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追求个体的“德高”是不够的
师德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话题,也是全社会聚焦教育的一个焦点,正是因为这样,对于教师的师德修养,也便有了许多真知灼见,其中“德高为范”就是对教师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化的要求。教育界、社会,甚至教师自己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要求教师追求“德高”,努力做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孔子这一万世师表、千古师范就是一个道德至善的“圣人”。
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地审视教育的实际,不难发觉,不少自身道德修养无可挑剔的教师,在其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却也有一些在“教育”的旗帜下做出的侵犯学生人生权利,有违人性,有违教育本真的行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提醒我们,仅有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是不够的,教师个体的“德高”,并不能保证其实施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善的、是道德的。
在教育的现实中,在“德高”华丽表面的掩盖下的教育行为本身的“失德”,往往是不易为人们所注意的。这也就使得其对受教育者造成的伤害也就更具隐蔽性。一些勤奋却不讲教育的艺术和效率,本身极为敬业却使学生负担超重的教师,一般是不会成为学校管理者和社会批评的对象的,有时还常常成为其他教师学习的榜样,因为他们的“敬业”、“勤奋”和“奉献”。
笔者以为,这样对师德的理解是不完整的,而且在有的时候还是有害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中增加一个维度或范畴:教育行为的道德维度、伦理维度。一个真正师德高尚的教师,不但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是“高”的,而且他的教育教学的行为也应该是符合道德规范、伦理规范的,也即符合人性原则的。
道德规范、伦理规范是调整生活、调整人际交往的基本的规则。教育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生活,一种师生间的人际交往过程,课堂教学则是学生生活、交往得以发生和进行的主要场所,所以课堂教学中,课堂中的师生交往和生活必然地存在一个伦理规范的问题。以往我们所关注的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和学习、能力培养与发展的问题,至多再加上一个德育渗透的维度(道德教育),而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考虑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的伦理(教育道德)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眼界缺失!
课堂教学是生活、是人际交往,而且主要是人际交往,有人说“关系就是教育”,那么,课堂中就必然地存在伦理问题。“伦理学是生活的先决条件”(海森伯语)因此完全可以这么说:伦理学是教育教学生活的先决条件。作为教师必须关注并自觉地用伦理规范规范、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师生交往的全过程。唯有符合伦理精神的课堂和学校、教育和教学,才能更好地符合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人本化的课堂,人本化的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学必然地是符合伦理精神的。
但是,由于我们一贯对教师师德的要求中缺乏对教育行为道德标准的诉求,缺乏对教育行为自觉的伦理审视,教育行为中道德失范的情况大量存在。如在教学目标上,重知识记忆,轻学生的一般发展;教学内容上,只重视内容本身的知识价值或考试价值,而忽视其与学生主体价值和生命发展的关系;教学过程中,为知识掌握而加重学生负担,为了“教学目标”而压抑学生的人性……如此之类的行为屡见不鲜。
反思这些现象,我们常有这样的感叹:教育应该是神圣的,但教育行为未必都是神圣的;教育应该是“人”的活动,但教育中却存在着“非人”的行为。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教育教学行为的道德价值和意义的失落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教育行为中存在许多反教育的因素,难怪有人说“教育是无用的”,因为它常常是反教育的,有违人性的。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十分重视“以人为本”的当今时代,我们非常有必要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和践行伦理精神,找回教育行为的伦理意义,确保教育行为的合道德性,提高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
那么,教师如何实践教育中,特别是课堂中的伦理规范和伦理精神呢?
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伦理精神,关键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人”,实现“真”与“善”、“美”的统一,而不仅仅是关心“真”。也就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关注价值、关注人格、关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自由发展。符合伦理精神的课堂教育行为应当是具有民主、平等、对话的特征的,课堂和学校应当成为师生相互尊重的生活场所。
具体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就是要做到:
1、要热爱学生,了解和理解学生。没有热爱便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全部技巧。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热爱。只有了解并理解学生,教师的教育行为才可能是符合学生发展的,符合人性的。
2、要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1)要有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整体观念,允许学生有差异地发展,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2)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助手和协助者;(3)要有重视实践的观念,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教学要生活化,课堂要实践化;(4)要有教书育人的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课堂教学的根本。
3、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确立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改的方法是实行启发式教学,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入门向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把钥匙。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变为志趣,志趣可转化为理想,理想可以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4、正确对待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者,主要在“导”。导就是没有顶峰,没有绝对权威。课堂中的“导”就是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规律,导以能力,导以创新,导以兴趣,导以意志,导以目标,导以理想。也就是说,指导学生学习,必须从非智力因素入手,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想动向。要引起动机,激发兴趣,坚定信心,培养意志,使学生智力水平得到正常发挥。在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调节和主导作用。
5、要坚持教学与教育的统一。必须掌握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没有无教育的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功能,坚持教书育人统一的原则,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学业的一颗爱心。人类任何创造活动都具有其动力,对学习的爱,对工作、事业的爱,这种强烈的感情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许多事业辉煌的人都有一颗爱心,向着选定目标执着奋斗直到成功。爱心在人们创新思维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爱能使人们对从事的工作专心致志达到入迷程度,爱能使人的思维积极活跃,爱能激发创造力,产生自信心,爱能使人的进取顽强坚定。
6、课堂结构设计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1)既要克服教师为中心,又要避免学生为中心,建立平等互动的课堂人际交往关系;(2)既要重视知识学习,更要注意能力培养,既要重视教法,又要重视学法,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是教学的根本目的;(3)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知识的学习,生活世界的领悟,都是一个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5)既要教书,更要重视育人,成才应该先成人,成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7、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避免对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心罚”。要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寓于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应该确立有差异、和谐发展的课堂发展观。
8、确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1)在教学思想上,看是民主教学,还是主观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服务,还是学生要适应教师的需要。(2)在教学目标上,看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还是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3)在学习主动权上,看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4)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师是立足于通过"导"来解决问题,还是立足于通过"讲"来解决问题。(5)在师生地位上,看教师是主导还是主演;学生是主演还是听众(观众)。(6)在教学效果上,看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学有所得,还是只顾少数尖子,不顾中差生的达标过关。
总之,就是在学校教育中,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人”看,要尊重学生,平等地与学生交往,把学生品德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追求学生全面、和谐、有差异地发展,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真”与“善”、“美”的统一,使得学校、课堂真正地成为学生生命展开和个性成长的理想化的生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