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亲测有效丨过目不忘的读书法,每个学生都值得拥有
朋友们,假如现阶段让拥有三种超能力,以下三种,你会选择什么呢?
1、每天只需要睡四个小时;
2、社交能力plus;
3、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相信大部分人可能都想尝试下,过目不忘这项神奇的本领,世界上真的存在过目不忘吗?
请看我国著名的“过目不忘”型学者钱钟书先生,是如何做到的。在他的名作《管锥篇》中,引用了近四千位作者的著作,引用的著作的数量高达上万余部。
钱钟书
像这样随便翻开一页,加橘色的部分就是我为大家标出的引用内容。要知道在写作的时候,优秀的文章要求作者的思路,必须行云流水。所以像如此博学的著作,是不可能像今天这样,还可以一边查,一边写的。
《管锥篇》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朋友会说,那是钱钟书,我不是天才,还有可能过目不忘吗?
答案是可以的。如何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
Step.1解开过目不忘之谜
前几天偶然间读到杨绛先生的一篇文章——《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这篇文章似乎为我们解开了,钱老先生过目不忘能力的真实面目。
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别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困惑了,自己看书也做笔记,为什么就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呢?
现在,我们可以来做一个小测试:
一起回忆下最近读过的一本书,如果让你讲一下这本书大概讲了什么,以及里面你最印象深刻的一段话,你还能比较完整的复述出来吗?是不是就有点困难了?
其实,这就是我们与钱先生这种过目不忘之间的真正差距,也就是能不能最大限度的高效阅读。
钱先生记笔记只是一种方式,关键的内核在于高效阅读。所以这也是我们今天达成“过目不忘”的第一步:认识过目不忘的本质。
不再仅仅将过目不忘看做是一种记忆力上的超凡卓群,而将其看做是一种阅读能力上的高效高质,认识到它其实更接近一种良好的知识内化能力。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第二步:
Step.2如何最有效率的读书
钱钟书先生做笔记的形式,是一种高效阅读的方法,但是也有更多更现代的效率读书法。
比如,大岩俊之在他的《实用性阅读指南》秘籍。秘籍一共有四大法宝:
《实用性阅读指南》
方法一:明确读书的目的
当你打开一本书的时候,首先要在心理理清楚,自己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纯粹好奇?学习需要?能力提升?还是收集素材?明确读书目的,会让人拥有一种主动的意识,从而增加读书时的专注力。
请务必记得这句话,专注是高效阅读的前提。可行的方法有,把阅读目标和日期写在卡片上,当成书签夹在书里,这样每次开始读书的时候,就可以提醒自己要开始保持专注了。
方法二:时间意识
时间意识缺乏也是大多数人常常读不完一本书的主要原因,很多人读书时都抱着“先不看吧,等掀起来再读”这样的心态,所以很多书,放着放着就忘了。
因此,在读书之前,不妨确定一个阅读时间。
方法三:放下思想负担,不试图全部理解
我们大部分人其实对读书都有一种误解,认为一本书必须要从头读到尾,且全部理解才行,但其实这样的做法会增加读者者的心理负担,把读书变成一项枯燥且沉重的任务。
本田直之在《杠杆阅读术》中曾提到过一个观点,他认为:
一本书的重要内容只占整本书的20%,而这20%中最重要的仅有4%。
本田直之
所以一开始,我们或许就可以试着,拿掉这种全篇读完的心理负担,用一种为我所用的态度来读书。只要读了书,感觉学到了东西,就可以不断的肯定自己。并且在阅读的顺序上,也不必严格的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只要是感兴趣的,或者是需要的,从任何一章,任何一页开始读都是可以的。
方法四:并列读书法
当将读书变成一种无负担的事之后,就可以尝试同时间阅读多本书了。比如学校放一本、床头放一本、书桌放一本,随时随地都可以从任何一页开始阅读。
上面提到的这些高效阅读方法,其实大部分针对的是当代书籍、工具书,就比如大岩俊之在本人的这本《实用性阅读指南》,这些书大部分会把“读我,你会获得什么”这种暗示放在明面上,让这些书看起来好像更有价值。
与之相对应的文学类书籍,就好像那种读完也不会有什么明确收获的一类。所以我也经常会听到家长们说“孩子老读小说、传记,什么也学不到”,类似这样的话,其实这种一种认知误区。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它本身就是一件无功利的事,没有哪一个伟大的作家,一开始写书就是冲着功成名就去的,他们之所以要费尽心血的写这些文字,我们之所以要认真阅读这些内容,是因为借此,可以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超越时空限制的思想和灵魂的对话。小说也好,诗歌也罢,只是这些文化巨匠用以表达自我的文学体裁。
《活着》
就像如果你去阅读,托马斯·曼迪《魔山》你会发现,里面虽然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角色,但是这些角色说出来的话,有时候其实就是作者本人的观点。
托马斯·曼迪
所以,我们常常说的“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其实并不是说想工具书里面那样的条条框框,可以改变你,而是你真正阅读过所有的那些名家的思想,全部汇聚在你身上的时候,你就得以变成一个全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