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线下读书会第八期辑录---《好好思考》
这本书分成五部分,其目录是:
第一章引言
l我们最熟悉的决策方式
l这个时代最厉害的决策方式
l打破学科间的壁垒
第二章多元思维模型:终身学习者的利器
l构建深度思考力的底层逻辑
l什么是多元思维模型
l多元思维模型建立认知竞争力的底层逻辑
l多元思维模型解决问题的四个层次
l超越答案寻找更底层的思维模型
第三章学习掌握思维模型的实战方法
l通过读书寻找思维模型的三个方法
l工作中学习思维模型的核心方法
l掌握思维模型的实战方法:超一流学习法
第四章如何建立多元思维模型知识体系
l为什么要具备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l哪些领域的知识是人人都应该学习的
l如何搭建高效的多元思维模型知识系统
l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桥梁——看到相似性
l支撑跨学科知识体系的骨架——结构化思维
第五章综合运用多元思维模型解决复杂问题
l多元思维模型综合应用之降维攻击
l多元思维模型综合应用之变换尺度
l多元思维模型综合应用之聚焦关键
总结
附录:与多元思维模型相关的学习资源
致谢 [1]
下面辑录这次参与者的分享:
第一章引言
l我们最熟悉的决策方式
l这个时代最厉害的决策方式
l打破学科间的壁垒
音频:
文字:
分享部分:
按我的理解书中讲述到的思维模型最早是由查理·芒格提出的。
书中开始时暂且认为
思维模型就是我们每个人做决策思考问题时的“思维模板”,哪怕这个模板你自己并没有意识到。
比如,做生意的商人,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如何利益交换;而一个律师,遇到问题时想到的往往是如何理性地讲道理;如果是一个艺术家遇到问题,恐怕首先需要的是情绪宣泄。
这说明不同的人在思考问题时,由于人生阅历、受教育情况的不同,会用不同的思考工具。我们人生的绝大多数决策,都是在这些无形却重要的思维模板下做出的。这些思维模板,本质上就是一个个思维模型。
对查理·芒格而言,所有能够持续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都可以称为思维模型。
对我们而言,只有那些在遇到问题时能真正用到的策略,才是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型。否则,记住了很多思维模型,却不知道能解决什么问题,就是舍本逐末。
作为思维模板的思维模型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或许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的abc理论可以解释。
abc理论认为,我们对外界问题(a)会做出何种反应(c),本质上不取决于我们遇到的问题(a),而是取决于我们的信念、看法和解释(b)。
比如,两人一起上班时,迎面碰到领导,但对方没有和他们打招呼。其中一个人会想:“领导可能没看到我。”而另一个人会想:“领导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对同一个现象,由于我们有不同的解释方式,所以接下来其对我们的影响也完全不同。
尽管abc理论最早是用于解释人产生不同情绪的原因,即我们的情绪不是源自事情本身,而是源自对事情的看法,但这个逻辑用于解决问题也类似:
大多数时候,我们遇到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个问题真的无解或很困难,而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有问题。
由于我们做的一切决策,都与我们已有的信念、观点和解释方式密切相关,所以,我们所拥有的思维模型就成为影响我们各种行为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说,
如果我们能够用基于原理和规律的思维模型替换旧的基于个人有限经验的思维模型,就等于在给我们的认知系统更新换代,升级了最好的发动机。
综上所述,思维模型就是使我们做出大多数决策的无形却重要的思维模板,受到我们的人生阅历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思维模型的本质就是所有能够持续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
答问交流:
对于极个人化的问题如何用思维模型解决?
构建思维模型不仅仅用于常规问题解决,这种方法甚至可以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
对于个人化的问题,可能会觉得是只有自己才会发生的问题,但人类的物质世界是很广泛的,当发现自身面对的问题时,应反思自己,但也应去寻找科学的规律性与共鸣性;
个人化的问题与常规问题的区别可能是能够找到的理论事实与科学规律更有限一些,可以通过构建多个思维模型更加细化的去解决。
2. 结合自身实际,用思维模型解决问题的经验?
当与父母发生争吵时,
会先冷静下来,反思自己,想想父母对自己的好,尽量包容父母;
如果是原则性的看法不同可以冷静下来交流。
3. 如何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型?
可以将通过发散的思维得到的许多看法观点,然后进行总结来构建思维模型
4. 如何看待思维模型形成了惯性思维?
思维模型对于形成惯性思维,是有双面性的:
思维模型可能会导致惯性思维而限制我们的思考;
也可能会使我们更快速的解决问题;
也可能会为我们提供一个不常见的思考维度,就是你明知道这个思维模型不是用于解决自身问题,但形成的惯性思维可能会产生创新。
总之,需要根据自身的经验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整体感受:
通过读书分享活动让我能够静下心来看书思考,
并了解到一些平常的学习中并未涉及到的问题:比如思维模型的概念与构建应用等,
也给我创造了交流思考的机会,使我受益匪浅。
---------------------------
第二位
音频:
文字:
我认为思维模型强调的不是学习某个具体知识,而是某个事件、现象、问题背后的原理或规律。
其过程是从具体事件中抽象出普遍的规律,是一个反思和总结的过程。
就如同整理错题时,会在题目旁边写出做题的逻辑和运用的公式,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一道题目掌握其背后的考察的所有知识点和思维方式,以便于举一反三。
书中写道“用有效的决策原理来提升有限的经验”,在我的理解中,每个人的时间和经历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去经历和感受这世间万物,但我们可以从有限的经历中提炼解决问题、面对困难的原理和方法,这样当我们面对以后未知却熟悉的问题时能更快更有效地解决。
如何构建思维模型?
有两种方法,
一是积累经验型学习,
二是深度思考型学习。
关于积累经验型学习,举个例子,一个女生总是加班,在入职两年后升职了。别人也许认为她是因为加班才升职,但别人只看到她加班却没看到她加班时在干什么。
她并不是无效率的加班,而是在加班的过程中不断面对新挑战,积累了人脉,开拓了新业务。她不断接受新的挑战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试错得越多,反馈也就越多,就能更好的找到不同事情有效的解决方案。
总结积累经验型学习,其流程就是遇到问题,尝试解决,反馈提升,找到最有效的方法。
而深度思考型与之不同的是,它强调一开始不是去做而是去思考,
思考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从本质出发找到相似问题的规律,利用已存在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以上的观点都比较偏向理论,而我认为如果想运用于实践中,就
不断的问“为什么?”。
以砍价举例,某个物品400元,你从40元开始砍价,在经验技巧上,这叫从脚脖子上砍。
而当你问问什么要从如此抵的价格砍价时,就出现方法流程即谈判的方法论。
继续问为什么有这样一种方法论,就可以找到学科原理即锚定效应。
如若继续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效应,就可以从哲学的视角即人性的弱点角度进行分析。
最后,我想将书上的一句话分享给大家,也勉励我自己,
“学习的初级阶段往往是关注具体问题的答案,
而学习更高级的阶段关注的是形成答案的思路。
思考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问答部分:
1,在反思和归纳思维模型时,会不会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或者错误归因问题?如何把握这种边界以确定自己的归纳是正确的?
答:你从一件事情中提炼出的原理和方法,当然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归因,比如你的成功不是来源于你的实力而是来源于你的运气。
但思维模型强调的是能够持续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里所说的持续就代表着它不是从一件事提炼出来的也不止解决一件事情,而在反复运用的过程中,你就可从多个事情的结果分析你的思维模型是否合适,自己的归纳是否正确。
2.在不断追问问什么的时候,会不会因为发散性思维而距离本质的问题越来越远?
答:发散性思维是思考在水平面上的扩展,而追问为什么的过程是思考深度的加深,而且我认为思考问题本就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深入,发散性的思维也许更能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运用模型解决问题会不会产生思维定式,对具体问题无法具体对待,会不会导致解决问题不够高效?
答:思维模型是有限的,但我们运用于实际问题中却可进行调整。与其说产生思维定式,其作用更多的是在你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给你开拓思路。
4,如何优化思维模型?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运用思维模型也会得到反馈,即可通过这些反馈来优化思维模型。
同时当我们学习到更多学科的知识时,也对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可对思维模型进行优化。
感悟:
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能静下来读一本书的机会很少。
这次读书交流会给了我这个宝贵的机会,我十分珍惜。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与其关注某个具体问题的答案不如关注其思考过程。
在与大家沟通交流时,我们的思想在碰撞中擦出火花,我也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受益匪浅。
--------------------------
第二章无人分享
-------------------------
第三章学习掌握思维模型的实战方法
l通过读书寻找思维模型的三个方法
l工作中学习思维模型的核心方法
l掌握思维模型的实战方法:超一流学习法
两位同学阅读这一章后,进行了分享
第一位:
音频:
文字:
查理·芒格认为,一个人一生应当掌握上百个思维模型——这还是在说狭义的学科原理层面的思维模型。如果按照我们广义思维模型的定义,人一生应该掌握和用到的思维模型何止上百个,很可能会有数百个之多。
而且,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不同的阶段,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需要掌握的思维模型也有不少差异,那我们该如何快速找到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呢?
读书与工作。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接下来从生活中最常见的两个学习渠道入手:
通过读书寻找思维模型的三个方法
读书是性价比最高的学习方式,前提是我们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查字典法——快速发现有效的经验策略和方法论
读书常见的问题是:读了后面,忘了前面,别说发现书中的思维模型了,就是隔一段时间想要回忆起书中的内容,都不容易。
很多人把这问题归咎于自己记忆力不好,或者书太厚记不住。其实,这只是问题的表象。你看过《新华字典》吧?为什么这么厚的书你没有读完过,却不觉得书太厚或者自己记忆力不好呢?
这是因为我们认为字典是拿来“用”的,而不是“读”的,我们只需要遇到问题查找解决方案即可,不需要把所有的内容都看完。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要在书中找到思维模型,也不需要把一本书看完,而是可以把书当作“字典”,遇到问题去查找相关的思维模型即可。这样既没有阅读压力,效率也很高。
人们在读书的时候,通常追求的是阅读获得启发的快感。我们希望阅读的脑高潮,一个接一个。可是这样读书有一个问题:读得是很爽,可读完了,啥都没记住,反而充满了失落感。其实掌握知识的关键在思考、练习有价值的解决策略,“点不在多,会用则灵”。
换句话说,从阅读改变自己的角度来讲:快感不重要,改变才重要。
我的理解,该部分讲的就是让我们高效的读书,高效的学习,我们要避免无用的,过于浪费时间的一些盲目低头学习,可以称之为死记硬背吧。像作者说的一年半时间录了上百本书,正是用了这种思维(新华字典)才会如此的高效。
还有一种是是关键词法,关键词可以加强我们的记忆,每一种学习都有其关键词。将这些关键词进行连接,建立我们的整体模型,这是很重要的。
有同学让我举个例子,我举了个土地资源学的,要先知道是由什么组成的,然后进行分类分级,随后进行调查,进行生产潜力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利用的例子。
在工作中,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长处都是一些小细节体现出来的,比如跟别人对接的时候,记笔记的时候,都可以很好的去学习,别人的小细节,感受一下别人的思维模式。
今天的收获很大,对以后的学习工作思维模型的建立都有很好的帮助。
第二位
音频:
文字:
一.个人分享
首先我想讲一下,就是工作中学习思维模型的核心方法,
工作中快速进步的一个关键就是要把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的思维模式,那这个隐性知识,刚才在同学讲的时候也提到了,
那其实隐性知识是什么呢?
就是一种没有被表述的知识,就比如说我们在做事情当中积累的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些经验,
那我们如何把它变成显性化的知识呢?
那其实就是要需要借助我们记笔记这样一个过程,就俗话说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虽然说这句话放在这里有点欠妥当,但其实本质是差不多的,就是我们需要通过,借助笔记去记录,去加工,才能让我们所需要的东西,真正的内化于我们自己的心里。
那好好思考,这本书里面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记笔记的一个方法,那就是五星笔记法,
记笔记的目的不是说我们要记录别人的想法或者是观点,而是我们要通过借鉴别人的思想和做法,然后来改进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寻找解决问题更加有效果的一个策略,从而更好地构建我们的这个思维模式,那五星笔记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一个方法,
那什么是五星笔记法呢?
它主要包括了五个问题,因为他正好是五个角嘛,一个角包含了一个问题,那它的一个原理就是别人说出来的东西,记下来还是别人的东西,所以说我们要通过五星笔记法的这种方式去对别人说出来的东西进行一个二次的加工,让他真正的内化于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
那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需要预判,对方要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内容值得讨论,值得我们加工,值得我们去思考。
那第二个就是我们要记录对方讲解的逻辑是什么,因为就是推理逻辑的这个过程往往比我们去获得它的具体结论是更加重要的,因为这个过程我们是在思考,我们也在推测别人的思考过程。
那么第三个点就是在这次讨论当中,我自己有一个什么样的疑问和启发。我联想到了哪些相关的一些经验?
这样呢,就是通过这些灵光一现的这些点我们记录下来,这就是我们的思考点,我们就可以花时间去加工和分析。
那么第四个点就是对方的做法,想法或者给我的启发点,可以提炼为哪些有效的策略,这个地方有效策略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模型。
我们就可以通过把我们获得的这些新的点和自己过去所学习的这些东西联系起来,然后用新的东西去解释这个道理,这样的话更能深刻的理解我们想到的这个启发点,那也就是可以更加加深我们这个思考的过程。
那第五个部分就是就是在这次讨论当中给我的启发是什么,哪些可以立刻变成下一步的行动?我应该怎样如何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里面,
启发肯定不能只停留在想法和大脑中,更要变成实际行动,要真正的放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所以说,以上就是这五星笔记法的一个核心内容。
那么就是这个五星笔记法,它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帮助的时候,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一定的一些经验,他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如果说我们真的要掌握,就像刚刚说的如何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型一样,还是需要大量的练习的,
所以说我们就可以通过,平常的会议或者培训,或者演讲,或者讨论这几个过程,通过这个五星提问的方式去思考我们的研究问题,然后通过五个步骤,算是给我们的一个练习,也算是让我们去掌握这个方法,这个知识。
那掌握这个思维模型的,另外一个实战的方法是超一流学习法,
那超一流是指的是在生活中提炼和运用思维模型的三个核心环节,超一流分别是各自代表的一个环节,
那第一个就是超。什么是超?
超就是超级人脉到思维模型,是指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先从超级人脉找答案,提炼思维模型。
第二个环节就是所指的一也就是对的思维模型进行举一反三。
那第三个就是流,也就是要把我们掌握的思维模型训练成我们的一种直觉反应那。
其中其实最需要我们去思考的就是第一个,也就是超:如何从超级人脉到思维模型?
这本书给我们介绍了两种寻找超级人脉的方法,
第一种是我们主动寻找,
第二种是我们被动寻找。
那主动寻找这种模式,就是我们自己去找超级人脉,
那被动寻找自然就是超级人脉来寻找我们。
主动模式的核心,就是我们要利用比较优势,那什么是比较优势?
就是,比如说我在这件事情上做的不如另一个人好。但是我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的时候,我就可以把这件事情交给另一个人,这对我和另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他可以拥有这件事情去做,我可以拥有对我来说更重要的事情去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比较优势。
和超级人脉建立合作也是一样的,只要我们能够找准自己相对超级人脉的比较优势,我们就是有可能获得贵人相助的。
那当然,这个比较优势,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比较,他更是一个二者之间的一种合作,一种共赢的一个方式。
另外就是我们所说的被动模式,那被动模式就是指我们可以在日常的生活圈子中植入很多的所谓的超级节点,也就是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找到超级节点的效率和质量就很不一样,那如果说想要做好被动模式的寻找超级人脉,那就需要我们加入高质量的环境关系网,
那这个环境关系网指的是什么呢?
就是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其实本质就是加入了不同的网络,拥有不同的机会。当我们在高质量的环境下的时候,我们就更容易遇到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超级人脉,环境并不决定我们的努力程度,但环境肯定会加倍放大,我们的努力的效果,
所以说我们要学会选择高价值的网络,那其实最基础的网络无非就是四个环境,
城市
工作
家庭和
圈子。
所以从这四个网络来说,我们加入好的群体接近超级人脉比我们自己努力是更加重要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也更容易获得更高质量的人脉和更好的思维方式,从更多的有效策略,从而我们可以提炼出更加有效的一个思维模型,这就是我分享的。
二.问答交流
1,这个五星笔记法我曾经看到过,听你一讲的话也觉得有所收获,超一流学习法也非常的不错,但是他那个流的话,训练成直觉反应的话,我知道有这种叫做刻意训练,
除了这种刻意练习外,他还提出了什么其他的方式吗?怎么让这种他不是讲怎么把它给内化成这种流的这种方式啊,就是怎么变成直觉反应,这点的话,不知道他是不是有论述。
对于这个流,这本书里面给我们介绍的就是说,让我们通过模式识别,就是我们所说的这个直觉反应的一个核心。
那这个模式识别其实就是一个重复熟悉,没有其他的方式方法,因为我们如果说想把一件事情,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了解到了解的话,除了我们的就是深度熟悉,我们足够去重复这件事情做的多了,我们自然而然就可以让它变成我们的一种直觉。
就比如说我们开车一样,你第一次上车的时候你肯定是你是心惊胆战的,你不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你不知道遇到这种突发情况你该怎么做,但是当你就是足够熟悉的时候,你就不需要去思考,你本能的就会出现这种直觉反应。
2.我想问一下,就是如果自己对这件事情不适合,然后把他让给其他人的时候,会不会就是失去了自己的那个核心竞争力?我觉得他好像更适用于团队的合作中,就是比如说你擅长去做什么,然后分工,但是如果你不擅长你就让给别人做的话,我也觉得可能有点不太好。
那这个问题并不是说我不适合这个这件事情,所以我把它交给别人去做,而是说,相对于这件事情而言,我同时遇到了另外一件对我来说更加重要的事情,更适合我的事情,那对于前一件事情而言,无论这个人的能力比我好还是比我不好,对于我而言,我找到了一个更加适合我,对我而言更加重要的事情,那我就可以把这件事情让给别人去做,这样既是一种共赢,也提高了效率,然后,同时也达到了我和另外那个人的一个自我满足感自我获得感,其实是一个共赢的一个状态,并没有说是一种逃避,因为他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从这个时候同时摆在两件事情放在我面前。
3.那么刚才讲到一个环境的一个重要性,那么万一我们处于一个非常不好的环境,身边没有优秀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学习的,那么这个这种方法情况下怎么办?
其实这个事情的话就是说,可能我们身边的就是我们现实环境当中找不到这种十分优秀的人,但是由于我们现在科技非常发达,网络也非常迅速,就是我们可以通过,就是线上的各种方式阅览新闻也好,或者说通过各种论坛,或者说各种交际的平台也好,去认识去接触一些我们所需要的了解的,寻找这种所说的超级人脉,这其实也是一种方法。
4.我想问,人脉之间也好,如果一个人结果就不喜欢,然后只能一个人,可能怎么办?
我的理解是,就算这个人再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他总归是要与人打交道的,
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肯定不可能说我自己做完了就结束了,特别是像我们所说的就是这里所说的思考,肯定是基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和我们工作的,那我的生活不是我自己一个人过,我的工作也不是我自己一个人做,我肯定是会和别人有一些工作上的交流和交集的,那这个时候其实就是我们在接触不同的人去建立这个超级人脉的这样一个过程,
他并不是说我为了去寻找而去寻找,可能在我不经意之间我就去主动地搭建了这个超级人脉的关系。
5.对于我个人来说的话,我是不太认同人脉跟环境这两点,因为在我的认知里,内在是比外在是更重要的。
内在和外在确实都对人有同样的影响,那我刚刚所分享的,只是单纯的对于书中所提到的外在的这两点,一个是人脉,一个是环境,
那内在其实和外在它是可以说是处于一个同样地位的,我如果说我自己是一个内在非常贫瘠的一个人,那就算我身边所处的环境非常的优秀,非常高质量,那别人也不愿意和我交流,也不愿意和我搭建这个超级人脉,那其实对我来说并不能达到我想要的这样一种结果。
三.心得体会
这次分享让我颇有收获,确实在构建思维模型方面有所学习,甚至对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的处理方式和解决方法也有一些新的理解和体会。
------------------------
第四章如何建立多元思维模型知识体系
l为什么要具备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l哪些领域的知识是人人都应该学习的
l如何搭建高效的多元思维模型知识系统
l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桥梁——看到相似性
l支撑跨学科知识体系的骨架——结构化思维
音频:
主要针对的是如何搭建高效的多元思维模型知识系统
-------------------------
第五章综合运用多元思维模型解决复杂问题
l多元思维模型综合应用之降维攻击
l多元思维模型综合应用之变换尺度
l多元思维模型综合应用之聚焦关键
音频:
文字:
这一章让我印象最深,可供后续生活,工作中进一步应用的三点:
1,强调不同的维度思考,不要纠缠于出现问题的同一维度
给出了心理学家罗伯特.迪尔茨解决问题的六维度,我颇为受用
李世民打天下的时候,思考竞争对手是否会西进,不从战略,从其个人的喜好的维度进行分析,而坚持不回撤,给我很深的印象。
一方面李世民他们赌对了,做出了正确的预测;另一方面,看到了其竞争对手囿于自己的喜恶,而不能从大局出发,颇为惋惜。
2,不同的尺度进行思考
养成至少从三种尺度进行思考的习惯:
长期
中期
短期
美团在前团大战中获胜的故事也让我记忆犹新。
短期内看来正确的事情,长期看来不一定正确。
多少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3,抓住系统的关键,作者给出的自己遵循的五原则:
3.1.战略学:趋势判断(变换尺度思考)
看这件事未来是否有较长期发展的可能。
3.2.心理学:内驱力原则
如果需要自己经常投入精力时,问自己内心是否热爱和认可。不喜欢的事情,很难长期坚持。
3.3.系统学:寻找系统的关键解(提升认知)
长期来看,竞争优势的原动力来自认知。因此,要思考投入的事情能否增进自己对一些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3.4.经济学:边际成本/复利效应
边际成本是否能够不断降低,或者收益可以有复利增长的效应。也就是说,我们有没有可能做一件事做得越多,成本越低;或者成本不变,但收益不断增长。本质上是分析判断这件事情收益是否有非线性增长的可能。
3.5.正面黑天鹅(非线性后果)
黑天鹅是美国金融投资者塔勒布提出的概念,是指我们生活中发生概率很小,但一旦发生,对我们生活有很大影响的事情。而正面黑天鹅,是指一旦发生对我们有积极影响的事情。
这给我很深的印象,可供我思考,决策进行参考。
----------------------
这一次有位同学读错了书,但内容与《好好思考》颇有联系,她分享的是《跃迁》这本书的第四部分:
音频:
文字:
1、自己的分享
我看的是《跃迁》这本书的第四部分,破局思维,
首先用一个减肥的例子来引入,一般人减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少吃,但其实这并不会让你变瘦,还会让你陷入一个循环,因为总会有一天你会忍不住去吃一些高热量的东西,这就会让你变胖,那么我们如何打破这个局面,就是从这个局里跳脱出来,找到一个新的有效的解决方法。
减肥只是我们人生中一个简单的循环,还有很多类似的循环,有正循环有负循环,比如每天的忙碌就是一个负循环,越忙越乱,越乱越忙,那怎么打破这个循环,
最好的方式是先停下来,控制住混乱场面,然后引入资源思考、学习和规划,建立起另一个正循环来抵消负循环。
其实短期感受和长期收益总是相悖的。
正循环的学习、健康、投入、习惯刚开始都感觉很累,并不舒服,而负循环的开头——忙带来的充实感、疯狂投入的安全感、工作狂的成就感,短期感受都很好。
所以人们往往为了不改变而改变。
但如果是一位好的破局者往往他们都知道:
当一个体验短期很爽的时候,你往往要警惕:长远的损失是什么?
而当这个体验短期痛苦的时候,你也需要自我激励:长远的收益会是什么?
搭建正循环系统,破坏负循环系统,切断自毁线路。
这是打破这个局面最有效的方法。
然后就到了下一个问题,
如果偏离了人生的最终目标应该怎么办?
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多层系统,在不同阶段做偏离直线的运动有时候会更好,所以说最后的成功路径是一条折线或曲线。
有些规定不一定效率最高,却是达成目标的最简单的方式。可能在以前大家都会被告诉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梦想后再全力投入,
现在对迷茫的人,可能会说如果实在不知道要干吗,不如投身热门行业,参与大城市的竞争,并且让自己获胜,让自己赚钱。
这虽然是人生的弯路,但是至少不会停滞不前。在大城市或热门行业,你有机会遇到最大挑战,积累最多资源,看到最多可能性,在过程中你的梦想也许就会慢慢浮现,然后你就会有能力和经济实力去实现梦想。
否则即使有一天你发现了自己的梦想,却没有什么能力,也没有什么积蓄,那样比不知道梦想还惨。如果暂时不知道梦想,那就先练好能力。
所以你发现里自己的目标远了,就不妨调整一下,从另一个方向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也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
2、答问的交流
因为我读错了文章,所以是最后一个分享的,然后也没有问答环节,只有最后的讨论环节,也算是一个放松的环节,就是讨论到底应该怎样有效地减肥?
对这个问题吧,众说纷纭,那最大众的、所有人都在说的就是少吃多动,可是又没什么人能一直坚持运动,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想要在短时间内减肥因该怎么办,我的想法就是现在有很多明星都是能快速增肥和减肥的,里面也有很多原因吧,
第一个就是他们有专业的减肥计划,比如吃低蛋白碳水的食物,然后就是多运动,
第二个就是外界的一些言论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毕竟大众对明星身材的要求真的很严格。所以说影响减肥的因素也有很多。
3、整体的感受
这次也算是我的一次特别的经历的吧,虽然这次还是有点遗憾因为我读错书了,但是听了大家的分享之后也是收获颇丰,
这次主要就是围绕思维模型来探讨的,像什么是思维模型,怎么建立思维模型,思维模型的应用等等,然后每一个部分结束之后大家就会简单提问一下和讨论一下,我觉得这种形式挺好的,
总体来说,还是有很大收获,希望还有下一次。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