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摸象与反身性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千年诗歌史上,志南不算很有名气,甚至连生平事迹也未曾留下,只知他是南宋僧人,但收录在《宋诗纪事》卷九三的这首《绝句》却极为有名。杨柳枝拂来的和风已不再有冬天的寒冷,吹在面上实在令人心旷神怡。
盲人摸象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古印度佛经中讲,古印度有个智慧国王叫镜面,对佛教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镜面王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用盲人摸象来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传说几个瞎子摸一只大象,摸到腿的说大象像一根柱子,摸到身躯的说大象像一堵墙,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像一条蛇,各执己见,争论不休。这个故事用来比喻对事物了解不全面,固执一点,乱加揣测。
反身性是投资大师索罗斯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他的一个标签。在大学时代,索罗斯深受其导师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哲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身性原理,同时将这一原理应用于他的金融证券实践,获得巨大的成功。波普尔的伪证主义哲学对他的重大启示在于:它提示了人类认知活动具有的本质的不完备性,人们只能在一个不断批判的过程中接近真理。
索罗斯的反身性的核心是,任何一个人对于世界的认知永远是局部的和扭曲的。美国学者约翰﹒特雷恩在《大师的投资习惯》中对此有过精彩解读:“'反身性原理’的本质是指认知可以改变事件,而事件反过来又改变认知。这种效应通常被称为'反馈’。
盲人摸象与反身性,看似风牛马不相及,其实涉及到一个认知问题。当我们对一个人贴上某一个标签时,无论正确与否都有可能对他产生重大影响。
据传,有个教育专家在一个班随机抽取了一份所谓的“最具潜力学生”的名单,告诉班主任予以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孩子的确不同寻常。
这个现象给我们的启迪是,人们皆有认知功能和操纵功能,他们会交替发生影响,因而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使事物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明白了这一关系,我们似乎应该明白,在孩子教育中,心理暗示的重要性。有的时候,可能你不经意的一句话,会改变一个孩子的未来。信念也许本身不值钱,但有了信念,往往会增值。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的名句说的是任何人都有无限的可能,切忌因一时的表现,而轻率的给一个人下结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哲理诗句又启迪人们认识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念慈祥酿和气,
寸心洁白引清芬。
好的理念,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好。
善良的人们总是相信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有了这一信念,也许这个世界会多一分美丽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