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这座楼阁,得名于李白也自愧不如的诗句
盛唐年间,河南开封人崔颢来到武昌黄鹤楼,此时天色渐晚,他登高远望,见江面雾霭沉沉,愁绪顿生,写下一首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几年后诗仙李白也登楼远眺,诗兴大发,正欲提笔挥毫,却发崔颢写的《黄鹤楼》,无奈之下李白写下四句打油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故事的真假不论,但一首《黄鹤楼》早已让崔颢留名千古,也让屡毁屡建的黄鹤楼,以及后来因诗而得名的晴川阁名声在外。如果说到武昌要游黄鹤楼,那么过了长江到汉阳后,晴川阁就是不可错过的地方,黄鹤楼建于1980年代,门票70元,晴川阁内有清代建筑禹稷行宫,而且是观看武汉长江大桥的绝佳之地,无需门票。
下了武汉长江大桥后,你很快就可以看到跨街而立的铁门关,晴川阁景区入口就在铁门关后。
晴川阁景区是免费的,开放时间都可以随便进入。
景区里面包含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禹稷行宫。
晴川阁不仅仅是一座楼,而是由晴川阁、禹稷行宫和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
晴川阁位于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上,与长江对面蛇山上的黄鹤楼隔江对立。
因为这里自古以来便是胜地,所以历史古迹挺多,荆楚雄风碑就是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的遗存。
拾阶而上便是古晴川阁的门楼。
门楼后便是禹稷行宫的牌楼,这也是武汉三大祭祀大禹的地方之一。
禹稷行宫原名禹王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也曾数度毁坏。
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重修。
禹稷行宫供奉的正是治水的大禹。
旁边就是大名鼎鼎的晴川阁了,晴川阁名气比禹稷行宫大,但历史并没有禹稷行宫悠久。
晴川阁最早为明嘉靖年间汉阳知府范之箴,在修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的禹稷行宫时所增建,取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意命名。
后来晴川阁和黄鹤楼一样也是屡毁屡建,现阁是按清光绪年间式样于1985年重建,建造年代也和黄鹤楼差不多。
晴川阁上比黄鹤楼上更好拍武汉长江大桥,恰巧拍下了三层立体交通。
晴川阁三大景点只有禹稷行宫是历史建筑,晴川阁和铁门关都是复建的现代建筑。
铁门关下有禹碑亭一座,亭内立有荆南观察史李振义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所刻的禹碑残片及摹刻的毛会建禹碑石刻。
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刻石纪念,碑文77个蝌蚪文,奇特难识,这块碑历史上一直是个传奇,最初碑刻在南岳衡山。
南宋何致,嘉定五年(1212年)游南岳,遇樵夫导引至藏碑处,始摹碑文,路过长沙时,刻碑文于岳麓山峰,之后历朝历代有人临摹此碑。
看完禹碑,登上铁门关,看到的武汉长江大桥又是另一番风景,桥底是公路。
还能拍下与中国传统建筑同框的长江大桥。
晴川阁所在的龟山也是长江和汉江沿江堤的分界点。
景区还有一块“第一山“石碑,这大概也是我到过的最矮的第一山。
看看古迹,感怀历史,远眺长江,免费的晴川阁游客也不多,其实比旅行团遍布的黄鹤楼好太多了。
武汉三镇,武昌区和汉阳区尚在,而汉口已被分割为江岸区、江汉区和硚口区,武昌与汉口在历史上比汉阳更加辉煌,提到汉阳,更多人想到的是“汉阳造”,可惜汉阳兵工厂保存并不完整,如今成了创意园,鲜为人知,而如果要问起汉阳区最有名的景点是哪,大概也就是晴川阁了,还有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古琴台武汉“四大丛林“之一的归元寺。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