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老童谣】第10期║邹胜强收集27首:羞羞羞,不要脸,耗子抠你的肚鸡眼

桐梓民间“老童谣”

邹胜强 收集整理 27 首

黔北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语言和灿烂的文化。童谣就是其中一颗光灿耀目的明珠。

因为童谣多是口头流传,所以,收集童谣就应该是一件文化的大事。下面,我就我听到、看到、收集到的民间童谣作一肤浅的赏析,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虫虫拇拇飞,

飞到婆家去一大堆,

婆家见了怪,

它去吃婆家的老青菜。

[场景]长辈抱着婴幼孩子,握着孩子的小手,让食指对着食指做飞状,边做边念童谣。

这是流传在黔北一代的父母在孩子婴幼时逗孩子的一个动手游戏。其实就是给孩子一些动作的、语言的游戏,通过语言中的声韵结合动作,让孩子受到一些智力的开发。

猴儿的妈,猴儿的娘,猴儿想喝(量词,一口的意思。)咪咪尝。

 [场景]年轻少妇给婴儿喂奶,边喂奶边念童谣。   这首童谣应该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童谣了!襁褓中就能有母亲的声韵启蒙。可见家庭中母爱与教育的重要。

推磨,

扬磨,

赶燒午(注:午饭。)

渣哥(注:小孩。)不吃菜豆腐,

檐沟捡个罐来煮,

煮又煮不熟,

抱住罐罐哭,

煮又煮不耙,

抱倒罐罐抓。

[场景]:孩子装在背篓里、摇篮里或就抱着,长者把孩子前后摇晃。

这是流传在黔北大地农村的年轻父母摇晃孩子的游戏童谣。 结合推磨的劳动场景,给孩子一个带声韵的语言动作游戏场景,既让孩子在前仰后合的游戏中给孩子逗乐,又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

羞羞羞,

不要脸。

耗子(注:老鼠)抠你的肚鸡眼。

跟到别人学,

变麻雀,

麻雀窝泡屎,

拿给你回家包饺子。

[场景]孩子看着对方,双手食指在自己脸上做羞辱状,边做边念童谣。

这虽然是孩子间相互调侃和挖苦的内容,但一定程度上也还可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和增强孩子的羞耻感。

大月亮,

二月亮,

哥哥起来做木匠,

嫂嫂起来蒸糯米,

婆婆起来纳鞋底。

糯米香,

接姑娘,

打锣打鼓接姑娘。

[场景]夏日的夜晚,皓月当空,凉风习习。月光下,母亲抱着孩子,一边让孩子观察月牙,一边口里唱和着童谣。多么温馨,多么浪漫。

这是一个夜晚让幼儿观察月牙的场景。童谣的内容模拟了一个为婚礼前准备的场景,给孩子声韵的启蒙和无限的遐想。

山鹧尾巴长,

嫁给幺姑娘,

幺姑娘脚π,

嫁给螃蟹,

螃蟹脚多,

嫁给白鹤,

白鹤嘴尖,

嫁给犁弯,

犁弯弓背,

嫁给桃妹,

桃妹逃走,

嫁给茅狗(注:狐狸。)

茅狗骚臭,

嫁给幺舅,

幺舅嫌她,

嫁给田家,

田家不吃麦粑,

几壳钻(注:黔北俚语,弯曲手指敲打额头的动作)就敲死她。

这首童谣应该是给稍大一些的孩子创造的。它虚拟了一个挑三拣四的姑娘出嫁的故事,教育女孩不能要求十全十美的爱情。整首童谣列举了若干挑选的情景:“尾巴长”、“脚π”、“脚多”、“嘴尖”、“拱背”、“骚臭”、“不吃麦粑”等都是不完美的缺点,到后来却是可悲的结局。整首童谣特别富有哲理与教育意义。

包包顶顶,

梅花绣领,

大婆二婆,

开门锁钥,

钥匙不在家,

一把抓到主人家。

[场景]游戏是拉趟趟。游戏前,有一个规则:一起参加游戏的伙伴每人一个拳头,堆在一起,然后由一个庄家从上往下边念童谣边数,数到谁,谁就是拉的责任人,其余伙伴就跑。

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儿时游戏的童谣。整个游戏加上童谣,充满了童真童趣。

顶锅盖,

晒腌菜,

腌菜黄,

一把抓到咬麦羊。

[场景]游戏时,由一个伙伴伸出手掌放在上边,其余伙伴每人伸出一根食指,顶到手掌下,伸手掌的伙伴就开始念童谣,并在结束时迅速收拢手掌一抓,抓到的一个就负责找(躲猫猫的人),其余伙伴就去藏。

猫儿咪,

紧紧藏。

放猫去,

咬麦羊。

咬得到,

吃得饱;

咬不到,

饿死了。

[场景]这是儿时藏猫猫游戏的童谣。一群孩子正在玩躲猫猫游戏。一人用双手蒙着负责找猫猫的人的眼睛,嘴里念童谣。其他伙伴赶紧去隐藏。

手捻中指拇,

倒打一十五;

黄牛转个弯,

倒打一十三;

黄牛转过背,

倒打一十四;

黄牛转个角,

倒打一十六。

黄牛跨过坎,

倒打一百板 。

叽谷叽谷打两饺,

你吃鸡屎,

我吃糖。

[场景]这也是躲猫猫游戏的童谣。俩伙伴玩捻中指拇的游戏——一人把一只手的五个指头变换拢在一起,另外一只手包围着。让另一伙伴找出中指。捻到就赢,反之则输。赢的一方就打输的一方的手板。边念童谣边打。只要童谣念得顺口、合理,就可以随意打输的人。(当然这是游戏,不是真打。)

一麻金,

二麻银,

三麻花花掌,

四麻连盖(农村打菜籽、豆子的一种劳动工具)响,

五麻打输赢。

[场景]俩孩子一起玩麻鼻梁游戏,边做动作变念童谣。 这类童谣比较多:比如打“摸摸绞” 等。

哪边高?

这边高!

哪边矮?

这边矮!

哪边好翻洋剪刀?

这边好翻洋剪刀!

翻,翻,翻,

翻他个七十二变!

[场景]一群小伙伴一起,挑选其中的俩位玩“翻洋剪刀”的游戏。两人相对而立,各自伸出双手,与对方十指相扣,边做动作边念童谣。

这是一种动作游戏的童谣。

什么山?

高山。

什么高?

塔高。

什么塔?

宝塔。

什么宝?

国宝。

什么国?

我爱中华人民共和国。

[场景]几个伙伴一起玩耍,突发奇想玩文字游戏。就由两个孩子以问答对白形式 开始玩。

这是一众对白问答形式的文字游戏童谣。

巴山豆,

叶叶长,

巴三巴四去望娘。

娘又远,

路又长,

想起想起哭一场。

[场景]:出嫁在山区的姑娘日子长了,就想回娘家看望,无奈路途遥远,道路崎岖,很是艰难!似乎听到姑娘的哀怨:娘啊娘,狠心肠,怎么把我嫁这么远?怎么不心疼姑娘?

这首童谣,让我们领略到浓浓的乡愁。

麻子麻鸠鸠,

下河抓钢鳅(泥鳅),

钢鳅(泥鳅)几摆摆(ban ban )

把麻子嘿上坎。

坎上有根蛇,

把麻子嘿成几半截!

[场景]有一个生理有缺陷的麻子,下河抓泥鳅。

这首童谣诙谐有趣,生动活泼。但是,就人家的生理缺陷为题,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不可取的。

莲花白,

白又白,

解放军叔叔打美国。

你背枪,

我背炮,

背到朝鲜去打仗。

[场景]由蔬菜莲花白即景,想到了抗美援朝的战斗情景。

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孩子们最喜欢玩打仗游戏时的童谣。凸显出孩子们保家卫国的情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的儿童看了战争片后,“创作”了这样的童谣:

蒋介石,

龟儿子,

带着美国来打老子。

文革中,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受迫害,是中国最大的冤假错案。在那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孩子们口头也传唱如下的童谣:

一二三,

三二一,

贵阳来的好消息,

一个班车俩头齐,

前头坐的王光美,

后头坐的刘少奇。

当然,也有一些是乡村野外的一些雅俗共赏的童谣,有的看似还显得低级庸俗。但我们用一种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只欣赏它的声韵罢了。

新媳妇,

叉叉裤,

胯下夹个蔫萝卜。

[场景]某家接媳妇,闹新房的油子就会这样教小孩闹。虽然看似低俗,但是,可以看作是乡间的早期性教育,雅俗共赏吧。

老表;

老表。

下河洗澡,

河里螃蟹(pan   hai)

把雀雀夹到。

[场景]表兄弟在河边洗澡,小孩就会念童谣。

天公公,

落大雨,

保佑娃儿吃白米!

[场景]大雨天,孩子骑在牛背上,放声高歌!

这反映出六七十年代饥荒、人人都渴望吃饱饭的现实。

红萝卜,

咪咪甜,

看到看到就要过年.。

[场景]看到园子里红萝卜的长势,联想到红萝卜的香甜,更联想到快过年了!

这是那时代孩子们盼望过年的美好愿望。

班主席,

假积极,

背上背只烂钢笔。

老师叫他写封信,

他说没得墨水得。

[场景]这是淘气学生对班干部的讥讽。钢笔是那时代用来装点门面的标志。别着钢笔,不会写字,借口没墨水。极有讽刺意义。

如今,你只要留心一下那些跳皮筋的孩子,你同样会发现孩子们的童谣“创作”:

一根鸡毛飞上天,

天上掉下个老神仙。

神仙放个屁,

鸡毛落下地。

叮——嘣——嚓。

[场景]这是孩子们在跳皮筋时边跳边唱的童谣。

下雪了,

下雪了,

地上铺满小雪花。

小妹妹,

摔倒了,

地上一个雪娃娃。

小妹妹,

叫妈妈,

快来呀——

快来呀——

大地给我照相了,

大地给我照相了。

[场景]这是一首孩子雪中即景的童谣。生动而有趣。

金银花,

十八朵,

可怜的妈妈要卖我,

一卖卖到地主家,

地主整天都骂我。

有一天,

妈妈的钱包不见了,

东找找,

西找找,

找不到,

就算了。

[场景]这也是孩子们在跳皮筋时的即景童谣。其中有时代的穿越感:由解放前的“卖到地主家”穿越到了现实中妈妈丢失钱包的写实里。

我家住在山脚下,

妈妈叫我去买油,

打破了瓶子,

划破了手,

别人就叫我'油油’。

[场景]这首跳皮筋的童谣有了叙事诗的色彩。

……

当然,黔北大地丰富多姿的童谣不止这些。有待我们的收集与发掘。

收集感悟:当我们慢慢老去,静下心来吟咏逐渐远去的童谣,一定会梦回童年,一定会为黔北大地前人的创作和今天的发展竖起大拇指点个赞。

27首你也念过是哪几首?

end

1

收集者简介

邹胜强,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永乐小学高级教师。遵义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新蒲新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主要以教学论文、教学随笔、童谣为主。长期收集并研究民间童谣,尝试新童谣创作。童谣作品曾获贵州省三等奖,遵义市一等奖、二等奖。

2

《桐梓老童谣》征集启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