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诸侯联军真的打不过一个西凉董卓?背后原因后令人唏嘘不已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渤海太守袁绍伙同东郡太守桥瑁等一同伪造了三公文书,谎称献帝和百官受董卓倾轧,盼望各路诸侯兵马进京勤王,讨伐董卓。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路诸侯听说后纷纷起兵进行积极响应,名著《三国演义》中共提到了十八路诸侯,分别为: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以及骁骑校尉曹操。
而正史陈寿的《三国志》中只提到了有十余路诸侯:河内方向的袁绍和王匡;冀州方向的韩馥;酸枣方向的刘岱、张超、张邈、桥瑁、袁遗、鲍信、曹操;豫州方向的孔伷;鲁阳方向的袁术和孙坚。
不管怎样,天下讨董的形势已然形成。十八路诸侯中,在袁术等人的建议下共同推举了以袁绍为联军盟主、孙坚为先锋、袁术负责后勤粮草供应的政权组织构架,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分路杀向了京师洛阳。
一、战争经过
1.河内方面:
袁绍与河内郡太守王匡驻守在河内,董卓派遣大鸿胪韩融、执金吾胡母班等数名朝廷重臣,到河内郡游说袁绍。袁绍不仅不同意,还让王匡把他们都关押了起来。说起来,这其中的胡母班还是王匡的妹夫呢,结果最后袁绍还是把他们都斩了。自此,王匡对袁绍也是心存芥蒂。
袁绍命王匡率军驻扎在孟津(今河南孟县西南)一带,王匡又派遣手下的“泰山兵”到河阳津驻守。由于董卓虚张声势,使王匡误以为董军会从平阴县(今河南孟县东)渡河,结果董卓经小平津渡河绕到王匡军后方突然袭击,王匡军大败,几乎全军覆灭。
2.鲁阳方面:
孙坚带兵与袁术驻扎在鲁阳(今河南鲁山县),准备讨伐董卓。董卓派大将胡轸引兵前去迎战,适逢孙坚正在鲁阳东门外为军粮官饯行,胡轸军前锋数十骑冲至,孙坚临危不惊,并严令手下将士不得妄动,然后指挥部队有序撤入城中。胡轸见孙坚兵马整齐、纪律严明,也不敢贸然攻城,遂撤兵离去。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二月,孙坚向洛阳进攻,在梁东(今河南伊川县东)被董卓大将徐荣包围,全军溃败,孙坚幸得手下大将祖茂和他替换了头盔才得以逃脱。
败退的孙坚收集残兵,继续进占太谷阳人(今山西临县西),董卓派胡轸、吕布等带兵迎击。吕布等诸将嫌忌胡轸,就传布谣言说孙坚已弃城逃跑,胡轸领兵连夜进发。到得阳人城下时,人困马乏之时,孙坚突然杀出城,胡轸全军溃败,部下都将华雄也被孙坚军杀死。
董卓又派手下李傕到孙坚大营欲结亲孙坚,被孙坚断然拒绝。孙坚挥兵,进攻洛阳,董卓与吕布引兵交战,也都被孙坚打败了。无奈之下,董卓只好向西迁都到了长安。
二、董卓迁都
迫于关东联军的进逼形势,准确地说是抵挡不住孙坚军的进攻,董卓于公元191年二月挟献帝退到了旧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临走前还安排吕布烧毁洛阳城宫,劫掠民财,并挖掘帝陵,盗走了其中的大量宝物。
在这种形势一片大好的形势下,曹操提议酸枣一带的诸侯联军乘势追击董卓军,而诸侯联军皆害怕董卓的西凉兵,不敢追击。曹操只好独自引军西进,到了荥阳汴水(今荥阳市西南)遭到了董卓大将徐荣的埋伏,幸亏堂弟曹洪拼命所救,才逃回河内。
曹操又建议袁绍诸军“临孟津,守成皋,据敖仓,入武关”,围困董卓,则天下形势可定。而袁绍等诸侯军则始终“置酒高会”,不敢西进。曹操不屑于与他们为伍,便领残兵走了。
三、诸侯内讧
不久,关东诸侯之间发生了内讧。
袁绍、袁术两兄弟为拥立新帝之事翻脸决裂;刘岱借机杀死桥瑁,兼并他的军队,以部下王肱领东郡太守;袁术怕孙坚扩大势力故意不给他发放粮草,还乘孙坚在前线追击董卓之机袭取了孙坚的治所阳城;孙坚无奈,领兵退回鲁阳,加上曹操等其余诸侯军的离去,至此,关东联军走向解散。
关东诸侯联军名为讨伐董卓,实际上是各怀心思,保存实力,意在借机壮大自己的势力,扩大自己的地盘。表面上叫嚣的比谁都响亮,真正打仗时却都龟缩不前。
袁绍能当上盟主很大一部分靠的是祖上“四世三公”的名声,他本人优柔寡断,心胸狭隘又无谋略,论实力来说根本轮不上他。袁绍同父异母的弟弟袁术支持他当盟主的好处就是换来了掌管粮草,从中获利。可见一开始他们就站在自己的私心和利益上,这样一盘散沙的乌合之众如何能够获得成功呢?
十八路诸侯中真正从内心里和行动上抗击董卓的也只有孙坚和曹操。孙坚名为乌程侯,实则依附于袁术,想在对抗董卓中凭着自己的实力建功立业;而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后,名声为诸侯所不齿,也想在抗击董卓中证明自己的实力。故而只有两路人马是真正反董卓的。
这便是十八路诸侯联军为啥打不过一个西凉董卓,这样的结局还真令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