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也有“情”,相爱又相杀
小编导读
人类和动物拥有喜怒哀乐各种情绪,有个成语就叫“七情六欲”,那你知道中药也有“七情”吗?不过,这里的“七情”并不是说中药具有情绪,而是指药物之间的关系,这对于遣药组方非常重要。中药的“七情”有哪些?是如何应用的?一起来文中学习吧!
药与药之间都有什么关系呢?古人把药物之间的关系称为“七情”。
人的七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中药也有七情,称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单行,就是用一味药治病。比如用一味马齿苋就可以治痢疾,用一味浮小麦就可以治疗虚汗。
相须,就是功用类似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可以起到协同的作用,如用生石膏的时候往往配知母,二者都能清热,起到相须为用、相互协同的作用。
相使,就是用来配合其他的药物,以提高主药的效果。比如茯苓可以淡渗利湿,黄芪可以健脾益气,故黄芪健脾益气就可以助茯苓淡渗利湿,更好地达到脾气健、水湿利的效果。
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外一种药物抑制,如用生姜抑制半夏,称半夏畏生姜。这就是所谓的相畏。
相杀,就是一种药物可以解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像我们熟知的绿豆可以解巴豆毒,实际上就是一种相杀。
相杀和相畏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一种是能够抑制它的毒性,另一种能够解除它的毒性,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来而已。
相恶,就是两种药物配合运用以后,一种药物可以减弱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人参能够大补元气,但用人参的时候就不能用莱菔子,因为配合莱菔子使用,人参补气的作用会减弱。这就是所谓的相恶。
另外还有相反。相反是两种药物配伍使用,可产生一种强烈的副作用。后世总结的中药“十八反”,与此相似。
相传南北朝时期,宋明帝刘彧咽喉长疮,疼痛难忍,到后来水都难以下咽。宫中御医用了很多方法治疗,疗效甚微。尔后,朝中大臣商议,将当时的名医徐文伯请来医治。
徐文伯经过望、闻、问、切后,让大臣速购生姜三斤,洗净,切成碎片,让刘彧食用,每日食三次,每次吃五两。大家都知道,生姜又辣又硬,不好吃。结果宋明帝刘彧食后嗓子越来越痛,常泪流不止。宋明帝刘彧大怒,恨不得把徐文伯治罪。不过,他还是坚持下来,待服完两斤生姜后,疼痛减轻。等到三斤生姜都食用完,刘彧的咽痛病痊愈了。宋明帝刘彧非常纳闷,将徐文伯找来,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徐文伯说,实际上他知道刘彧平素爱食竹鸡,是一种鸟类。这种鸟喜食半夏。众所周知,生半夏有毒,竹鸡食用后就将半夏之毒留存在体内。而宋明帝喜食竹鸡,于是竹鸡的半夏之毒就留存于宋明帝的咽喉之中,故用生姜解半夏之毒。这就是相杀与相畏的运用,也就是半夏畏生姜,用生姜抑制半夏的毒。
别觉得中药看起来只是各种草根、草茎,汤药只是各种干草煮出来的一碗水,其实在本草和方剂之中大有天地。中药是根据什么组合成了药方?配伍之中隐藏着什么样的独特思维?,这本根据《百家讲坛》“解读黄帝内经”系列第6季“养生诊治篇”润色整理而成的同名图书《翟双庆解读黄帝内经·诊治篇》值得一读!
在本次“诊治篇”中,翟双庆教授将在前5季内容的基础上,带领我们探寻中医诊治的奥秘。
中医中药为何有效?诊治遵循什么原理?这些问题都可以溯源这部中医第一经典获得答案。
中医看似神秘的“望闻问切”四诊的原理是什么?具体如何进行?这些在书中都一一有解答。
“五运六气”是不是在算卦看病?望诊中的望面色和看相有什么不同?其中的道理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方剂仅仅是功效相似的中药进行简单堆砌吗?武侠小说里的点穴,人体上真的有穴位吗?这些经络腧穴有什么作用?千年之前的《黄帝内经》中早已给出了答案。
既然是“解读黄帝内经”,自然脱离不开典籍原文。但在这本书中,没有照本宣科地逐条翻译,而是围绕同一主题,将《黄帝内经》中的相关原文融会贯通地进行论述。为了方便大家记忆原文,书中还特意将原文进行了重点标示,并注明具体章节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