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盼:建议未必对
今天,一个带小学的朋友发给我她的教学设计(二年级的《大禹治水》),让我给提点建议。
我看了以后,提了两点:一:教学设计知识性太强,二:没能抓住孩子的特点。
小学二年级孩子啥特点啊?要根据孩子调整教学内容,而不是只是自己预设。更说出了这样的话:说实话,我看了你的教学设计后,真没看出来授课的对象是二年级学生。
朋友问我:这篇课文你看了吗?我恍然大悟,于是,百度了课文,细细的看了几遍。
朋友接着说:这课早上过了,孩子们不能理解什么样的人是英雄,他们觉得只要是打仗的不管是鬼子还是共产党都是英雄,所以我的侧重点是让孩子理解什么样的人是英雄。
这让我愈发的感觉到脸热。一则我没有看课文,二则我没问朋友教学设计的目的和意图,三则我从未带过小学。而我,就想当然的凭着自己的理解说出了上面的话。
想当然的事就这样顺理成章的发生了。
了解了她的设计意图和看了几遍课文后,我又给她建议,说可以用故事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毕竟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喜欢听故事,而且孩子们的知识储备量并不多,理解不了英雄的形象和英雄们的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属正常。
于是,我们商讨着先用故事导入,接着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文中的大禹做的事情进行比较再来判断(爸爸妈妈上班的事例),在比较中知道大禹工作是为了别人,而爸爸妈妈上班是为了自己和孩子,然后再问孩子,如果你的爸爸妈妈上班也像大禹治水一样13年不回家一次,多次经过家门而不入,你会同意么?孩子此时应该会有自己的想法,这时老师可以顺势引导出“英雄”的概念和形象,如此这般或许能达到预设的目的。
或许这样的设计能行的通。毕竟现在的课堂要用活动引领学生学习,用学生们已经掌握的知识来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个人以为),而且用孩子们适合的讲故事形式贯穿课堂,也许效果会好。
本想继续聊下去,因为其他的事打断了……
看似还比较合理的建议其实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和理解。我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没有关注学生,没能关注到学情,只是想当然的(理想化)的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因为还没用这样的方式上课,效果怎么样还估计不到。但我觉得自己还是太武断了。
这让我想到了我经常跟我的学生们说过的话:别人的建议都只是建议(这里的别人指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最终决定的还是自己。所以,作为建议者,我的意见不对的几率是比较大的。
也有可能,我的建议在经过实践后是可行的。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以,建议未必对。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