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不曾败能力——《论语》悟读【359】
人有格调德为邻,室有芝兰香作伴。
《论语》第十四篇第三十三章:
【原文】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译文】
孔子说:“对于千里马,人们不是称赞它的力气,而是要称赞它的品德。”
【悟读】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人生,从来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于是,“慎始善终”就成为古之圣贤特别重视的人生品质。
偶然的人生成败,因素多多;
永远的人生赢家,终于人品。
古往今来,不难发现,真正的人生赢家,都是德高望重的智者贤者。如唐朝大将郭子仪的一生,处动荡享荣华,逢乱世建功业,得益其“淡泊宁静,功遂身退”的优良品质。
人品,一个人一生之中最亮的名片、最好的标签和最硬的底牌;人生拼到底,拼的往往还是自己的人品。
夫子一贯重视个人的修养,认为道德是一切行为之基础。本章夫子看似谈马,其实是在探讨“德与才”的关系。
骥者,千里马也,日行千里,人之所爱。夫子认为,千里马不是因为有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得名,而是因为它的品德。千里马的德是什么?其一,性情顺良;其二,道远知骥;其三。忠贞不二。
“德与才”,孰优孰劣,争论不一。《菜根谭》的表述是:“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也对德与才有精辟的论述:“……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春秋时期鲁国叔孙豹也曾就一个人的德才评价,提出了著名的“三不朽”观点:“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其中,立德指的就是一个人的道德操守。
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什么更看重一个人的人品?一般而言,能力强的直接受益人是自己,而人品好的直接受益人则往往是别人。
“人”字,一撇一捺,看似简单,实则艰难。成事先成人,此亘古不变之道理。儒家所谓的修身,修的就是品行。唯有先修身,方能成就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品不曾败能力。无论如何,人品之高低,成败之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