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中峰人民,恭喜万兴
对不起中峰人民,恭喜万兴了
——两座中峰寺的比较
作者:搬螃蟹
一说中峰寺,綦江人就想到了中峰镇老街的中峰寺。中峰茶馆里的老者,以此为谈资,乐此不彼,成为了中峰镇人民一张骄傲的名片。
其实不然,清《綦江县志》(道光版)有载,綦江中峰寺有二:一在中峰镇老街,一在文龙街道(原万兴乡)白庙村九组(双山脚下)。为避免混淆,以下分别称为中峰镇中峰寺、万兴双山中峰寺。
2021年5月5日、9日,綦走团坚持自费AA的原则,冒着密雨、顶着烈日,先后到万兴、中峰,分别探访了两座中峰寺。有些话不得不说,供有兴趣儿的朋友阅读探讨,并欢迎提出不同意见。容不下綦走团“打胡乱说”异议的专家,请绕道。
阅读导览:
一、还原万兴双山中峰寺的本面目
(一)清《綦江县志》(道光版)作证
1.地图里有它
2.寺观篇有它
(二)綦走深度挖掘
1.出了个高僧稽古灵
(为什么说稽古灵是万兴双山中峰寺住持而非中峰镇中峰寺住持)
2.五世同堂的源菘和尚
3.独有的“万寿牌”和“铜碑”
4.九狮朝凤风水地
5.众口一词的辉煌庙貌
二、客观认识中峰镇中峰寺的历史地位
(一)之前的官方宣传
1.立寺时间早
2.崔巍珠琳貌
3.住持稽古灵
(二)现在的綦走发现
1.原名叫“大鹏山”
2.起源于道教
3.最迟在清雍正年间即改为佛道共处的寺庙
4.住持僧接力且给力
5.乾隆年间重修更名“中峰寺”
6.山门始建于明朝
7.山门原朝向三角塘
一、还原万兴双山中峰寺的本面目
(一)清《綦江县志》作证
1.地图里有它。
清《綦江县志·附里地图》(道光版)标注有两座“中峰寺”(见开篇第二图),右下角“上、下太公山之间,金钗井”附近就是“万兴双山中峰寺”。
2.寺观篇有它。
清《綦江县志·寺观》(道光版)“中峰寺,在县西北八十里双山。弘治十八年建。”
当地人都知道,中峰镇中峰寺背后是印子山(也有写作“'扌丐’ 子山”的),这里载明“中峰寺”却在双山。文龙街道白庙村9组(属原万兴乡)这座中峰寺,恰好就是背靠双山。
从地图上看,中峰镇中峰寺在县西南,万兴双山中峰寺才在县西北。也许有人会以綦江中部(盖石一带)为坐标划分方位,把中峰镇纳入綦江西北方位来解释,但又不符合县志标明距离是以县衙为起点计算的常规计量做法。
因此,綦走认为,清《綦江县志·寺观》(道光版)篇里的“中峰寺” ,不是重建于明成化戊戌岁(1478年)的中峰镇中峰寺,而是始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的万兴双山中峰寺,距今已有516年。
唯一的瑕疵就是,万兴双山中峰寺距离县衙不足80里。
按清《綦江县志》(道光版)贯例,境内有多座同名寺庙,因为知名度或地图分辨率影响,大多没有标注或只标注其中最出名的一座。但在清《綦江县志·寺观》(道光版)篇章里,会有所说明,比如;
“万天宫,凡十三。一在南关外,其永、遵、附里各二,安里六”。
“东岳庙,有四。一在治南元天观之右……一在附里,二在安里”。
“白云寺,有二。一在附里太公山,一在安里蝦蟆坎”。
……
但中峰寺,清《綦江县志·附里地图》(道光版)上破例标注有两座,而清《綦江县志·寺观》(道光版)篇里却只介绍有一处。只能说明是当时的《綦江县志》(道光版)编撰者疏漏所致。
再翻看清《綦江县志·附里地图》(道光版),发现中峰镇中峰寺的画像是两层,规模明显比万兴双山中峰寺一层高的画像更壮观。
说明在清道光年间再次编撰《綦江县志》时,中峰镇中峰寺的影响力应该已经超越了万兴双山中峰寺,编撰者误以为前志(任立相主编的清康熙版《綦江县志》或李梧奄首创的明万历版《綦江县志》)所载的万兴双山中峰寺即是中峰镇中峰寺,于是增加了与县衙的距离“八十里”。而又未注意到删除“双山”和附里地图上“万兴双山中峰寺”的介绍和标注。
(二)綦走深度挖掘
1.出了个高僧稽古灵。
一是清《綦江县志·寺观》(道光版)“中峰寺……康熙十一年(1672年)僧古灵重修。附邑人任立相撰记:中峰老人年百余……”
在任立相《古灵重修中峰寺记》(见附一)中,先用125字浓墨重彩介绍了稽古灵。接着又是79字介绍了僧古灵先后于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十一年壬子(1672年)重修万兴双山中峰寺正殿、下殿,改善佛寺条件,传承弘扬佛法的千秋功德。
二是清《綦江县志·仙释》(道光版)“稽古灵,住綦江中峰寺,年百一十有五,风骨清健,动作如壮年,从游甚众。惟教以敦伦行善,他无所语。康熙十九年(1680年)呼众升座,说偈曰:'愧然一质,了无所识。今朝别去,后会何日。’语毕坐化。”
说明稽古灵生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历经明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光宗泰昌、熹宗天启、思宗崇祯、清世祖顺治和圣祖康熙共8朝,享年115岁。百龄高寿加先知先觉的安然圆寂,达到了人类 “善终”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是道坚法师(重庆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重庆佛学院院长,重庆华岩寺方丈)在《论綦江在巴蜀佛教中的地位——綦江佛教历史资源述略》一文中,明末清初的稽古灵名列“綦江12大佛教高僧”。
为什么说稽古灵是万兴双山中峰寺住持而非中峰镇中峰寺住持呢?
一是尚能完全辨认的《源度重修中峰寺叙》(撰写于乾隆年间,道光元年<1821年>重刻,现存于中峰镇中峰寺中殿房柱上,见附二),基本能辨识大意的《O殿係》(约勒刻于光绪年间,现存于原中峰小学教室屋基,见附三),提了“雍正十二年(1734年)住持僧福浪”和“乾隆年间住持僧源度”,却对有碑记留存的,作出重大贡献的住持僧稽古灵只字未提。只能说明,稽古灵重修的是万兴双山中峰寺而非中峰镇中峰寺。
二是道坚法师在《论綦江在巴蜀佛教中的地位——綦江佛教历史资源述略》一文中,明确稽古灵所在的“中峰寺在綦江双山”。
三是《古灵重修中峰寺记》的作者任立相,同时又是康熙版《綦江县志》主编。他因同为南明永历八年乡试举人的杨霏玉及其兄杨霏璧妻李氏、郭氏在张献忠部攻打綦江义不受辱,殉节双山,而作诗《挽杨门双节》(见附四)纪之。,特别是诗句“双魂凄绕双山上”,说明作为殉节者丈夫朋友的任立相,应该熟悉万兴双山。作为副手协助任立相编撰康熙版《綦江县志》的杨岱,恰好又是杨霏玉子(康熙年间贡生),自然更熟悉其母亲殉节处万兴双山。他们在编撰康熙版《綦江县志》时,近水楼台先得月,自然就不会落下万兴双山中峰寺。所以,他们在所编的康熙版《綦江县志》里提到“中峰寺,在……双山,弘治十八年建。康熙十一年(1672年)僧古灵重修,附邑人任立相撰记:中峰老人年百余……”也就不奇怪了,这也能够说明稽古灵是万兴双山中峰寺住持。
2.五世同堂的源菘和尚。
綦走在寺庙遗址找到了两块残碑。
一是嘉庆七年(1802年)的庙地四界及庙产情况碑(见附五)。四周雕刻龙凤等精美图案,落款为临济正宗当代住持(源菘)及徒(广惒、德、照),徒孙(续伸、伦、仪),徒曾孙(本修、政、定),徒玄孙(觉纲)等11人。
此碑说明了当时的万兴双山中峰寺是一座五世同堂的佛寺“大家庭”。凭常识推断,住持源菘和尚完全可能超过100岁高龄。
二是嘉庆十二年(1807年)的《庙貌维新》碑,雕刻、落款同上。碑文《建修上殿序》(见附六)尚存50%左右文字。
此碑应证了万兴双山中峰寺在稽古灵于康熙九年(1670年)重修正殿,历经110多年的风雨摧残后,源菘和尚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来寺住持。经过25年的辛苦经营,财物积蓄,于嘉庆十年(1805年)起重新建修上殿,历时两年竣工,再次改善了佛寺的硬件设备设施。源菘法师绝不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无能鼠辈,而是殚心竭力创业、守业、兴业的优秀住持。
3.独有的“万寿牌”和“铜碑”。
上殿正中佛爷前,还供奉有一块渡金的万寿牌,是规格为50×20cm的长正形,不知什么材质,居然是透明的。双龙饰边,龙头在顶边相会。上书“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但解放后不知所踪。这是綦走在其它寺观中没有见到过、听到过的。
据当地人口口相传,中峰寺内还有一块“铜碑”,在兵灾来临之前,深埋进附近田地的正沟里。兵灾过后,多次翻挖找回,都没有找得到。
4.九狮朝凤风水地
双山的余脉形似一处凤凰穴,中峰寺恰好建在凤凰颈上,左、右、后的山峰形成9个小山头,呈现出九狮朝凤的天然奇观。当地自古以来口口相传一句顺口溜:
双山一对天然烛,谁人埋得帝王家。
5.众口一词的辉煌庙貌
5月5日起,一众綦走人两次进村入户,实地走访张玉书(91岁,世居1000米远的柑树塝,从懂事起就经常往中峰寺上跑。解放前还在中峰寺上开办私学,1957后迁居中峰寺至今)、陈云春(74岁,1957后至今一直居住中峰寺)、陈克友(72岁,住柑树塝)、张基学(76岁,五六岁时迁来距中峰寺500米左右的三块田)、张吉田(70岁,住金钗村二组)、张顺文(66岁,与其父张玉书共同居住)等5户6人。还有一个11岁的万兴小学学生胥美羽,从一开始的有警惕(以为我们是偷文物的),到后来主动带路到中峰寺背后的双山寺。让綦走对万兴双山中峰寺的了解,更深了一层:
一是方圆数里的庙产。嘉庆七年(1802年)的庙地四界及庙产情况碑,只剩下一小半。但其中“抵津邑大界”一句足也印证。附近还有云台寺(中峰寺右后侧约2000米的江津杜市镇原玉屏村小学)、白云寺(中峰寺右侧万兴方向约3200米,明成化年间建)。中峰寺、白云寺规模相当,云台寺稍小。三座寺庙连成一片,相互串门都不用从俗家的土地上经过。
二是香火旺盛。直到1957年左右,寺内都还有僧德云、僧德才、僧果林、僧大斋、僧正常等5名和尚。就是现在,附近都尚存有和尚坟3个,其中1个埋的墓主是僧德才,另2个因年代久远无考。
三是殿堂开间大。中峰寺由陈姓地主捐地建修,上下两殿都是横排5间屋,由若干根40cm见方的方形柱头加木架子构成,上殿比下殿要高。上下殿间两侧厢房组成一个天井。上殿后又有一个天井。庙门雕刻有精美的动物、花草图案。
四是佛道共处。殿内挂有神帐,石雕、木身、泥塑都有,头部有金粉彩妆。上殿是佛堂,挂有“中峰寺”三字木匾,供奉有约2米高的3尊佛爷,殿后供奉有韦陀菩萨。下殿是道场,供奉有约2米高的关圣、文昌、地脉龙神、坛神。殿外供有土地菩萨。木身神像有四五百斤重,清楚记得木身关圣菩萨,是修马家沟水库时,被用来劈材烧火煮饭。下殿梁上毛笔书写有每字10cm见方规格的“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大字,站在地上都看得一清二楚。下殿还有一面斗筐大小(人两手平举宽,约2米直径)的大鼓。
若有兴趣,请沿着綦走足迹,关注后期推出的《中峰镇中峰寺的名堂多多多——客观认识其历史地位》
附一:
古灵重修中峰寺记
任立相(南明永历八年乡试举人第三名 康熙《綦江县志》主编)
中峰老人年百余,梅骨稜稜,霜眉冉冉,携一徒漠漠而至。坐月排云,越七禩不落文字,不事交游。形貌虽极苍古,而其历冰雪,亲风雨,举动如壮岁,力耕之外,亦惟看花发于枝头,听叶落于岩畔,与此山晦明变化,同其卷舒已耳,岂复知有人世事哉!乃以顶上牟尼,此不终秋,皈依乞戒者,一时云集,老人见芥纳须弥,难泯色相。
庚戌秋爰建正殿,以肃上方,象王狮座,无不庄严,衣钵之传,不减鹫岭风味。壬子小阳复修下殿,禅室香台,规模壮丽,钟馨椒兰,晨昏馥郁,诚沧桑后一大开辟矣。
猗欤!何老人面壁之年,令人不可思议也哉。
附二:
《源度重修中峰寺叙》
乡耆令狐成一、刘芝
考之吾境大鹏山中峰寺古刹矣,不知创自何朝。第见断简遗碑,于明季成化戊戌岁重修,至我朝数百年也。无如殿宇倾圮,佛像已朽。今住持比丘源度同徒等,竭仓库之蓄积,修崩坼之殿堂。迁升上殿,重修中殿,以及东西两廊。强遵先朝之旧制,愈建崔巍之珠琳满堂。佛像更装金身。外有乐助金锱,名各垂于座下。予等为之叙,以年月日时勒诸于石,不过使后之见者以犹今之视昔云耳。
附三:
O殿係
雍正十二年住持僧福浪同會首等OO又於OOOOOO十年(綦走推测为乾隆年号)十月十二日住持僧源度同徒等O上重新OOOOO七年(綦走推测为光绪年号)住持僧能宦O取田囬寺开O田O十馀石竭力耕田O積倉儲十九年起O復修於二十一年八月十二日OOO性六根海面井OO同请O(石旁一个方字)陞節正殿OO監監雕移OOOO财神位像石龛OO山门石(石旁一个方字)OOOOO神座位此係寺OO苦積捐修無廢OO之功寺僧等OOOO佛思之栽培OOO檀越O位施OOO师父之训迪OOO九之OOO心。(年号逻辑分析详见下文《客观认识中峰镇中峰寺的历史地位——住持僧接力且给力)
附四:
挽杨门双节
阳九何因遇此年,殒身苦节重堪怜。
双魂凄绕双山上,孤雁寒鸣孤月边。
生共中闺勤盥栉,死同血刃励贞坚。
精灵不逐秋风散,芳草青青长墓田。
附五:
庙地四界及庙产情况碑(残)
四周雕刻龙凤等精美图案。
可辨碑文:
直上马鞍山顶、分顶直下到、抵津邑大界、交西界跟大界、王二湾路、风垭直上山顶分岭子、北界曲转左边跟O直下至跳狗岩下……
落款:
临济正宗当代住持(源松)及徒(广惒、德、照),徒孙(续伸、伦、仪),徒曾孙(本修、政、定)、徒玄孙(觉纲)。
嘉庆七年(1802年)岁序壬戌冬月上浣吉旦立
附六:
庙貌维新碑(残)
四周雕刻龙凤等精美图案
可辨碑文:
建修上殿序。
盖天下事多成于明决而败于因循故……必改作为也。嗟夫!是事若将坐视其颓敝……修刼之本欤?
慨僧自童真腾入空门,资鲁……坐视而忍其颓敝。于庚子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来本寺住持……师徒辛苦之竭力,前碑载明徵OO今厦……列两厦舁(顶上一,中间一田,下边一廾字),微窄狭星移物换,柱O岭桷,半月O(杘)颓……弗建修上殿于O以肃上方。
O于乙丑(嘉庆十年,1805年)之春僧……行择变旧材置O弗问OOO建修上殿四……面镕铸钱炉一O厨一OOOO而落成其……壁偕诸品而俱O上下O璃OO以长辉较诸……经始之难继幸落成之易大功OO易成者皆由于……鸠工之乐勤如是而已自从以OO视今亦犹兮……护持O实为寺之万古不朽耳。O僧O才浅援官自……
落款:
临济正尝当代住持源崧,徒广……(结合嘉庆七年庙地四界碑落款僧名,此碑多半雷同)
嘉庆十二年(1807年)岁序丁卯十月。