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我有件事和你说一下

每一个有才有貌的人

顾秋水的NO.449篇原创

By :顾秋水

每天一篇原创,顾秋水与您说晚安!


再过两天就要开学了,不,应该说再过一天就正式开学了……细思极恐

那么作为老师的我,自然也要来讲讲开学那些事情,比如:古代学校是如何开学的?

古人云:"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读书,自隋朝开科取士起,便成为天下人出官入仕唯一途径。

只因东晋伊始门阀兴起,穿过“五胡乱华”和南北朝,隋朝出现。稳定的贵族势力发展是这几百年的一条主线,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出身贵族,贵族子孙一出生便意味着高官厚禄。

这种文化与政治传统的弊端是很清楚的,它对下意味着不平等,对于王室则是致命的威胁:贵族势力随时可以掌控国家大权。

隋朝制定“科举”制度的出台并非是为了普通公民的平等权利——许多人如此误解,这个制度的建立恰恰是为了抵制或制衡在中国出现的一项原始“民主”雏形:门阀势力与皇庭的对抗。

对于古人来说,幸福其实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你比如说“老生洞房花烛夜,学生金榜题名时”。

于是为了他日能获得金榜题名,成为天下知识的新权贵,因此但凡家中有小孩入学便是家里的头等大事。

那么在古代,一般是什么时候开学呢?

【那个叫“开学”的同学,我有一把刀想向你请教一下】

清代诗人高鼎在《村居》中写:“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里有个时间关键词——二月。由于中国古代是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农业经济,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因此社会各个领域都被农业有所影响,教育也不例外。

在汉朝,国家的财政主要来自农民,所以 " 田赋、租税 " 无疑成为了农民沉重的负担,为了不耽误打理农务,所以春季的开学时间只能选在农闲时期。除外还有 " 秋、冬 " 两季,一年总共有三个开学季,在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中就有明确记载:" 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 "。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 冬季入学 " 成为南北朝时期的主流,也成为了古代乡村小学较为普遍的选择,《北齐书 · 李铉传》中便有 "春夏务农,冬入学" 的说法。

具体时间与汉代有所不同,农历十月份开学。宋陆游《冬日郊居》一诗中云,“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

开学日期的选择,与学期的长短相关。古代的学期与现代完全不一样,短者三个月,长者一年。冬学多“三月制”,相对较短,以明代为例,一般从每年的腊月到次年三月。

如果是“八月制”和“十二月制”,一般都是春季入学,八月制一般“上元入学”,“八月终解馆”;十二月制一般“正月望后启学”,“岁暮罢馆”。

“二月”是肯定已经开学了的。

那么,儿童散学归来早,也傍桑阴学种瓜?

【放学,有种别走】

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在古代的适龄儿童,年龄大概是几岁呢?

现代一般规定孩子需年满六周岁才能入学,古代晚于现代,大体在8岁至15岁之间。8岁入学年龄,在古代最为主流。好多名人都是8岁入学的,如东汉哲学家王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都是8岁入学。

《大戴礼记·保傅》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从中可以看出,先秦时代是8岁入学。但《尚书大传·略说》则称“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学、小学……十有三年始入小学”,是13岁入学;同篇中还有“十五始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的记载,是15岁入学。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对入学年龄并无明确统一的规定,只要在8至15岁之间,都可读小学。一直到明清时期,这种“大龄入学”传统都未改变。

《嘉靖太平县志》记载,明代太平县“令民间子冀盼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入社学”;《嘉靖香山县志》则称,有读书潜质的“八岁至十有四者,皆入学”。

而我们初中课本上最有名的神童,方仲永同学,年五岁,未尝识书具,便能书诗文四句,但仲永到了十二三岁,作诗已不能称前时之闻。

在这个时候,方仲永还是可以进小学读书的。但他的父母,罔顾自己的私利,白白的让一个有着天赋的孩子,因后天没有接受教育而泯然众人,实在是可悲的。

皆九年,汝独秀之

古代的开学典礼是怎样进行的?

在古代,人的一生有 " 四大礼 "," 入学礼 "为读书人首个必经的礼节,其次就是" 成人礼 "、" 婚礼 " 和 " 葬礼 "。

古时的开学礼尤为严肃和隆重,大致有四个环节:

一是 " 正衣冠 "。古人有云:"先正衣冠,后明事理。" 在这个环节中学童们穿上正式的长袍,先生依次为他们整理好衣冠,然后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在先生的带领下步入学堂。

二是 " 拜先师 "。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叩拜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拜老师,三叩首。接着学生向老师赠送六礼束修。

六礼束修:就是行拜师礼学生赠与老师 6 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勤奋好学;莲子,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日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表达弟子心意。

三是 " 盥洗净手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 " 净手 ",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 净手 " 的寓意为净手净心,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四是 " 开笔礼 "。这是开学礼中最后一道程序,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等。" 朱砂开智 " 就是先生手持蘸有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痣,因为 " 痣 " 与 " 智 " 谐音,寓意着孩子从此开启智慧。

经历完这些以后,就意味着学生成为学门弟子,正式踏上艰苦的求学之路。

如果你不小心当了班主任,你就……

古代如何收学费?

早在公元前17世纪的夏朝,我国就有学校,那时叫“痒”。从夏、商到西周,学生几乎都是贵族,也就是所谓当时流行的“学在官府”。既然是官学,学生的学费由政府掏腰包,学生家长自然不用交学费。

春秋时期:收学费维持生存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大胆提出“有教无类”、“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理念,并身体力行创办私塾,与此同时,也开创了“上学要交学费”的新时代。《礼记》记载:“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这里的“乘壶酒”是“四壶酒”;“束脩”则是十条绑在一起的肉干儿,学生入学时也可以向老师交这样的“学费”,上学门槛低,是一所典型的平民学校。

秦汉魏晋南北朝:私塾顽强发展学费很低廉 

到了秦朝,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需要,“私塾”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压。从汉朝到魏晋南北朝,因政权更迭频繁,官学常受冲击,而私塾(私立学校)却在顽强地发展。

由于私塾大多招收贫困学生,学费自然很低廉,实在交不起学费的学生毕业后,他们大多会为学校打一年工,算是归还“贷学金”,这期间师傅不付工钱,但管吃住,学生帮师傅料理学校事务,甚至做家务,干劈柴、挑水、做饭、带小孩之类的活儿。

隋唐:砸锅卖铁交学费 

到了隋唐,科举取士代替了“门阀制”,这就意味着,再穷的家庭,只要学生能在科举考试中考得高分,一样也能做官,这项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民营学校事业的发展。于是,在“万般皆下品,惟(唯)有读书高”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文化感染下,“父母砸锅卖铁交学费,只为孩子读书”的情景轮番上演。

在唐朝,收费最低廉的学校当属佛教寺院里举办的学校。在这里读书的学生只要学习刻苦,不仅不用支付昂贵的学费,而且还能得到奖学金。学校推行“奖学金制度”确实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值得大书一笔。

宋朝:免学费免食宿

到了宋朝,由于财政充实,宋朝各地官办学校大多不收学费(有的县象征性地收二钱,对实在交不起的学生,政府也免学费)。不仅如此,国家和省政府举办的“重点学校”还对学生进行补助,如太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读书不交钱,每月每个学子还能领到一些零用钱,“孤寒士子”在校外没有房住的,政府提供免费住宿和吃饭。

不仅宋朝官学如此,私塾、书院也收费低廉,为什么?因为宋朝的经济发展较好,私塾、书院等民办学校办学经费渠道广泛:有政府补贴,有达官贵人捐款资助等,而学费只占办学成本很少的部分。

对于确实贫穷读不起书的家庭,宋朝建立了“不能养、育者,(政府)给钱养之”的制度。因此,宋朝是中国古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朝代。

这与统治阶级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毕竟宋朝是崇尚文官的。

快开学了,老师、同学们

你们准备好了吗?

如果没有,也没关系

毕竟

开学了,我有一件事和你说一下

作业补完了吗?

   - END -

关注是最长情的告白。

*

*

*

「 记得分享点赞哦 


作者简介:90后天蝎座boy,专读金庸笔下的江湖情仇、英雄儿女。19岁初涉江湖,为梦想放弃安逸国内生活,孤身赴国外,左手健身、右手写作,励志成为史上最富见解的作家。

文章首发在公众号:顾人已来秋水无痕(ID:guqiushui123)。

往日推荐:《刀白凤:若无其事是最大的报复

无崖子:我爱上的人都很像你

郭襄:世人慕我豪情万丈,我独恋你情深似海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木婉清: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钟灵:你吃瓜子不吃

小龙女:不要再叫我姑姑

黄蓉追郭靖花了多少钱?

我是歌手李莫愁

[注:点击题目即可阅读]


晚安 ~

公众号:guqiushui12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