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改余姓蒙古族之沈边长官司与泸定桥的历史

  沈边土司,是嘉绒十八土司之一。

  《四川通志》载:"沈边土司长官司余尚昀,原籍江西吉水县人,其先祖余锡伯于前明,从征来川,授土千户,世袭土职。国朝顺治九年,余期援投诚改名永忠,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余明奇授职,颁给印信号纸,住牧沈边(泸定沈村)。”

  今天四川泸定县兴隆乡沈村,居住着近两千人的余姓蒙古族。他们的《余氏历代家谱》记载了本族历史渊源及历代事迹。余氏蒙古族于明初进入康巴西藏,明清两朝,敕封“沈边土司长官司”。

  从元世祖忽必烈到明太祖洪武不足百年,成吉思汗的子孙们便开始隐姓埋名,来到当年忽必烈南征渡河的古镇沈村。铁木健后人为了躲避朱元璋反抗起义领导的红巾军追杀,兄妹几人隐姓改名分散于西南各地,迫不得已易鐵改姓为余。意寓为我还是我,我本不变,余下、遗留下的后代子孙。

  余姓土司始祖名铁木健,第十婿女改余姓,名“锡伯”。

  沈边,意为沈黎郡边陲。沈边土司长官司即沈村土司,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授百户起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改土归流”止,从余伯锡至余应玺,沈边土司经明清两朝,历时542年,前后共20任土司。

  (按其余氏土司家谱记载,沈边土司长官司余氏家族共传二十代。其各代名为:一代余伯昔,二代余毕泽,三代余恩山,四代余长寿,五代余初宝,六代余景禄,七代余结宝,八代余福宝,九代余永忠,十代余从国,十一代余期援,十二代余明奇,十三代余世统,十四代余显仁,十五代余洪泽,十六代余国瑞,十七代人科尚祥,十八代余铭华,十九代余志祥,二十代余启麟。余氏土司从首封沈边土司长官司至末代为二十代,从清代授封至末代,只传了九代。清光绪末年,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开始在“川边”推行“改土归流”,即改土司管辖为流官管辖。宣统三年(1911年)沈边土司长官司被追缴长官司印信、号纸,降为平民。)泸定档案馆、县志、地志、国家博物馆都有相关史料、文献、文物保存记载。

          土司制度亦称“土官制度”、“以夷治夷”。唐宋时期由中央王朝委任当地首领为府、州、县的文职土官,元朝加强了军事统治,设置宣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司等武职土官。明末清初土司制度开始走向衰落,直至改土归流而废除。

          沈村与成吉思汗的子孙特有缘。《康熙御碑》记,元世祖忽必烈亲率大军从茫茫的草原出发,沿着山高谷深的大渡河谷南下,将长河西、鱼通、宁远三个土官合并为“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划归色巫绒管理,辖河东碉门(天全)、黎州(汉源)、冷碛、沈村、叉道、岩州(岚安)等地泸定”。

          《余氏历代家谱》:“我祖铁木建,系元成宗皇帝铁木耳之二弟也,封两平王,食邑湖广麻城。”而《打箭炉志略》、《泸定县乡土志》均记述余氏为江西吉安府人,和《族谱》开篇所载“食色湖广麻城”—说不符。余氏祖籍应以家谱为准,即湖广麻城(今湖北省麻城县境)。

          明洪武二年(1639年)余伯锡随明军攻入康区后,即以“随征沈边地方,把隘御寇,勤劳有功”,受封为“沈边百户”。专家考证“沈边者,沈黎郡之边鄙也。今汉源县为汉沈黎郡,隋唐以来为黎州,沈村为黎州边激故曰'沈边’,沈读音应为chen(沉),惟今淆读为姓沈之(shen),称其地曰沈村。”

          顺治九年,余期援投诚清廷改名永忠,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余氏第十二世祖余明奇授封为沈边土司长官司职,颁给印信号纸,历朝历代沈边余氏土司都能顺应朝廷,服从征调,多次受王朝嘉奖,清乾隆年间两次皇帝用兵金川,沈边都奉调出兵在泸定,康定设卡护后,屡受皇帝赞赏。

          康巴是合称,历史上处在汉藏过渡地带,原“西康省”辖制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称为“康”;西藏昌都地区、青海玉树、云南迪庆州则为“巴”。

          泸定县位于康区东部,地扼川藏交通咽喉,较早就辟有东西走向的商道。史料载“川康间之交通,分为两道,北自雅州经碉门(天全)、岚州、瓦斯沟入打箭炉,有时亦自岚州渡烹坝,由大冈入炉,曰雅州路。南自汉源逾飞越岭经化林坪、沈村、咱威、磨西面、雅加埂,为黎州路。中间唯自瓦角渡紫牛,为自南路斜合北路之小道。”

          黎州路因沈村是这条商道上的主要渡口,故又称沈村路,是川藏之间最早的商道,汉代就已开辟。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为打通西南夷,开拓边境,置沈黎郡,郡治治所设沈村,时称筰都。

          南宋时,开碉门(今天全)为主要茶马市场,贸易道路改由康定经瓦斯沟、天全至雅安,雅州路开始兴起,沈村商道开始衰退。

  乾嘉《清溪县志》载“泸定地名,屡曰沈村,而不及冷债也。自龙巴铺突兴,道改,而后沈村市集移,土司废,而后沈村寂也。”余氏蒙古族成为“沈边土司长官司”后,控制了沈村商道,履职尽责疏通和管理汉藏贸易。使这条川康传统商道繁盛状态延续到同治、光绪年间。

  余氏土司居住在大渡河天险,征战边关,为历代封建王朝,"安康治藏"立下大功,余明奇曾于康熙四十四年参加并主持修建"泸定桥",这是沟通内藏的大举,是至今为中外一大名胜。

          沈边土司长官司参加清政府主持修筑泸定桥。泸定桥建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成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沈边第十二任土司余明奇组织人力物力参与其中。来往客商纷集于一桥,泸定桥成为川藏交通的要街,是至今为中外一大名胜。中华民国西康 刘文辉曾经为泸定桥作铭:“有流汤汤,古之泸水,有梁言言,今之通轨”。

          沈边土司长官司历时542年任上的业绩如下:“流通诸商茶道”;“勤劳裕国通税”;“带兵随师征剿,勤劳无懊”;协助中央王朝平定康区等地的变乱,安定地方秩序,民族团结。

一、六安余学铭

(0)

相关推荐

  • 骑行320第三季,第九天

    2016年7月15日 Day9,麻江佰利同和酒店->福泉市马场坪镇->贵定县->龙里县佰利大酒店,105km 从麻江到龙里有二条路,一条走309省道转某乡道,小李后来从都匀去龙里走的 ...

  • 【姓氏研究】余村余氏史考

    余村余氏史考 据露源余村<余氏宗谱>之<余氏宗谱源流序>. 余氏出自秦山余之后,以王父字为氏,姓则自三代以来,其为名世也远矣,皎然翘然,天下莫不知有余氏也.传至秦汉,裂而复合, ...

  • 我的川藏线骑行。十一,泸定

    翻过二郎山,就进入了由六江流域所组成的大横断山区,可以说六江流域包含了整个康巴西藏,但六江流域的文化内涵又远远超出了"康巴文化"的范畴,族群的迁移.文化的分化与融合,在横断山的大走 ...

  • 质疑《蒙古族皇室后裔铁改余姓总谱》总纂余德连十二问(转载)

    如果不是西南余氏,很可能没有看到过封面如下图的<蒙古族皇室后裔铁改余姓总谱>. 另33页附图均附文末 该谱于2008年印发,在序.大事记.编后语.编后记等处记载:1997年成立铁改余返本归 ...

  • 热心族人余德全分析揭秘铁改余氏家族族谱

    大元王朝,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太祖铁木真),1206年统一蒙古国辉煌起,经八代人苦心经营,最终由盛到衰,至1368年惠宗帝(元顺帝)举家北遁,元大都(今北京)陷落后土崩瓦解,败退回到蒙古草原,结束了蒙 ...

  • 由神话中构建,历史上的铁改余现象

    中国奇渥温.铁改余蒙古族大统谱初稿(转自东方民族网) 文章内容: 要说铁改余氏,我们先以我国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余泽鸿谈起.余泽鸿(1903.2-1935.12),四川省长宁县梅硐镇人,1921年秋考 ...

  • 沾益铁改余氏家族志谱 [全1册]

    姓氏:余堂号:暂无相关信息编修:余廷达,余廷伟编修时间:2017-11-27页数: 207浏览:9624散居地:云南省沾益县, 及曲靖市等地.始祖:余汉秦,余奉秦,余起鹤,余起朝,余起鹏,余国玺,余国 ...

  • 探寻贵州毕节余姓蒙古族

    探寻贵州毕节余姓蒙古族 众所周知,聚居在北方的蒙古族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鲜为人知的是,在贵州也聚居着近三万蒙古族居民,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毕节地区的大方县.经过多年发展,聚居在毕节地区的蒙古族支系 ...

  • 铁改余氏族谱揭秘

    大元王朝,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太祖铁木真),1206年统一蒙古国辉煌起,经八代人苦心经营,最终由盛到衰,至1368年惠宗帝(元顺帝)举家北遁,元大都陷落后土崩瓦解,败退回到蒙古草原,结束了蒙古族人对中 ...

  • 华夏文明的边缘族群一一“铁改余”在羌、汉、蒙古之间

    华夏文明的边缘族群一一"铁改余"在羌.汉.蒙古之间 "铁改余"是分布在中国的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南.广西等六省市,总人数有130多万的一个庞大族群.至迟在 ...

  • 余氏家谱考,铁改余是成吉思汗之后裔?

    余氏家谱考,铁改余是成吉思汗之后裔? 2004年5月,四川犍为县76岁老汉余海奎称:他和住在余家湾的20来户人家是铁木真的后代,他们这个家族从14世纪中期开始已在此居住了600多年.那时,我才知道,原 ...

  • 华夏文明的边缘族群一一“铁改余”在藏、彝、羌、汉、蒙古之间。

    成吉思汗语录: [不要想有人保护你,不要指望有人能帮助你,不要乞求有人替你主持公道,只有学会了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 提示: 此文系作者站在第三方立场的观点,虽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但并不能代表铁改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