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川什川(2)古梨园的旅游之眼

红颜长作对,白首永成双。祖先留给后人的美好祝愿,至今还如日月之辉,照耀着我们的前行之路。金城魏氏第三世,后来因什川人多地狭,不得不分为山五房与川五房。坤公之后红颜常作对迁居今榆中县园子乡魏家台,后代部分移居山东、甘肃临洮、永靖、武威等地。乾公之后白首永成双则稳居什川,成为皋兰大姓。部分人口迁居靖远、白银等地。

魏园是姓氏文化和黄河生态文化的传播地

走过600年峥嵘岁月,历经明、清、民国至新中国4个朝代,金城魏氏人口大量增加,至今仍是什川镇的主要人口。走进什川每户人家,几乎都与魏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姓人家中,姑舅娘姨,娘娘侄女为魏姓者,多不胜数。因为同姓人口聚集密度太高,很早以前,什川地区就有魏姓不通婚的约定俗成规矩。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即使三代之后的近亲,结婚者几乎没有一例。先辈对人口质量问题,早有清醒的认识,并制定了科学的族规。
2012年,继李氏文化研究会之后,甘肃第二家从事姓氏文化研究的民间组织一一兰州市魏氏文化研究会成立。寻根问祖,修谱理脉,宗族历史文化研究,古梨园保护,挖掘整理姓氏文化和黄河人文生态文化成为研究会的主要工作。同时,研究会实体建筑,一座四合式仿古建筑群一一魏园在什川砂坡坪建成。魏园坐东向西,面朝什川万亩梨园,背依巍巍青山隐隐碧水。走进魏园,不仅能看到十思堂内魏贵、魏坤、魏乾的高大塑像,了解金城魏氏文化,你还会看到一座什川古梨园人文生态博物馆,什川古梨园沉淀数百载的古法种植文化,在这里有详尽的展示。天把式、云梯、刮树皮、堆砂防虫、弾花儿等,都会让人领略古梨园生态文明和古法种植“高田”的非凡智慧。

什川古梨园人文生态博物馆

十多年来,许多兰州人多次到什川,每次来都是在梨树下喝茶打牌坐上一天,就打道回府了。对什川古梨园的生态文明、古法种植天把式技术等本土文化知之甚少。魏园内的什川古梨园人文生态博物馆建成后,成为什川历史文化的传播地,为游客打开了一扇了解什川景区文化的窗户,人们从这里可以详细了解古梨园最有魅力的古法种植文化,了解什川世界级农业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
我经常在想,兰州黄河之畔的古梨园,被人们誉为植物活化石,那么这伟大的生态奇迹是何人创造?金城魏氏肯定是其中主要的力量之一。还有陶姓、王姓、李姓等历代他姓人民,对古梨园建设做出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正是祖祖辈辈什川先民600多年代代接力,持之以恒,为古梨树倾注了毕生心血,才成就了今天的什川古梨园。
2019年1月1日起,《兰州市什川古梨园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什川古梨园保护步入法制化轨道,古梨园滥建乱砍、弃耕现象得到扼制。

2020年,什川古梨园保护中心尝试用无人机为梨园施肥、防虫。并对梨园内倾斜梨树进行支撑、扶助。

2021年,什川古梨园开始步入巿场化运作模式。盐什公路的开通,大型停车场的修建,30辆旅游电瓶车的配套,景区管理系统的建设,都在为什川古梨园景区旅游提质升级。同时,在整理挖掘梨园文化、书籍出版方面,相关工作也在进行中。人们欣喜的看到,有利于古梨园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多,而文化才是什川古梨园景区长远发展最有力的支撑。

天上看什川半岛如大地之眼     魏著新摄影

乘飞机鸟瞰什川,梨花半岛就像是造物主在大地上天造地设的一只眼睛。而在祖祖辈辈什川人心目中,什川被誉为“天心地胆”,陇上江南,梨韵水乡。看那一衣带水的黄河将什川环抱其中,恰似如玉带缠腰,风姿焕然......

找到什川旅游之眼,才能让蒙尘已久的什川古梨园焕发光彩。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褪变来自于内在。带着对创造古梨园先辈的崇敬之心,实实在在为古梨树着想,为梨园真正的保护者果农着想,和古梨树站在一起,呵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生态遗产,大美什川定会勃兴,什川4A级旅游景区才会成为真正的人间福地,世外桃源!

2021年的梨花正花蕾初绽,欢迎来自四海的嘉宾。

绿色环保的梨园小“巴士”

魏园内的巨幅牌匾

画家笔下的什川古梨树

近期热读
1
什川什川(1)梨园聚宝盆 大梦初醒时
2
什川赏梨花,古梨园十大景点不得不看(上)
3
什川赏梨花,古梨园十大景点不能不看(下)
4
古梨树的榆树兄弟
5
梨花笑了!兰州什川古梨园景区开启市场化运作模式 每日预约4万人
6
桑园峡里 青山遇怪石
7
什川梨花本周末盛开!较往年时间提前
8
古梨树的榆树兄弟
“写留言”
跟老魏进行互动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