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硬的时代,更需要温柔地活着
周六从摄影棚加班回家的路上,在传媒大学附近,路遇一场交通事故。
十字路口,一辆电动车瘫倒在一辆小轿车旁边,无助而孱弱。
我幸运地避过了最惨烈的一幕,我也不能够知道,这场事故究竟的严重性。
抬起头,是秋天北京绝美的夕阳。
中国尊傲然挺立,定格住这座城市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只是,我终究无法心平气和去欣赏这一天中最迷人的时刻。
我不得不想到,几天前发生在小区门口的那起事故。
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口角,一辆轿车司机撞伤三位居民然后逃逸。
我不知道后来这个肇事司机有没有被绳之以法,我也不清楚那受难的人伤情几何。
整件事情让我最感到悲哀的是,一个人情绪失控的阈值,能够如此之低。
都是有头有脸的成年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的时候,处理手段可以如此拙劣而荒唐。
这样的事情绝非少数。
前段时间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上海两个学生家长清晨校园门口约架,导致一个进局子一个挨刀子的事件,如出一辙。
我们生活在一个七零八碎的世界里,可惜的是,我们好似总没有充足的时间缝缝补补。
所以常常会慌不择路,会叫嚣失控,会急不可耐,会不由自主地表露出最消极的面容。
我们好似永久做不到有话好好说,遇到不公不忿,动手再说,管它结果非死即伤,非得出了心头一口恶气才算完。
十几年经受的教育一瞬间摧枯拉朽,更别提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仁义礼智信”了。
社会看似进步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足不出户,吃喝拉撒都不在话下。
但人们的一部分顽劣而稚拙的本能,总会见缝插针地趁虚而入。
这不得不叫人觉着灰心失望。
一寸光阴一寸金,
多数人的时间是铝合金
究竟是什么让这些五大三粗的成年人如此“幼稚化、情绪化、动物化”呢?
是“没时间”、“没耐心”。
没时间和耐心心平气和地沟通、条分缕析地讲道理、设身处地地绸缪。
然而有时间和耐心对着手机屏幕望眼欲穿、浏览着看似五光十色其实空无一物的资讯流连忘返。
总以为这种看似野蛮的方式“快准狠”,单刀直入、雷霆万钧。
然而人们往往过分高估了自己的威仪、过分低估了对方的心胸。
嚣张气焰未能压住对方,反而火上浇油,让局面一发不可收拾。
最后自己将自己逼上梁山,再也无法体面收场。
不得体面还是好的,最不堪的便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走上了不归路。
事实上,许多矛盾、许多问题,本不至于弄得如此伤筋动骨,只是人过分地在事件本身积压了太多情绪成本,以至于到最后覆水难收。
这当然不是某一个人的顽疾,这是整个社会弥漫着莫名躁动烦郁气氛的缩影。
每个人都显得无比急功近利,每个人都不愿意在他人身上投入太多的时间。
好像慢下来就做不好任何事。
好像速度才是一切的圭臬,好像每个人的时间真的就鹤立鸡群的昂贵。
事实上真的是如此吗?
不见得。
一寸光阴一寸金,多数人的时间是铝合金。
那些所谓的没时间讲道理、没时间打磨产品质量、没时间恋爱的说法,究其本质,真的只是没有时间的问题吗?
未必。
那些成天将自己装点得光鲜亮丽、把自己打造成忙碌不休的职场强人们,真的名副其实吗?
还是只是故作姿态,强撑门面?
现代人仿佛越来越需要各种巧立名目作为自己行走江湖的遮羞布。
最终渴望掩饰的,不过是本质上的肤浅、麻木,与脆弱。
Change the world,
even just a little bit
如果有时候我故作沧桑地表现出消极厌世,那是因为我常常猝不及防地与人性的种种粗陋不期而遇。
如果每个人都愿意多给对方一点点耐心、一点点同理心、一点点慈悲感、一点点善意,这个社会的戾气会否减少一点点?
答案是肯定的。
一个人固然无法像哥白尼、牛顿,或者说得近一点——美国历史上第二位最高法院女大法官金斯伯格那样撼动整个世界,但一个人可以从改变自己开始,进而影响到局部小环境,最后这种正向的气场必然会辐射到更大的范围。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乔布斯,也没必要,但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更加文明、理性、有担当的自己,这真的是一个人能够给予这个世界相当美好的馈赠。
看《使女的故事》第一季结局的时候,我不得不为面对即将被众人处死的使女,拿起石头,往地下扔的琼而感到肃然起敬。
当你即将与之对峙的,是一整个邪恶势力、一个缜密狂暴的组织、一张张面露凶光与死亡气息的面庞,敢于站出来say “No”,需要的是无边的勇气与强大的意志。
这种勇气与意志或许源于爱,或许源于恨,尽管这两种情感常常彼此交融、难舍难分,但无论是哪一种,最终的指向是一致的。
那就是对一个更和谐、更平等、更温暖、更明媚的世界示好与苦心追寻。
那个世界有千万种可能性,有千百种颜色。
但绝不是一个女性只是“长着两条腿的子宫”的世界,不是一个喜欢同性属于“性别的叛徒”的世界、不是一个动辄被挖眼珠被乱石打死的世界……
但想要让这种渴望与理想变为现实,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这种努力,我在琼身上,在那个因为表示质疑而被荷枪兵士打落牙齿的使女、在一个个追随着琼的使女身上,都看到了。
像琼在结尾说的——
Change the world, even just a little bit.
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同样,曙光乍现的时候,每一丝光束都必要且值得被歌颂。
诚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作品当中建构的是一个艺术化的社会,但这种社会图景真的纯属虚拟、纯属子虚乌有吗?
我们都知道不是的。
它也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无数风险和隐患当中的一种。
而且或许并不比某一场淹没一座岛屿的海啸、某一次吞没一座城市的火山喷发、某一次让全世界为之手足无措的瘟疫要来得遥远。
然而我们到底不至于面对像琼那般水深火热的境遇。
我们还不至于因为一句错话、一个不得体的举动、读一本《花花公子》杂志而被武力惩罚。
也即是说,我们的改变成本,其实极低,然而所达到的效果,却令人欣慰无比。
好好说话,好好做事
无论是工作经验还是日常生活经验,都让我越来越认同一句话——
有时候,慢即是快。
想想因为求快而匆忙收拾行李、奔赴飞机场,结果忘记带重要的合同或者证件,且不得不返回或者取消行程;
想想因为在重要会议上求快而遗漏了重要的细节,被人怀疑不自信、不专业;
想想因为在每一次事故发生时为了求快而冲动造成的误会与摩擦。
短时间内看似投入了更多的时间成本,其实如果将因为快而导致的损失与消耗进行对比的话,慢,是更加理智而宝贵的方法。
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活着,我们更需要让时间更矜贵;
在一个坚硬的时代活着,我们更需要用温柔武装自己;
在一个人潮汹涌的时代活着,我们更需要重视个体的力量。
哪怕生命到头来依然是悲观,甚至是荒诞的,但还是固执地希望留下多一丝温暖。
就当做是一种微型的英雄主义,就当做是一种执着的一厢情愿。
好好说话,好好做事,好好待人。
这个世界,总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