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成才的90后篆刻者:匠人匠心,永远都不会过时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稳定和不稳定的工作区别,只有有没有钱的区别……不解决赚钱能力的问题,去哪都不稳定。”——是标准的90后之间流行的“励志毒鸡汤语录”,虽说得有些过激,未免没有道理。
但我由此想到的却是,在这个随时随地可以与身边的人“一较高下”的年代,有多少人真的满意自己的工作呢?大家难免会相互对比,比薪资、比福利、比工作量、比稳定程度……却鲜有人想过自己所做的工作对自己的意义。
事实上,在不造成经济问题的前提下,最好的工作永远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借用时下流行的毒鸡汤语录架构,表述起来就是: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好和不好的工作区别,只有喜欢跟厌恶的区别……不找到实现自己价值的人生追求,做什么都难以有真正的满足感。
上周采访了一位金石篆刻手艺人,他叫孔令文。身为90后的他,在毕业后毅然选择了自己自幼喜好的篆刻作为事业。从一开始旁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到现在经过不懈努力拿下诸多奖项后获得越来越多的肯定与认可——对于他而言,这无疑是一份“最好的工作”。
● 孔令文先生
孔令文与传统手艺结缘于他的童年时光。因为爷爷是一位竹篾匠人,所以孔令文自幼就有机会在老匠人的身边看着他们劳作。一根根成竹要成材,需要经过测量、锯断、劈裁、蒸煮、造型、火烤、钻眼等一道道工序,全都是纯手工完成。
匠人们的巧手与细心,对待工序的一丝不苟,业精于勤的指导教训……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过程的耳濡目染,使他心中埋下了一颗对传统手艺向往的种子。
● 孔先生作品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最向往的事情,从来都不是无中生有的。有时候是幼时的一段经历,有时候是成长过程中的偶然所遇,更多的是长大后不断地尝试新事物,并探索自己的喜好与追求而得来。
当我问起孔令文最得意的作品是什么时,他给我看了一个章——一个小孩子都会做的橡皮章。
● 孔令文做的橡皮章
这确实是一个小孩子做的橡皮章,这个小孩子,是13岁时的孔令文。他用橡皮刻出自己人生中第一枚姓名章之后,得到了老师和亲人们的肯定。对这个13岁的少年来说,这是极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
年少时的这段经历对孔令文来说太重要了,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用自己的双手进行创造的巨大成就与乐趣。很多时候,几句衷心的赞美就能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轨迹,甚至成就一个人。
年少的孔令文就此迷上了篆刻,也迷上了篆刻这门中国传统技艺背后庞大的中华文化体系。尽管之后由于痴迷文学艺术,严重偏科的孔令文与自己理想的高中失之交臂,故而选择了入读省艺校。读了五年声乐表演专业的他,毕业后始终还是放不下自己心心念念的篆刻爱好。
● 工作中的孔令文
毕业后,自幼埋藏在心底的种子萌芽破土了。身边的亲友固然还是希望刚毕业的他能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像“正常人”一样去上班谋生的。但孔令文固执地选择重拾刻刀,要在喜爱的领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这个时代,敢做梦的人太少了,而能够付诸行动全力圆梦的人更少。
● 日复一日地雕刻 是“磨心”的过程
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技艺,金石篆刻本身就是一件极难掌握的技术。它既考验着篆刻者的刀上功夫,又关系到篆刻者的书法功力,甚至篆刻者本人的传统文化学术修养也要运用、体现其中。
对于非科班出身的业余爱好者而言,金石篆刻本身需要的这种种文化基础已成门槛。但爱好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做好篆刻活,孔令文案头常备各种专业书籍,日夜研读;又买来种种书法拓本,临帖苦练书法;手中的刻刀更是几乎无一日放下,吃饭睡觉都在琢磨着怎么把印章刻得更好。
● 印集:孔空朱迹,钤印:孔氏
几年下来,皇天不负有心人,孔令文也得到了自己的努力应有的回报。他的篆刻作品入选了万印楼当代国际篆刻精英展,而“额外收获”还有日夜习练的作品也入展了安徽省第十四届书法新人新作展。
在逐梦的过程中,自己对于篆刻的热爱固然是最大的原动力,小时候看着爷爷这些老匠人们一丝不苟踏踏实实的匠作态度,也是孔令文一生的榜样。
● 孔令文制作的连珠印
具有十足中国特色的这门传统工艺,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窍门或者秘诀。它需要的,只是篆刻者日复一日的重复练习,直到书法韵味十足,下刀流畅有力,方能算是入门。
谈到如何刻好一个印章,孔令文也是十分实在地回答我:“万事都是业精于勤的。”我想这正是我们传统的匠人匠心体现:用沉稳、踏实的千万次练习,换来一点一滴的功力渐长。
● 孔令文作品
在这个十足浮躁的年代,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坚持着爱好,传承着技艺,又享受着这一切给自己带来的修养提升、性格渐好的益处,实在难得。
其实不管是书画、篆刻,还是各种手作艺术,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始终是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并勇敢地奔向它。还有更重要也更难得的是,一直坚持下去做好它。
毕竟,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遇上一个自己“本命”的喜好,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呐。
● 还在工作台上未完成的 《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