课标卷Ⅲ第24题,考生如能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孝”“悌”(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说孝悌),这些思想产生的相关制度渊源——宗法制,秒杀!
2019年新课标卷Ⅱ第25题关于汉初被统治者青睐的两大思想——道家、儒家学说都吸收了其他家思想的主要原因,可将其化简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秒杀!

2019年新课标卷Ⅱ第29题,题干材料可化简为“各界联合会发表宣言称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正确答案各界团体“爱国觉悟得到提高”则快速选出。

2018年新课标卷Ⅱ第24题,如考生能将题干材料包含的逻辑关系搞清楚,并将其化简成“汤网开一面(仁德)→诸侯拥护→灭夏建商”,正确答案“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秒杀!
2018新课标卷Ⅱ第25题如能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句——“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距此最近的“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正确答案迅速拿下。
2018新课标卷Ⅰ第26题,如能将其化简成“雇工可随时更换雇主”,正确答案“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迅速拿下。
2018年新课标卷Ⅰ第32题将题目化简为“梭伦认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据此可知梭伦具有人文精神的正确答案秒杀。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3题可将表格材料化简为“随着时间推移,工人的平均收入与国民平均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正确答案“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立刻选出。
2017年新课标卷Ⅲ第34题,题干材料化简为“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目的是”,距离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最近的选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秒杀!
3.快速判定选项正误的方法思路
看过我公众号推送的解答选择题方法思路的同学都知道,我讲的判定选项正误的六种基本方式是非常便捷非常实用的方法。下边我以近年高考真题为例说明这六种基本方式的高效实用。
(1)题干意思。前边我讲了弄清楚题干意思是做好选择题最主要的依据,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正确答案一定是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不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一定是错误的。
(2)基础知识。凡是不符合基础知识选项,基本上都是错的。高中文科学生是大众历史学习者,命题人不可能命制一道和中学历史课本某个基础知识相悖的史学最前沿研究成果,来考查中学生对此的判断。
(3)逻辑推理。有两种情况,一是题干材料本身包含逻辑推理,正确选项往往就包含这个逻辑推理,那么不包含这个逻辑推理的选项往往是错误的;二是题干材料与正确选项构成的逻辑推理非常的顺畅,但凡做出的选择与题干材料构成的逻辑推理,解释起来很生硬、不顺畅,这个选择往往就是错误的。
(4)政治原理。唯物史观经常要用的原理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人民群众实力前进的主要推动力量等,在判定选项正时非常具有实用价值,事半功倍。如国家出台的一项政策很陌生,可直接将其化简成对生产关系调整,与生产力发展相关的选项往往就是正确答案。
(5)方法原则。我讲的解答选择题六大基本原则中的绝对化原则、主体一致原则、全面原则、过程反映趋势原则等,在判定选项正误过程中非常高效实用。选项中含有绝对化意思的,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可视为错误项,直接排除;正确选项的主体与题干材料的主体或重心必须是一致的,不一致的可直接排除;题干材料是两层或三层并列史实,能全面反映题干材料意思的选项是正确答案,只反映题干材料部分意思的选项往往是错误项;题干材料呈现的是一个事情从一个时间节点到另一个时间节点的发展过程,正确选项往往呈现的是该事情的发展趋势,没有呈现事情发展趋势的选项往往是错误项。
(6)基本常识。从2015年开始,选择题难度明显降低,尤其是最近三年的新课标卷试题,其中有些选择题的选项,我们用基本常识就可将其迅速判定:凡是不符合基本常识的选项,往往就是错误项;正确选项不仅符合常识,更是符合基础知识和题干意思。
2016年新课标卷Ⅰ第25题,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描述的六个成年人在地里集体干活的场景,这是一个静态画面,不可能反映出“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的动态发展趋势,用过程反应趋势原则将其迅速排除;在中国古代,只有原始社会是土地公有制,其他时候只有土地国有制和土地私有制,故用基础知识可将“C项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迅速排除。
2018新课标卷Ⅱ第26题,武则天改制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显然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项“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项“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和D项“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可用不符合题意直接排除。
2017年新课标卷Ⅱ第26题,北方人从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到唐中期饮茶之风非常盛行,A项“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开始”太绝对,且无法和题干材料构成一个符合逻辑的推理,可迅速排除;B项“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题干材料的主题是“饮茶”,非“饮食”,主体不一致,排除;D项“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可迅速排除。
2016年新课标卷Ⅰ第26题,宋太祖“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而闷闷不乐,可以推知,A项“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符合逻辑推理与题意,属于正确选项;而B项“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全部”太绝对,排除;C项“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可用不符合题意与基本常识(如果有矛盾,可直接换史官)排除;D项“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用常识直接排除,君主如果做的是好事,哪个不喜欢史书对此真实记载?
2018年新课标卷Ⅱ第27题,D项昆曲“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与题干材料“被誉为'官腔’、'雅乐’和'盛世元音’的昆曲'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符合逻辑推理,是为正确选项;而A项“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项“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和C项“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均无法与题干材料构成顺畅的符合逻辑的历史解释,均予以排除。
2018新课标卷Ⅱ第28题,洋务运动时期,地方督抚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建议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与D项“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构成一对符合逻辑和史实的推理,是为正确答案;而A项“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可用不符合题意速排;B项“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可用不符合题意与基础知识(甲午战争后逐渐解体)迅速排除;C项“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可用不符合题意排除。
2016年新课标卷Ⅱ第29题,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水稻产量增加米价便宜,链接土地革命内容,可知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调整生产关系→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根据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稻粮食产量增加,米价便宜,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迅速做出正确选择,而B项“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和D项“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可用唯物史观的内外因的政治原理迅速排除;C项“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不符合基础知识,那时中共的只要精力是努力在农村站稳脚跟;且“政府”指向不明,到底是国民政府,还是中共在根据地建立的政府,但事实上,中共在根据地建立的政府是在1931年冬,也与题干材料的时间不吻合,故排除。
2018年新课标卷Ⅱ第31题,1956年漫画《两把尺》,根据漫画所配文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可知,女性是主体,用主体一致原则,迅速判定B项“女性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正确答案,而A项“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不符合题意;C项“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不符合基础知识;D项“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太绝对,故三项均可迅速排除。
2019年新课标卷Ⅰ第32题,古代雅典的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并进行最终判决,A项“法律服从民众意愿”,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只是说陪审法庭要对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及其常设机构议事会做出的决议、法令进行最终审核,并没有体现“法律服从民众意愿”。主体不一致,陪审法庭是司法与监察机构,并非法律制定机构。C项“全体公民参与政治”,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将的主体是陪审法庭,并非公民大会和议事会。另外全体公民参与政治指的是公民大会,议事会只有前三等级的公民方可参与。“全体公民参与政治”只能与公民大会有关系,与议事会没有任何关系。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全体公民参与政治的信息,加之“全体”太绝对,经常参加雅典民主政治只占雅典公民总数的很少一部分,大约只有五分之一。故错误。D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体不一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重在讲“平等”,而题干材料说的是雅典“民主”发展的情况。不符合题意,题意讲的是陪审法庭权力——对国家做高权力作出的决议进行审核,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任何关系。故错误。
最后,我们以2019年两道难度比较大的试题的深度解析来结束我们今天考场的秒杀绝技。
(2019年新课标卷Ⅰ·3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方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
一,题干材料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现代化快车道”,另一个是“难辞其咎”。这里的“其”指的是西葡,从逻辑上看,西葡的“咎”是造成拉美没有驶入现代化快车道的主要原因。我们重点就是要考虑西葡的“咎”指的是什么。
二,根据正确答案来看,目前的教材没有涉及西葡将本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移植到拉美地区,只有最新的试教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有较详细的讲述,但问题是许多人根本就没有最新的教材,那怎么办?只能结合现有的基础知识合理推导。
三,根据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可知,西葡支持新航路开辟一个重要原因是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美洲等地掠夺的金银没有转化为推动社会转型的资本,就是因为西葡是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因素基本没有,掠夺的金银主要用于王室的挥霍。所以,西葡将本国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移植到拉美殖民地,这些非现代化的因素对拉美影响深远。尽管后来拉美赢得了民族独立,但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所以,这些西葡移植的这些非现代化因素,就是造成拉美长期落后,没有驶入现代化快车道的主要因素。如果将同样是殖民地的北美与拉美,做个对比,不难发现,双方在独立后发展差异很大,最主要的就是宗主国移植到殖民地的制度不同。用唯物史观解释就是,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对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影响最大。综上,符合题意的只有D项。
四,关于选项,AC两个选项,北美和拉美,作为欧洲殖民地,都遭受了奴役掠夺和进行大量的移民的事情,没有什么差异,不足以构成两块殖民地独立后发展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故错误。B项,“最”太绝对,另外从逻辑上也说不通,建立殖民地早,和两块殖民地独立后发展差异大,即是否走上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没有什么关系,故错误。
(2019年新课标卷Ⅱ·33)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A.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B.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
C.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
D.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
【解析】本题考查了法国大革命的史实,具体来说,考查的是对启蒙运动指导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规模很大的历史解释。本题我采用两种方式解读,一是最简单的解读,如果能抓住题干材料中逻辑关系“启蒙思想的指导下à法国大革命规模大”,可以说秒杀此题,符合启蒙思想内容的只有D项。二是采用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的方式解读,解读如下:
规模很大说明参与的群众基础非常广泛,那就要看四个选项所述内容,哪个对法国民众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哪个选项就是对题干的合理解释。我们首先来看A项“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从遣词造句来看,这是法国大革命的结果,从逻辑学原理来看,多种原因可以单独导致同一个结果,但同一结果未必能推导出一个特定的原因。如北美独立战争的结果也是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结果),但北美独立战争的规模并没有法国大革命那样波澜壮阔(原因)。故A项解释不通,属于错误项。B项,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与法国大革命规模大没有必然联系,也就是民众广泛参与与大革命以暴力为主要方式,构不成一个必然的逻辑推理关系,故错误。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合力要求推动的,但采取的生产关系变革方式确实以改革的形式进行的,并非暴力革命呀。再如五四运动,群众基础非常的广泛,最终推动社会变革(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决绝在合约上签字,撤销三个亲日派职务)并非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方式。故B项错误。C项,“根除了”太绝对,直接排除;另外也不符合史实,1804年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就是军事独裁;后来,1814年拿破仑军事独裁政权被反法同盟推翻后,在欧洲封建刺刀保护下,波旁王朝复辟,这又是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
最后,解释一下D项,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民众最需要的就是民主、自由和平等,而这些恰好是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启蒙运动在理性主义指导下,找到了压抑人性和阻碍社会进步的根子——两个坏思想(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及在这两个坏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封建君主专制体制;这种体制下,必然形成压抑人性的坏制度,具体到法国,那就是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启蒙运动标志人文主义的成熟,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是找到压抑人性和阻碍社会进步的根子,而是在“破”的基础上的“立”,即提出了保障人性的制度设计,也就是为人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王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实现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启蒙运动的这些主张在法国得到广泛传播,大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法国民众的觉醒,因此才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社会基础非常的广泛,规模非常大。只有D项叙述揭示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也只有D项能解释得通法国大会革命规模之大的原因,故是正确答案。
结合启蒙运动可知,卢梭是法国启蒙云中的激进者,对法国大革命影响最大,他最主要的思想之一就是关于对平等解读,他认为解决社会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实现政治权利和义务平等,为此还写了比一本书《论人类不平等起源和基础》,他竭力倡导以革命暴力的方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法国大革命规模宏大,与卢梭大力宣传的对平等的追求分不开。故从这个角度来解释,D项也是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有必要再啰嗦几句,专制体制下,最大的弊端就是权力的不平等,所以最能吸引广大民众参与推动社会变革的就是以平等为首要目标。中国古代所谓的农民起义无不如此,秦朝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北宋王小波李顺的“均贫富”、明末李自成的“均田免粮”、近代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等等无不以朴素的平等为口号,这样站在高处振臂一挥,才会产生云集响应的号召力。所以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参与群众基础非常广泛,规模很大,就是以启蒙运动大力宣扬的追求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