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的二种路径与跃进

在与一线教师和一些学校的关于教育科研的交流中,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思维差异,这个差异导致了作为专职科研人员的我与一线学校的科研工作者在教育科研过程中的不同做法。这是一种很值得反思教育现象。

一线的许多教师在处理教育科研的有关问题时,常常采取的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路径。面对一个问题,首先产生的想法是,哪一种先进的、完善的理论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而一旦“发现”了一种适合理论(包括理念和观点等)时,第一个思考就是,这种教育理论如何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策略或行为要领。因此导致的便是“演绎”的科研和实践的理路,其结果是让自己的实践、学校的实践成为了专家理论,他人观点的“跑马场”“试验基地”。

这样的科研实践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和实践的方式,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因为能自觉地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根据先进的理念和理论来改进自己的行为,已经是一个自觉的研究者、一个研究型的教师了。如果有许多这样的教师,学校就已经是一所有追求、有想法的学校了。

不过,教师的工作,学校的办学从根本上讲都独特的,因此依据普适的理论去追求“普适的实践”,是无法让教师、学校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的。更无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的自由发展的。所以,从教育目的和终极意义上讲,仅有这样的思考,仅做这样的研究和实践是不够的。

我现在在参与、帮助、指导学校做教育科研课题时,已经形成的习惯性的思考路径是:从学校和教师的已有的丰富的实践中能够整理、提炼出什么样共性的、普适性的策略、方法、理念或理论,再根据这种学校实践中生成的理念和理论,进一步进行完善和理想化的逻辑推导,从而寻求进一步发展实践行为的路径和具体方法。在如此的循环中去完成课题研究,解决研究问题。

于是,在面对一线的实践时,我经常在追问的问题是,这些实践中有什么成功经验是特色化的、创新性的、有价值的做法(这里的价值要兼顾实践和认识二个方面)?这种做法的推广运用的价值何在?为了推广它,我需要怎样去梳理这经验,提炼和提升这经验的理解水平(理性化水平)?这些有特色的、有亮点的、有创新的策略和方法是否可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并形成某种体系,即怎样把这些成功的东西系统化、结构化、理论化?

这种思维的方式显然是归纳基础上的演绎,并且是以归纳为重心的研究方式。这样的研究和实践也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指导,但是它不以“先进理论”为“准则”,而是把有效的实践作为研究的基础,以实践中生成的“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南,形成了让理论从实践中生成发展,再回到实践中去的“研究循环”。

从发展的视角,学校的教育科研和改革实践,需要不断地从第一种方式向第二种方式演进、跃迁。这样教师、学校才会持续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创新成果,从而为实践发展、为理论发展都作出贡献。

但是在现实中,第一种方式向第二种方式的演进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而且即使是已经出现了第二种方式的研究和实践,也常常会因为遇到了全新的问题,理论已经前行,而实践的现实已经滞后的情况时,研究和改革又会返回到第一种方式。所以,真实的研究和改革应该是螺旋式的“演进”的,而不是直线式的“上升”的。

我认为,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需要清醒地关注这个“规律”,有意识地促进第一种方式向第二种方式的演进,当经验积累比较丰富时,要适时地、主动地追求这种“跃进”--建构属于自己的“实践理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