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怎断应细商

——对作曲家陈鹏先生在《名家教戏》节目中的一个问题探讨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到一个“真戏曲”的概念,他所谓的“真戏曲”,则“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这与他在《戏曲考原》中的“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一说如出一辙,道出了戏曲所应具备的一些最基本的元素。这些基本元素,用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剧本(曲词)、表演、歌唱。剧本(曲词)、音乐和歌唱的结合其实在戏曲形成之前,就已经有过类似的形式出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根据内容的不同种类和乐调的差异分为“风雅颂”,“风”是指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雅” 是指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颂”是指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可见最早的诗歌,已经出现了文学和音乐结合的形式。到后世,唐诗也是结合一些比较随意的曲调进行类似于歌唱的吟诵,杜工部有诗:“新诗改罢自长吟”,足以见证。而历史上第一部词集《花间集》,更是18位词人的歌词总集,既然是歌词,必配乐而唱。可见,我国的文学作品与音乐的结合由来已久,业已形成一种传统。
后来,戏曲综合了其他艺术门类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当然,即使综合了其他艺术门类,但是那些最基本的要素(曲词、音乐、表演、歌唱)依然在戏曲中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曲词(剧本)和音乐,这是形成戏曲最为根本的要素。在曲词和音乐的结合过程中,形成“板腔体”和“曲牌体”两种不同的音乐结构体式,关于这两者的区别,简单粗浅来说,“板腔体”是依词作曲,而“曲牌体”是依曲填词。当然不管是“板腔体”也好,“曲牌体”也好,最主要是得根据曲词或曲牌所表现的情感不同而进行作曲和填词,使曲词和音乐达到感情上的和谐统一。当然演唱者也要根据曲词和音乐准确地把词作者、曲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准确表现出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戏曲快速普及,各地举办关于戏曲的活动数不胜数,大至电视广播传媒,小至民间村里乐社,鼓声弦韵不绝于耳。潮剧作为在潮汕地区形成的地方剧种,也得益于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普及和传播。而潮州电台“戏曲之声”频道,是我一直以来关注度最高的广播频道,其中的“名家教戏”栏目,也是我十几年来一直关注的一个节目,在这个节目中,执教的陈鹏先生尽责尽力,把潮剧的唱腔技巧方法无私地传授给每一位学唱者,我这“私淑”者,也从中学到了不少唱腔的方法。陈鹏先生这种“老骥伏枥,壮志不已”的精神着实让晚辈钦佩。
前段时间,有一位票友到电台学唱《心怀事到头来终须言明》一曲,依然是陈鹏先生为其教授唱腔中的一些技巧与问题。但是我在收听的过程,对于其中的一个问题,颇感疑惑,故而细斟慢酌,找出其中的原因所在。先将这一段曲词抄录如下:

心怀事到头来终须言明。

儿啊,你是娘所养,并非娘所生。

十六年前窦公送儿来到此,我可怜儿,出母胎,离母怀,我苦心哺育小乳婴。

十余年来,娘把你当掌上珠,娘把你示弱亲生。

喃喃之时教学语,能举步时教儿行。

儿未露齿娘先笑,儿未啼时娘先惊。

北风未起先加衣,三餐茶汤娘亲烹。

朝朝教儿勤书史,夕夕课儿习雕弓。

为的是,儿长成,时能忠勇为家国,

为的是,刘门一脉儿继承。

今旦娘为儿愿剐心头肉,儿对娘忍心不念情。

养育之劳付流水,一片心思化云烟。

相关音频片段:
陈鹏先生在教授过程中十分认真,逐字逐句一一过关。但是当他教到“为的是,儿长成,时能忠勇为家国”时说到,这句曲的断句应该是“为的是,儿长成时,能忠勇为家国”,而非“为的是,儿长成,时能忠勇为家国”,因为后者会产生割裂词意之弊,而唱成“为的是,儿长成时,能忠勇为家国”,从词意上讲,才显得比较通顺,即儿子长成之事,能够忠勇地为国效劳。我起初也认为此说有理,但是后来想想,如果是这样的唱法,这一句词的字数结构为“3—4—6”,从自己平素的写作习惯,明显不太符合一般曲词的结构;而且,纵然是唱成“时能忠勇为家国”,也不会产生词意的割裂,关键在于这个“时”字作何解释。于是,我翻看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找到了“时”这个字的解释,该书对“时”字的解释总共有13个:(1)季,季节。(2)时辰。(3)时间,时候。(4)时代,时期。(5)时机,时势。(6)按时,合于时宜。(7)当时,那时。(8)时常,时时。(9)时尚,时髦。(10)掌管。(11)同“伺”,窥伺。(12)通“是”,此。(13)姓。
经过这一查证,原因便不言而明了。原来陈鹏先生是把“时”字作第三种解释:时间,时候。而我是把“时”作第七种解释:当时,那时。所以这样解释也就通顺了,即“为的是,儿长成,时能忠勇为家国”,可以解释成:为的是儿子长大了,那时候能够忠勇的为国效劳。这样不但不会割裂词意,而且我认为更加符合曲词的字数结构。当然,若要唱成“为的是,儿长成时,能忠勇为家国”,也无不可,只是在曲词的字数结构上略显参差不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