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册封皇太子后,和珅为什么要给皇太子送如意?
1795年9月3日,乾隆皇帝来到勤政殿,召见了一批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宣布立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并决定在1796年归政,将皇位禅让给皇太子——这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其实,权臣和珅早在头一天就知道了乾隆皇帝将册立皇太子的消息。和珅非常聪明。为了向皇太子示好,和珅送了一支如意给他。可是,皇太子并不买账。
后来,当乾隆皇帝病逝后,已经登基继位的嘉庆皇帝下令将和珅革职问罪,罪状有20条,第一条就是:“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乾隆皇帝)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和珅于初二日在朕前先递如意,以拥戴自居。”嘉庆皇帝责怪和珅提前递交如意,是在意图获得拥戴的功劳。
如意是什么东西?和珅为什么要通过送如意来讨好皇太子呢?
一
如意是一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法器,名字来源于印度梵语“阿那律”,用竹、骨、铜、玉等材料制作。当法师在讲解经文时,会把经文写在如意上,便于查看,类似于《吐槽大会》上明星们使用的提词器。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意进入到世俗世界,逐渐变成了一种礼仪工艺品,成为帝王后妃、达官贵人手中赏玩之物,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寓意,象征着“吉祥如意”。
到了清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最广泛的运用。帝王后妃、达官贵人几乎人手一个,日夜把玩。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不少宫廷画作里,总是有如意存在的身影。由宫廷画师创作的12幅《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的第二幅,主角是一名手持如意的仕女。仕女立于庭院内赏花。竹篱处繁花似锦,花团锦簇,争奇斗艳。
另一幅郎世宁创作的《弘历雪景行乐图》中,端坐在龙椅之上的乾隆皇帝,正兴致盎然地观着在庭院里玩耍的皇子们。乾隆皇帝的手里,正把玩着一支精美的玉如意。
二
如意出现在皇宫举行的许多重大活动上。
皇帝举行登基大典时,文武百官要按照礼仪制度,向皇帝敬献如意。皇帝选取皇后和妃嫔时,要以如意赠送给心仪的对象。皇后、妃嫔选取出来后,要向皇太后、皇帝呈递如意。皇太后、皇帝做寿,文武百官要向皇太后、皇帝敬献如意。遇到皇帝生病时,皇太后、后妃,以及与他亲近的大臣,会敬献如意,祝他身体早日康复。
1874年11月,19岁的同治皇帝患上重病,久治不愈。一天,同治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前往问候请安,敬献了一支如意。可惜,短短一个多月后,同治皇帝就病逝了,年仅20岁。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有资格向皇太后、皇帝敬献如意。
刘体信《苌楚斋五笔》记载:“光绪甲午以前,每年遇内廷庆典,二品以上大员,照例各进三镶玉如意一支。”由此可见,在皇宫举行各种庆典活动时,只有二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才有资格向皇太后、皇帝敬献1支三镶玉如意。
1895年,时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光绪皇帝为了表示孝心,进献了一套九柄如意。在光绪皇帝的带动下,王公大臣纷纷敬献如意。最后统计,王公大臣一共敬献了1000多支如意。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三
最初,王公大臣给皇太后、皇帝敬献的如意,一般都是从琉璃厂古玩铺代为办理。如果是京官,皇太后、皇帝往往会赏还给他们;如果是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则会按照情况赏还。不过,那时候如意价格不贵,大约在30两银子左右,不至于给王公大臣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然而,1900年之后,各省总督、巡抚敬献如意之外,还需要送上价格昂贵的洋货,价格达2万两银子,甚至更多。醇亲王摄政后,颁发上谕:“所有内外臣工,一概不准进呈对象入内,永着为例。”此后,王公大臣就不再给皇太后、皇帝敬献如意。
四
回过头来看和珅的事情。和珅在册立皇太子消息尚未公开之前,就抢先给皇太子敬献如意,反而惹祸上身,可谓“马屁拍在马腿上”。不过,这并非送如意的错,而是皇太子本来就对和珅不满意。
我们设想一下:就算和珅没有抢先给皇太子敬献如意,有朝一日,嘉庆皇帝也会因为和珅送晚了如意而发飙。和珅送不送如意,都难逃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