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邪相争话伤寒(323~333)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方二十二。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我们常把四逆汤当作少阴篇的代表方,有意思的是少阴篇到了最后才出现四逆汤。从急温之的“急”字,也可以看出四逆汤适应的情况为病势较急,所以我们把它和太阳篇的麻黄汤对比。当然,通脉四逆汤适用的病情更急,那已经是亡羊补牢了,必须加大剂量,本条的目的就是告诉我们,为了避免将来救治吐利厥冷的狼狈,在出现脉沉这个征兆时,就应该急温。现在用了四逆汤,将来就可能不用通脉四逆汤。从这个角度来看,四逆汤确实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这个预防是防止马上就要出现的重大变故,绝不是在健康的时候能够防病。曾经翻阅过一本书,作者说他经常要喝四逆汤以“补阳”,把四逆汤当作保健良方,真是令人不寒而栗,怎么对自己这么不负责任呢?我们衷心祝愿这位先生早日迷途知返,也希望广大读者不要受到这种理论的欺骗,“附子补阳”或“四逆汤补阳”这种观点太害人了,不知有多少患者深受其苦,我们在临床中也经常碰到,有患者陈述病史时说,在某大夫处治病,是按肾阳虚治疗的,吃完更不舒服了,病人这么一说,我们就能明白这位大夫用什么方法补的肾阳。也可见这种理论大有市场,今天我们提出反对,会得罪不少人。但我坚信,随着时间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我们的。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方二十三。(方根据上法。)
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其实就是干呕,这种情况既可以是有痰实停留于胸中,也可以是少阴阳虚不能蒸化,而使水饮聚于膈上。这两种证一属实,一属虚,实者病情发展比较快,始得之即手足寒,脉弦迟,这是痰实阻塞造成的。如果是水饮停蓄,也会有手足寒,不能食,但其病程比较长,是随着阳气的逐渐衰弱而发展来的。实者当攻,虚者宜补,这是治病总的原则,但攻有不同的方向,本证既然是胸中停痰,自然不可下,而是要用吐法。水饮停蓄部位在膈上,为什么不用小青龙汤发散呢?因为开头定位在了少阴病,阳气不足是基调,脉必沉微,根本没有发散的本钱。既然是里有寒饮,为什么不用真武汤温阳利水呢?真武汤中茯苓、芍药等药物都是下行,无法作用于膈上,四逆汤虽然不能直接利水,却能向上烘烤,所以是合适的选择。
325.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脉经云,灸厥阴可五十壮。)
脉微为阳虚,涩为下利造成的阴血少,所以本证是阴阳两虚。阳虚的症状表现为呕而汗出,阴虚表现为数更衣反少,是无物可下。这时如果能把阳气升上去,呕而汗出会解决,下利也会停止。想把一件东西升上去,无非就两种办法,一是从下面往上推,一是从上面往上拉。四逆汤虽然能升阳气,但它是从下面往上顶,和炉子一样,是把热力辐射上去的,姜、附等药物在下面需要燃烧燃料,也就是会伤阴,对阴血已经虚损的情况不利。因此从下面顶阳气,不如从上面拉阳气,所以用灸其上的方法来升阳,则阳盛而阴不伤。本条同样告诉我们,要想温阳,必须先考察阴血的状况,阳气不是药物凭空补给的,药物只是起到点火的作用。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我们一起已经提过,厥阴是阴气的凝滞,是阴气衰老的状态。阴阳的搭配总是以老配少,壮年配壮年,这样才能形成阴阳鱼的鱼头咬鱼尾的形式,所以太阳要配少阴,少阳配厥阴,阳明配太阴。阴的特点是静止、封闭的,它需要阳气的蒸化,阳明由于能量最强,它能把上面这块坚冰融化掉,阴气被蒸腾的全舒展开了,心情会很舒畅,这就是太阴,所以脾的习性很缓和,不爱着急;厥阴配少阳,少阳的热力不够,就好象用蜡烛烧一大锅饭,上面的阴气化不开,还是凝滞状态,造成了厥阴的性格很急,我们常把厥阴比作更年期妇女就是这个意思,因为阴气老了以后要凝滞,凝滞就爱发脾气,为什么男性没有明显的更年期呢,因为阳气本性是向外散的,阳气老了以后是太阳,都扩散到外面去了。阴气凝聚就失去了其濡润功能,所以会消渴。气上撞心,是厥阴之气失于条达而上逆。心中疼热,是灼热挛急的疼痛,也是因为阴气老了以后,失去涵养濡润的功能。胃土本无病,能够知饥,但木郁克土,使土不能正常工作,所以不能进食,食入也会再吐出,厥阴篇中和蛔虫关系挺密切,可能是因为虫因风生,更因风一动而不安,所以随食物吐出。从消渴、疼热等表现来看,似乎是有实热,但其实都是阴气凝滞后“撒泼”的表现,如果下之,本来就不足的阳气更加微弱而下利不止。
327.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在三阴篇各有一条中风欲愈的条文,如“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和本条。这都是三阴中见阳证,没有向阴长阳消的方向发展,故预后较好。厥阴病本是凝滞不散的疾病,脉必现沉、弦等象,现在脉微现浮,说明气机已经舒展开,不在里面憋着了,所以是疾病将愈的征兆。这个浮和外邪初中之浮机理不同。
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我们说过三阴病欲解时主要看头一个时辰,即厥阴病主要看丑时,丑的意思是纽结,也是不舒展。到了丑时,少阳之气已经要冲开阴气的束缚了,但越是关键的时候,阴气越收的紧,表现出一种高压政策,在子时的时候,阴气虽然很盛,但是一种宁静的储藏状态,阳气在安安稳稳的休眠,并没有要冲出来,所以阴阳之间没有冲突,阴气也不闭合。这和政权的交替一样,旧政权没有受到新政权的威胁时,它的政策会比较宽松,一旦有革命党要推翻它了,它会大力的镇压,就表现出了少阳和厥阴的矛盾。丑时也正好是这个状态,厥阴病是阴气的凝滞,有可能在这个时候随着阳气的升腾而化开。
329.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渴欲饮水的厥阴病肯定是阳证,属于厥阴中风,如果是厥阴郁滞而化热的话,应该是消渴的,现在仅是渴,说明郁热已经化开,和第327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一样。既然是已经散开的热邪,就容易清,给饮水就解决了。但又强调了少少与之,因为毕竟病在三阴,饮水过多则水渍入胃出现厥利。
330.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邪入厥阴以后,根据厥阴自身阳气的盛衰,也可以分别化热或化寒,这和少阴有寒化证与热化证是一样的,并不是所有的厥都不可下,这里说的不可下,很明显是指寒厥,应该用当归四逆汤或加吴茱萸生姜。虚家亦然,是指这种四逆和少阴虚寒之四逆同样不可用下法,少阴的四逆不用补肝暖肝,直接用附子汤或四逆汤。当然也可以广义的理解为:不仅有厥逆的不可下,即使还没出现厥逆,但气血已虚,元气虚弱的也不可下。
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厥阴病有个特点即厥与热相互交替,这和少阳病的寒热往来,在形式上有些相似,但少阳病是正气在阳分抗邪,即使出现寒也不是里证,将来不能有太大的危险;厥阴病就不一样了,邪气已经突破三阳的防守,进入阴分,所以其厥冷必伴有下利这样的里证,有一定的危险性,能不能痊愈就要看阳气恢复的情况。如果先是四肢逆冷,后又出现发热的,说明阳气在恢复,其下利能够自止,如果发热保持不住,紧接着再次出现厥冷时,那说明阴进阳退,故复下利。
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一云消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本条叙述过程比较详细,没必要逐句解释,大致有这么几个重点,厥多热少时,阳气虚衰,应该不能食,反而能食的,以及食后暴热而不能持久的,都是除中的表现,因为中阳不能在里面敛藏着,而散脱出来,这样生命不会长久了。如果不是暴热,而是逐渐发热,并且热能持续的,那是胃气仍在,有可能痊愈,但这时还没有把握,还有继续观察一定时间,过了三天热仍然存在的,说明阳气已经稳定,可以预计在第二天的半夜,正是阳气初生的时候痊愈,因为厥的时间和发热的时间都是九日,阴阳持平了。但如果热过了三日以后仍然不止,那是阳复太过,又能生热而伤及阴血,形成痈脓的病变。以上都好理解,值得探讨的是为什么厥阴病的阳复这么不稳定,太阴病的阳复是“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少阴病阳复是“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其阳气的恢复都是恰到好处的,没有象厥阴这样弹簧似的上下波动。这也因为厥阴是衰老凝滞之阴,毫无弹性或顺应性,显得特别皱。我们骑自行车都有这样的经验,有的车子不好骑,表现在车把特别紧,不灵活,这样骑起来就会左右来回的拐,因为一使劲就容易使过头。阴阳也是这样,柔和的阴气是有很好的容纳性的,即可以涵阳,阴气老了以后就象板结的土地,不能很好的渗水了,刚下一点雨,地面就积水,雨一停又会马上干旱。少阴和太阴都是柔和之阴,即使阳气恢复的稍过,它们也能涵住,不出现厥热的来回摆动;厥阴是坚强之阴,阳复太过时它涵不住,因此会厥热交替。
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当不能食,而反能食的为除中死证。我们都已经很熟悉了,没必要啰嗦。值得探究的是为什么脉迟还用了黄芩汤,什么大夫这么糊涂?张仲景并不是把别的大夫都当成白痴,用黄芩汤虽然是误治,但绝不是平白无故的就使用黄芩汤。黄芩汤是治下利的方子,这里一定是有下利,才使用了本方,但黄芩汤治疗的是热利,这里脉迟是寒利,是什么原因促使大夫把寒利误为热利了呢?上条说了,厥阴病经常厥和热之间来回摆动,不容易跟上它的节奏,给治疗带来了困难,这位大夫看到厥后出现了热象,以为即将转为热证,想把这个热势截断,提前用了治热利的黄芩汤,结果就抢了节奏,把原来绝热交替的规律打破,形成了但厥不热的情况,原文并没有说给黄芩汤后就是死证,有可能服药后变得不能食,这只是阳气受伤,给予温补中阳是有可能痊愈的。只有反能食的,是属于阴寒逼迫阳气外亡,就没有什么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