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茴香豆分给周围的孩子,透露出孔乙己内心的无奈,可惜没人懂他
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料的悲剧人物。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很多年,鲁迅先生塑造了一个“四体不勤,穷困潦倒”的读书人孔乙己的形象。本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孔乙己捂住他的茴香豆,摇头说道“多乎哉,不多也”当时老师说得最多的是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感情色彩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孔乙己,并不是他的名字,而是因为他姓孔,人们为了调侃给他起的一个外号。以前小学生写毛笔字描红用的字帖,最通用的一种开头印有“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这类笔画简单的字。这半懂不懂的话和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很相配,这个外号也表明了在大家心中他就是一个被嘲笑的对象。
孔乙己的存在比较尴尬,说他是读书人,但是他没有进学,长了“乱蓬蓬花白的胡子”依然只是个童生。按照明清科举制度,考生经过县考初试、府考复试、再参加学政主持的院考,考取的列名府、县学籍,叫进学。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秀才。每三年组织一次乡试,也就是省一级的考试,由秀才应考,考中的才是举人。
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考到老的也不是少数,孔乙己只是一个代表,同样在语文课本中的范进,也是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了举人,高兴地发了疯。这些人因为专心读书,别的营生一概不会,像孔乙己这样屡试不中的就会成为连底层老百姓都看不起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落魄户。
孔乙己什么也没有考上,但是他给自己的定位是读书人。而体现他是读书人的标志除了满口的之乎者也,就是标志性的长衫。
在孔乙己心中,他瞧不起那些穿短衫卖苦力的,他虽然身材高大,他不屑于卖苦力,他只肯给人家抄书谋生,又没有长性,这样下来他养活自己都成了问题。但是即便如此,他还是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一件破旧的长衫穿了十多年,也不洗,也不补。又脏又破显露出他经济上的窘迫。
在咸亨酒店他不能到房间里要酒要菜坐得四平八稳品酒喝茶,只能和外边的短衣帮一样站着喝酒。因此他成了咸亨酒店外边一个特殊的现象,穿长衫站着喝酒的唯一。
不断会有人打趣他“你果真认识字吗”,他脸上显示的是不屑于辩的神色,但是紧接着一句“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又让他脸上迅速抹上了灰色,在众人的哄笑中,他只好和小孩子搭讪来摆脱尴尬。
在搭讪中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读的书有多死板,他自豪于茴香豆的茴的四种写法,但是小伙计不屑于理睬他。支撑孔乙己的是读书人的可怜的自尊,但是在众人的哄笑中和小伙计的冷脸中这点自尊竟然无处安放,他只能用惋惜的叹气来掩饰他的尴尬。
如果说屡次考试不中对于一心读书的孔乙己来说是一种伤痛,那么众人对他的哄笑应该是在伤口上撒了把盐。
这种处境中,孔乙己有没有感到悲哀,有没有感到孤单寂寞,有没有感到百无聊赖,有没有感到辛酸无奈?这些心理描写书中统统没有体现,只有孔乙己的行为描写,众人的哄笑引来了看热闹的孩子,孔乙己把自己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孔乙己是贫穷的,孔乙己又是大方地把自己为数不多的茴香豆分给周围的孩子。
这里这个分豆的动作,是一个人在众人嘲笑中的一个无奈之举,至少孩子是单纯的,不会嘲笑他,还能转移话题和众人的注意力,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在众多小孩眼巴巴的渴望中,孔乙己才显得有那么一点存在的价值,除了给大家添加笑料之外,他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根本没有人在意他的生死存亡。
这是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的悲哀,有时候我就会想,读书的意义是什么?读书的意义往大里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往小里说是从书中获取更多知识,获得更好的生存技能,先能养活自己,有能力再帮助他人回报社会。
然而孔乙己这书读的,连一个人最基本的礼仪廉耻都没有做到,生存不下去了就去偷。他选择的是一种没有尊严麻木的苟活,“苟活到最后,就是活不下去”,在“秋风一天比一天凉的”季节中,孔乙己因为再次偷盗,被打断腿后“大约的确死了”。
孔乙己难道真的没有一点出路吗,时代的悲剧他不可抗拒,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科考。但是他还有劳动能力,从文章中的孔乙己应该没有家室,身材高大的他如果从事苦力劳动,养活自己没有问题。他贫困潦倒的原因是他思想深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意识。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考试无望的孔乙己就应该认清事实,脚踏实地的生活,抱残守缺只能成为大家的笑料。
写到这里想起了邻居家的一个小孩,本来不错的大学本科毕业 ,回到家乡,好的工作干不来,差一点的工作不愿意做,于是待在家里考研,考了两年落榜之后,彻底成了啃老一族。天天待在家里,该吃吃该睡睡,慢慢脱离了正常人的生活和社交,缩在自己的圈子里闷头玩游戏成了主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不是有了文凭的孔乙己呢?可能还不如孔乙己呢。孔乙己最起码还走出家门,在人们的冷嘲热讽中,腆着脸活着,而有一类人彻底向生活妥协成了自闭。
或者处于工作中的我们,空怀伟大的抱负,向往着不可及的美好生活,对现实满腹牢骚,浑浑噩噩中得过且过,这是不是工作中的孔乙己呢?
孔乙己周围的人是冷漠的,科举失意,人人都瞧不起他,从这点上他是值得同情的,但是他的自甘堕落又让人同情不起来。孔乙己有时候就像一个镜子,照出了我们自己身上的弱点,在书中,他是那个穷酸落魄的书生,走出书,他可能是我们大家。孔乙己这个鲁迅笔下“大约的确死了的人”其实一直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