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皴法系列 | 范宽的雨点皴

范宽(950—1032),宋代绘画大师,又名中正,字中立,汉族,陕西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性疏野,嗜酒好道。擅画山水,为山水画“北宋三大家”之一。

雪山萧寺图 北宋 范宽

初学荆浩,后学李成,再后感悟“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造化”,遂隐居终南、太华,对景造意,写山真骨,自成一家。其画峰峦浑厚端庄,气势壮阔伟岸,令人有雄奇险峻之感。用笔强健有力,皴多雨点、豆瓣、钉头,山顶好作密林,常于水边置大石巨岩,屋宇笼染黑色。作雪景亦妙。

雪山楼阁图 北宋 范宽

范宽不仅是驰名当代的绘画大师,画作在汴京与洛阳间获得极高好评,自宋朝开始,就是画家们学习和摹仿的对象,北宋后期的李唐好学范宽,其后又有南宋马远及夏圭等人学习李唐,使得整个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几乎系出范宽一脉,此后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浙派的戴进、清朝的「金陵画派」,以至近代的黄宾虹等历代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宋《宣和画谱》收录有范宽画作58件,著名书画家米芾也在其《画史》中记载见过真迹30件。

雪山萧寺图(局部)北宋 范宽

——绘画风格——

范宽善画山水,他重视写生,常居山林之间,危从终日,早晚观察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景色,虽风寒月认错,也不停止。宋人论他的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构图继承荆浩“云中山顶,四面峻厚”传统。用笔雄劲而浑厚,笔力鼎健。

匡庐图 五代 荆浩

范宽善用黑沉沉的浓厚的墨韵,厚实而滋润。但晚年用墨过多,土石不分,势虽雄杰,然深暗如暮液晦暝。其皴法,一般称之为“雨点皴”,下笔均直,形如稻谷,也有称为“芝麻皴”的。画屋字先用界画铁线,然后以墨色笼染,后人叫他铁层。

群峰雪霁 北宋  范宽

雨点皴为点皴法之一,点皴法是山水画中的众多皴法之一,主要为点划结合的笔法运用,在皴笔时要求下笔如凿,凿痕遍布山石。点笔时要有聚有散,墨色有浓有淡,虚实相间。点皴适宜表现山石林木,近可用点皴表现树丛,远可用点皴以示苔藓或灌木丛。

雨点皴也按山石的阴阳向背加皴,以表示石纹和土壤,可以先简略勾出轮廓,然后以略带中锋、粗而且短的笔法,从石缝中皴出,散布在石上,宜一面取势,注意明暗不可平展,也不宜多擦。

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突出的特征是:雄强浑厚,数重花老,深沉健壮,面很有重量感,线如铁条,被如铁钉,山如铁铸,用墨反复汽染。苍苍茫茫,表现出北方山水面的“雄奇”面貌。范宽这种由师古人到师造化再到师心,既在传统的基础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学习创作方法,为后来的中国山水面创作莫定了模式。范宽的“师心”是建立在“师造化”的基础

上,每一次对前一阶段的否定,也是对前一阶段的维承和发展,最后终归于心。

溪山行旅图(局部) 北宋 范宽

范宽藏款处 这是鉴别这幅真迹的决定性因素

可见,范宽作通常不是临时去自然中捕捉形象,而是有感于自然造化,任其“心象”自然流露,是自然精神的物化。《圣朝名画评》称其“神品,宋有天下,为山水者,惟中立与成称绝,至今无及者。”董其昌誉为“宋画第一'并非过带之辞。如果范宽没有对传统和自然长期的体验和感情,就不会创作出像《溪山行旅图》这样千古不柄的作品。

溪山行旅图(局部) 北宋 范宽

除以上外,范宽还善画雪景,是其一大创造,被誉为“画山画骨更画魂”。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雪景寒林图 北宋 范宽

《雪景寒林图》,此图画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势。笔墨浓重润泽,皱擦多与泻染,屑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细密的雨点皱于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表现出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此图历来受到广泛重视。清代收藏家安岐称其为“华原生平杰作”。

雪景寒林图(局部) 北宋 范宽

因此在范宽有限的传世作品中尤其难得。名款“臣范宽制”四字,隐于前景树斡中,因年久字迹漫漶不易辨认,关于此图是否为范宽之作,近年在绘画史家间尚有不同看法,但说它是宋画中代表范宽画派的重要作品,则是大家公认的。据收传印记,可知历经清梁清标,安岐鉴藏,乾隆时入内府,1860年英法联军掠圆明园时曾流落民间。本图以三拼绢大立幅图写北方冬日雪后山林气象。画上群山重重壁立,气势苍茫,深谷危径,枯木寒柯,隐现寺观,山麓水边密林数重,后有村居屋舍,一人张门而望。全画布置严整有序,笔墨质朴厚重。画家用“抢笔”笔法,密点攒簇,并参以短条子的笔道,来刻画北方山石的质感,使画面浑厚滋润,沉着典雅。

仿范宽溪山行旅图卷(局部) 清 王翚

通过欣赏范宽的作品,我们明白在山水画创作中,皴法处理还要与整幅画所要表现的意境相结合,要赋皴法以生命。从造型艺术的角度考虑,我们在创作实践中运用皴法,还要能充分表现山水内容的自然情趣和笔墨情趣,这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两点,皴法就失去了生命。那还谈什么艺术呢?

— End —

本文作者:致文堂苍然

(0)

相关推荐

  • 第14画丨范宽《溪山行旅图》:笔墨的雕塑

    画卷欣赏 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绢本水墨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集文稿 中国山水画由五代发展到北宋是一个高峰,名家辈出,如前面我介绍过的荆浩,董源.巨然,他们与前代画风相比,完全脱离了古拙 ...

  • 大师 | 用更多的细节,展现范宽式的山水画

    中国独立的山水画概念始于五代时期,而真正崛起却是在北宋.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位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从他的作品中感受那些精于细节的自然之美. 范宽 范宽,北宋画家,又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今陕西铜川) ...

  • 中国绘画纵横导览|同属“北方流派” 范宽和李成为何被称为“一文一武”

    中国的山水画主要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北宋南北两大山水画派中的李成.范宽.董源以不同 ...

  • 北派山水画代表——“写山真骨、与山传神” 范宽(宋)- 绘画合集大赏

    一.画家范宽--人物介绍 范宽(约950-1027),北宋人,名中正,字中立.范宽生卒年月不详,据画史记载,他生于五代末,陕西华原(今耀县)人.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北宋山水 ...

  • 山石皴法系列 | 郭熙的卷云皴

    蒋勋的中国美术史<早春图> 郭熙的<早春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轴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绢本,水墨.画左署款"早春,壬子郭熙笔",作于神宗 ...

  • 山石皴法系列 | 米氏的米点皴

    春山瑞松图 北宋 米芾 米友仁(1086-1165),米芾之长子,世称"小米".字 元晖,晚年号懒拙老人,官至敷文阁直学士.因受其父米 芾的影响,米友仁从小便在绘画方面展现了卓越的 ...

  • 山石皴法系列 | 王蒙与解索皴

    在元代, 中国的山水画有着显著的提高. 特别是"元四家"的出现使中国山水画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中以繁密风格著称的王蒙更是促进了元代美术的发展. 惠麓小隐图元 王蒙 王蒙, ...

  • 山石皴法系列 | 斧劈皴

    唐李思训所创之勾听方法,笔线遭劲,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皱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唐代的青绿山水多勾所而少破染.南宋的山水画家以斧劈披用于水墨山水,加重了披染,出 ...

  • 山石皴法系列 | 折带皴

    折带皴作为云林的山水画标志之一形成于世,与云林本人高深的艺术修养是分不开的.他在师传统的道路上融入师造化的所得而自成一路,并没有简单的套用传统,而是与其对自然的审美感受结合起来进而创造出与太湖山石相融 ...

  • 山石皴法系列 | 荷叶皴

    荷叶皴常用来表现坚硬的石质山峰经自然剥蚀出现的裂纹.荷叶皴的显著特点是外轮廓一柔一刚,常用来表现江南土质山脉经雨水冲刷后的肌理效果,刚劲的则可于表现北方的高山峻峰. 山水册-画册 清 弘仁 一.荷叶皴 ...

  • 山石皴法系列 | 披麻皴

    皴法,是表现山石.树干等物象结构.纹理.质感.体面及向背关系的重要形式手段.尤其是描绘山石,皴法一向被视为法之大端.皴法名目繁多.面目各异,具有较强的形式感和特殊的审美效应.这里仅谈一谈"北 ...

  • 米小鹿山水高清课徒稿:树法、山石皴法、乱石头叠泉画法

    安排这节课 想讲讲树石云水中的水 专栏 山水技法精讲专栏-从入门到精通 作者:米小鹿画画 ¥49 178人已购 查看 说说乱石叠泉:因水口之处岩石破碎不整,乱石集聚,水流,或漫石涌翻或从石隙处穿过,时 ...

  • 国画教学:23幅高清山石皴法课稿,直接收藏!太难得了

    折带皴石法,元倪云林多为之 折带皴法 小斧劈法 大斧劈法 折带加斧劈法,亦可称马牙皴 马牙钉头皴法 披麻皴法 长披麻皴法 短披麻皴法 雨点豆瓣皴法 拖泥带水皴 米点皴法 乱麻兼牛毛皴 乱柴皴法 骷髅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